中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及研究

时间:2022-10-08 05:50:57

中学生体育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及研究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吉安市青原区、吉安县、永新县、泰和县、井冈山市等5个县、市、区10所普通中学200名学生,其中男生108人,女生92人。

2. 研究方法:①问卷调查:有效答卷回收率95.5%;②访问面谈。对部分县、市、区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3. 调查内容:根据《一二一启动工程》实施办法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调查问卷,其内容为:对《纲要》的了解情况 ,每天锻炼时间、锻炼目的、锻炼方法、影响锻炼的因素、喜欢的项目、体育消费和体育书刊拥有量、阅读量等8项。

二、结果与分析

1. 中学生体育意识、健身意识及体育能力现状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25.5%的中学生对《纲要》完全不了解,这说明全民健身计划在中学的宣传力度不够。84%的中学生对体育有较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说明,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目的是明确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仅注重参加锻炼的直接动机――体育活动本身,而缺乏间接动机――体育活动的结果,而间接动机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大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如何引导学生的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升华,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学体育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女生中有28.3%是为了保持体形苗条,说明女生更有追求美的心理倾向。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学生仅掌握了1~2种锻炼方法,体育能力差,这与一贯以运动技术为重点的教学形成反差,同时说明,体育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体育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和不断完善。

2. 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53.5%的学生认为锻炼条件差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此外,因学习任务重而自动放弃体育锻炼的占22.5%,属于外界干扰慢慢地脱离锻炼的占17.5%,两项合计占调查总数的40%,这大都是初三、高三的学生,说明受“应试”影响还很严重。59.5%的中学生最喜欢球类运动,15%的喜欢武术,而对田径、器械体操等项目感兴趣、表示喜欢的人分别只占6%、10%。由于学生对某些项目的偏爱,加上锻炼时间又集中在课外活动,势必会对场地、器材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压力。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疏导。

3.中学生体育投入少

中学生体育投入包括时间投入和物力投入两个方面。

(1)中学生体育投入时间少

据调查,200人平均每天锻炼时间为19分钟,而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有168人,占总数的84%;40分钟以上的只有32人,占16%。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每人每天必须有一小时锻炼时间的要求,且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的体育锻炼时间呈递减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学生主观上对健康标准的定位不准确,认为无病就是健康,从而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由于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导致“两操两活动”没有正常开展或缺乏严格的组织与管理;三是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学习任务加重,使初三、高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

(2) 中学生体育消费低

调查表明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很低,年平均每人消费22.5元。86%的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30元以下,而这些消费主要用于购买运动鞋。14%的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40.8元左右,这与有关资料显示的我国年消费百元以上的占16.02%相比差距还很大。对体育知识也知之甚少,书报杂志平均拥有量为0.38%,有79.5%的学生根本没有体育书刊杂志,除了必备的教材外,较少问津其他的体育书刊。

三、发展对策

1.加大《纲要》的宣传力度

《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有74.5%的中学生不了解。因此,学校要进行宣传,体育教师应该利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和雨天教室室内课组织学生学习,并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每月出一期《纲要》专刊,使《纲要》知识人人皆知。

2.重技能教学养成锻炼习惯

中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较强,但运动能力及参与意识较差。针对这一情况,要根据《纲要》的要求,在改善学生体育教学方面应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为了获得健康体质还是为了获得健康心理,都要将体育锻炼作为“不是家人要我练,而是为了健康自觉练”的高度自觉行动,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把体育锻炼放在人生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3.确保每天一小时锻炼不走样

学校体育工作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并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形成传统,组成多种体育兴趣小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增加体育投入。

4.全面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把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个性,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放在首位,让素质教育在各校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新县少儿体校)

上一篇: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方法摭谈 下一篇:杜绝无效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