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衰老命题

时间:2022-10-08 03:54:47

[摘 要]衰老,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必经的生命历程,对于一个经历了生命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生命个体来说,衰老完全符合人类的生命进程。对于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美国导演大卫·芬奇用怪诞、诡异的方式使衰老伴随着主人公本杰明一生,这也是故事情节得以展开的基础。所以,想要解读《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深刻意义,就要从分析一直弥漫在《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整部影片里的衰老命题入手。

[关键词]《本杰明·巴顿奇事》;衰老命题

怪诞、荒谬、诡异一直是美国导演大卫·芬奇所执导的影片的风格,在这种风格之下产生的《七宗罪》和《搏击俱乐部》曾使大卫·芬奇功成名就。产生于2008年的《本杰明·巴顿奇事》又是他的一部野心之作,大卫·芬奇在不温不火的故事讲述里彰显着他的大师风范,《本杰明·巴顿奇事》中的怪胎本杰明生下来就是一个可怕的小老头,母亲难产而死,父亲见到他时惊恐万状,一度曾想把他丢在河里溺死,并且把妻子的死亡都怪罪到他身上。然而这些关于怪胎的情节并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主题,导演有意地将一个怪胎婴儿的成长放置于到处都是老人的氛围里,从而使观众在逆行的时间里开始了对生命本质意义的深度思考。

衰老,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必经的生命历程,衰老的生命表象是头发稀少、皮肤干枯、牙齿脱落,步履蹒跚,对于一个经历了生命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的生命个体来说,衰老完全符合人类的生命进程,而对于《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本杰明来说,衰老是伴随他一生的状态,也是故事情节得以展开的基础。所以,理解《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意义,就要从分析一直弥漫在《本杰明·巴顿奇事》影片里的衰老氛围入手。

一、衰老是人类生命的必然历程

在《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故事一开头,就出现了老年的黛西进入弥留状态的镜头。衰老的黛西与她的女儿进行最后的诀别,她要在听女儿朗读日记的声音里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此时黛西的衰老是人类正常的衰老,她拥有的丰富回忆证明了她的生命历程,也使她在走向生命的最后时刻非常坦然。拥有着精彩而不同凡响的人生的黛西,在女儿的陪伴下平静地等待着生命最后时刻的到来,她甚至还有些幽默地说:“我只是好奇,死了会怎么样?”黛西满怀诗意地回忆起1918年的火车站的建造,回忆起那个著名的钟表匠盖图的故事。穿插在故事里的盖图先生对儿子的爱和那座倒行的大钟,虽然是游离于本杰明的人生之外的小插曲,却又是《本杰明·巴顿奇事》影片所营造的整体氛围中的最画龙点睛的一笔。于是整部影片就在这样黯然的衰老基调中徐徐展开,关于钟表匠盖西和他的儿子的回忆使得《本杰明·巴顿奇事》从黛西的衰老延伸到了另一个命题:在爱情之外,还有人生的生老病死,在你与你的爱人之外,你还与这个世界其他的人生老病死相关联。生活不是静止的,也不是惟一的,不管你历经哪一种人生,你必须面对的是生活本身的复杂和随时随地的变迁。

《本杰明·巴顿奇事》还告诉观众,在生命的夕阳西下时,人类才开始和自己的生命对话,才开始彻底地审视自己的生命。于是在衰老的黛西的讲述之中,整个故事延伸出去,渐渐进入了更久远的空间,故事里的许多人物都已经死去,却又在黛西的回忆里复活。在这种温室般的小资情调里,影片传递了绵绵深情,却又瞬间刻入骨髓。正如影片里的本杰明所言:“衰老并没有什么不对”,人类的衰老在正常的情况下,属于生命链条上的最末一环,它是对的,是正常的,也是温馨的。

二、衰老意味着宽容和更多的理解

虽然影片《本杰明·巴顿奇事》的故事色调阴暗,讲述的也不是一个让人愉悦的事件,但故事里面的老年人都很善良而包容。导演大卫·芬奇将被人遗弃的本杰明放置在了养老院的环境里生活,虽然这不是正常儿童的成长环境,但对于本杰明这种生物时钟逆行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最佳的成长场所。这里让本杰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同类,如同一片世外桃源让人安适。因为见惯了衰老和死亡,养老院的人们视衰老为常态,视生命的末路为归途,在这里没有人会嘲笑本杰明的怪异长相和令人厌恶的衰老,也没有人会被本杰明古怪的相貌而吓倒,这样一个衰老的环境保证了本杰明自由而健康地成长,在养老院的老人的围拢之下,使处于极度孤独中的本杰明不再孤独。那么,把他放在养老院里,对于本杰明日后的健康心理显然非常必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本杰明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平等而不会被当成是怪物般伤害。虽然童年时代的本杰明被困在轮椅上不能自由行走,但周围的老年人所形成的爱的氛围保证了他有积极向上的正常心态,养老院的稳固、爱与温情的环境,这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已经足够。《本杰明·巴顿奇事》在此时传递出的人生哲理是:“不论是胖子们,瘦子们,高个子们还是白人,他们其实和我们一样孤独,但是他们格外地害怕。”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解开孤独的钥匙,但是本杰明却在养老院里找到了他的同类,摆脱了他的困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杰明又是幸运的。

养老院里的老人们就是生活智慧的典范,和老人们一起度过的童年时光赋予了本杰明更多的生活智慧和淡定的生活态度,如那个被雷电击中七次的老者,那个曾是知名歌剧歌手的夫人,那个每天都盛装打扮却从未出门的老女人,那个光着屁股去升旗的老将军,把他们不同的故事带到了这里,又把他们的生活智慧留给了本杰明。与老人在一起的生活让本杰明看到,当一个人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之后,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不是愤愤不平,而是非常淡定。“大家都把年少轻狂的往事抛开,只关心天气,洗澡水的温度和傍晚的夕阳”,这就是养老院里的常态生活,老的房客走了,新的房客进来,大家为去世的人开追悼会,平静地送他离去。“人生无常,这一系列命运交错的事任何人无法控制”,这就是成长在养老院里的本杰明所悟出的生活哲理。

三、过早的衰老会让人深悟生命

对于一个个体的生命来说,成长是必然的,本杰明虽然和别人一样站在人生的起步线上,却以衰老的模样开始了他的人生历程。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步入人类社会,本杰明注定将会比别人付出更多倍的艰辛,但这种另类的状况也让本杰明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着生命,感悟着生命,那就是对于自身、爱人、朋友、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感和亲情。对于本杰明来说,由于时光倒流,他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存在着不平衡不一致的现象,稀疏的头发、枯骨般的身躯、可怕的外貌和脆弱的体质,使医生断言他已经极度衰老,也许活不过几个小时。幸亏他遇上了富有爱心的黑人妈妈,本杰明才得以存活。因此,本杰明对于爱的理解比别人更深刻。他明白,爱是生命存活的基础,爱是这个世界的最后保障。所以本杰明相信爱,也愿意付出爱,他帮助死去的同伴把钱寄回家,他怀念那些在养老院里住过的老者,他真心地爱与他擦肩而过的情人伊丽莎白,他更愿意帮助在病痛之中的黛西渡过难关。因此在本杰明的生命里留下了当中许多短暂的片断,却也是最美丽的片断。

外表是一个沧桑老者,内心承载的却是孩童的单纯,这种状态让本杰明没有正常生活、没有同伴,也缺乏和人类交往的必要的生理基础。在本杰明和黛西的人生经历交叉中,本杰明越活越年轻,黛西却正是逐渐长大变老,两人的生命也只能在中年时期交汇融合。本杰明在这个时刻达到了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的统一,成为一个正常的男人,所以他才有一小段与黛西相爱相恋并生下孩子的美好时光。而在今后的时光里,两个人就像两列对面开过的火车一样,一个朝着衰老的方向驶去,一个朝着年青的方向驶去,这种背道而驰的状态使本杰明与黛西的爱情生活里的危机不断地放大,忧虑和未来的责任感使他们无法再生活在一起。面对着时间的不可逆性,本杰明惟一可以做的是,抓住与黛西擦肩而过的机会,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本杰明用他的奇异的成长经历换来了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他明白了人的生理状况与人的社会属性紧密相连,在缺乏正常的生理条件的情况下,其个体生命与社会的关联也就会变质,甚至完全脱节。

因为生命与成长的艰辛,使本杰明明白了执著与放弃具有同样的意义。本杰明对于黛西的那份情感一直珍藏在心底永不舍弃,从童年直到老年。毫无疑问,本杰明与黛西的爱情是影片中最动人的情节,当年华逝去,人也各自憔悴之后,相爱的人还可相守在一起,那也是人生的一幅美景。可是对本杰明这个生命逆行的人来说,他独特的晚年生命将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不幸,老年的黛西将会怀抱一个婴儿,这让黛西情何以堪?因此本杰明在反复思考之中,他选择了放弃与黛西的共同生活,让黛西有时间去寻找她的下一段爱情。当初本杰明爱上黛西,现在本杰明放弃黛西,都是因为他心底执著对黛西的爱情,也是他对亲人最深切的责任感。从两个人卖了老房躲进两人世界,靠着个床垫和冰箱度日之时起,到最终本杰明的身体变成一个孩子,又患上老年痴呆失忆症而躺在黛西怀里停止呼吸时止,艰辛一直没有离开过本杰明,幸福与爱也一直伴随着他的生命。

综上所述,可是看出衰老一直是《本杰明·巴顿奇事》故事里所要诠释的命题。当然,逆行的生命和逆行的时间都是一个在现实里不可能出现的伪命题,电影却给观众一个跳出正常的逻辑圈子,去感受非理性的生命的机会。显然,“温情”是解读这部影片的关键:行将入土的黛西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吐露出一个近乎传奇的故事,女儿卡洛琳在一页页发黄的日记中,回顾了一个名叫本杰明·巴顿的男人的一生,并明白了本杰明才是自己真正的父亲,当这段伤痕累累的美国情史渐行渐远时,留下的却是本杰明充满爱意的传奇人生和他对这个世界的默默温情。本杰明与黛西的爱情,本杰明与养母的亲情,本杰明与船长的友情,本杰明对情人伊丽莎白的爱情和感激,都会使观众深陷于温情氛围之中。

同时,《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处处充满哲理意味的意境,导演那种兼具传统主流的思考与剑走偏锋的猎奇风格,让衰老的身躯中装着孩童的心灵的情节设置,这究竟是一种快乐,还是一种痛苦?本杰明别样的人生给了观众一次重新认识生命的角度:诞生即是死亡,成长却是解脱,生命的逆向行驶让人看到了生命中更多更原始的本质。“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你还是得平静地放手而去”,这句话便是本杰明对人生最后的注释。在一场无言泪千行的相爱过程之后,衰老悄然而至时,生命虽然落幕,但爱情从未终止。人生就是这样,只有勇敢地去尝试各种挑战与困难之后,你才能在最后安然离去。所以,不管火车站那座钟如何行走,每个挣扎过、奋斗过的人生都是完美的。

[参考文献]

[1] [美]伦纳德·夸特,艾伯特·奥斯特.当代美国电影[M].杜淑英,温飚,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 滑明达.美国电影的跨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 [美]约翰·贝尔顿.美国电影美国文化[M].米静,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张菊芳.精选当代美国电影赏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王彬(1979— ),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上一篇:论电影《三轮车夫》的“空白”之美 下一篇:在多彩的语文作业中放飞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