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浒传》犯中求避的艺术手法

时间:2022-10-08 03:19:30

浅析《水浒传》犯中求避的艺术手法

摘 要:犯中求避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犯中求避的娴熟运用使细节更细致有力、情节更曲折多变、人物个性更突出鲜明。本文以宋江杀妇、武松杀嫂、杨雄杀妻为例分析《水浒传》犯中求避艺术手法的运用和取得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犯中求避 《水浒传》 人物个性 突出鲜明

小说的核心是人物形象的刻画。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高度评价 “《水浒传》写了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是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犯中求避的成功运用在《水浒传》人物刻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犯”是指相同或相似的情节在小说中重复出现,“避”是指同中求异,写出不同点,使情节富于变化。下文我们以宋江杀妇、武松杀嫂、杨雄杀妻为例分析犯中求避的运用及取得的艺术效果。

宋江杀妇、武松杀嫂、杨雄杀妻初看情节相似―――三位梁山好汉因杀了的妇人后被逼上山落草为寇,仔细分析实则大不相同。

首先从杀人原因看,宋江杀阎婆惜是由于阎婆惜看到晁错与宋江的书信,并以此威胁,宋江被激杀人。武松杀潘金莲缘于对手足之情的维护,杀潘金莲和西门庆来祭奠武大。杨雄杀妻则是因为对男性地位、尊严和所谓的兄弟之情的维护。杀人之前杨雄有一段话表明了他杀潘巧云的目的:“你这贼!我一时误听不明,险些被你瞒过了!一者坏了我兄弟情分,二乃久后必然被你害了性命!”

其次,宋江、武松、杨雄杀人的过程与方式也完全不同。宋江杀阎婆惜没有预谋计划仓促间拔刀杀人,整个过程给人很突兀的感觉。武松杀潘金莲则是有计划的杀人行为,武松从东京回到阳谷县得知武大死讯,就对潘金莲起了疑心,先是借梦说武大死得冤枉,接着盘问潘金莲武大死因,又向团头何九叔、郓哥调查取证,告到县衙,知县已收西门庆的钱财自不理会武松的诉状,尽管如此,武松没有放弃为哥哥报仇,他召集了四家邻居姚二郎、赵四郎、胡正卿、张公并王婆与潘金莲六人,让潘金莲与王婆在武大灵前供认杀害武大的过程后,杀了潘金莲为武大报仇。不同于武松有目的有计划的杀嫂行为,杨雄杀妻则或多或少有被人牵着鼻子走的味道,杨雄起先相信潘巧云的巧言令色,将石秀赶出家门。在石秀杀了裴如海又设计潘巧云后,杨雄才知错怪了石秀,之后,引诱潘巧云到翠屏山将其杀害。

除了杀人过程不同,杀人方式也不同。宋江杀阎婆惜是为了灭口,并没有在阎婆惜身上过多的泄愤。他先在阎婆惜额头一刀,阎婆惜没死,接着又割她的头。武松是满腔怒气地为了哥哥报仇,把潘金莲心肝五脏剖出来供在武大灵前,又把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头割下,供在武大灵前。杨雄将潘巧云和迎儿杀死,又残忍地将潘巧云肢解。

宋江、武松、杨雄对杀人后的结果处理也不相同。宋江杀人后在朱仝、雷横的帮忙下开始逃亡之路,企图逃避制裁。武松杀嫂后自己投案,被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杨雄杀妻后在石秀的引导下投奔梁山,逃脱制裁。

宋江、武松、杨雄的个性就在对三名女性的态度和处理方式的对比中鲜明地彰显出来。宋江是个看重仕途的人,为仕途杀人,杀人后赶紧烧毁书信,逃亡中宋江多次拒绝了晁错等人的邀请,最后迫不得已才落草;宋江也是虚伪之人,杀人后好似要承担责任,“我是烈汉,一世也不走,随你要怎地”,随后又许诺要善养阎婆――“我颇有家计,只教你丰衣足食便了,快活过半世”,二人到了县衙阎婆突然指称宋江是杀人凶手,吓得宋江慌做一团,宋江虚伪的形象跃然纸上;宋江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上至顶头上司,下至平头百姓、草莽野夫都交口称赞,甚至在宋江杀人后大家都纷纷为其开脱。武松没有宋江的圆滑,杀潘金莲前也是强把邻居拖来作证,阳谷县知县也包庇西门庆,但武松仍然不放弃为其兄报仇;武松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真正看重兄弟情义,武松杀嫂是为武大报仇;杀人后,武松将他人资助的银两给了郓哥的老爹,酒肉大半送与管下的士兵。卖糟腌的唐牛儿宋江常常资助他,唐牛儿受宋江牵连被判“故纵凶身在逃,脊杖二十,刺配五百里”,也不见宋江替其申冤。与宋江的行为比较更显武松“义烈感人”,更显宋江的虚伪自私。武松是敢作敢当之人,杀人后先对左邻右舍说:“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接着押着王婆,提着两颗人头,到县衙投案,武松的一派作为与宋江的遮遮掩掩、战战兢兢相比,与杨雄逃之夭夭相比,凸显武松敢作敢当、坦荡磊落的个性,宋江的圆滑虚伪。在武松的衬托下杨雄无疑是一个无情无义之人,起先偏听偏信把石秀赶出家门,这是其不义,随后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不仅将潘巧云杀死,还将潘巧云残忍地肢解,这是其无情之处。宋江的虚伪自私、杨雄的阴冷残暴、武松的豪杰仗义的个性就在相互映衬对比中凸显出来。

施耐庵为了达到“避”的目的,在很多细节刻画方面更是变化多端、独具匠心。从伦理关系看,宋江与阎婆惜之间是非妻非妾,是同居关系;武松与潘金莲之间是叔嫂关系;杨雄与潘巧云之间是夫妻关系。三名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出轨方式也不同,阎婆惜是一名以卖唱为生的社会底层女子,潘金莲是社会底层的良家妇女,潘巧云是下层官吏的妻子;阎婆惜与张三一见面就相互勾搭在一起,潘巧云与裴如海相识两年多,裴如海借口做法事勾搭潘巧云;潘金莲是在王婆设计,西门庆勾搭下与西门庆狼狈为奸。

围绕着主要人物的还有很多陪衬人物,他们的身份、作用与结局也各不相同。奸夫张三是宋江的同房押司,主张告倒宋江;西门庆是阳谷县开生药铺的暴发户,被武松杀死;裴如海被石秀杀死。阎婆惜有一老母,被朱仝用钱打发;潘巧云有一老父和丫环,老父结局无交代,丫环被杨雄杀死;潘金莲有丈夫,被其毒死。阎婆惜有媒人王婆,给阎婆惜与宋江牵线搭桥,结局无交代;给潘金莲和西门庆牵线搭桥的也有一王婆,最后被判剐刑;宋江有唐牛儿、知县与朱仝、雷横等人衬托,武松有郓哥、何九叔与邻居姚二郎等人衬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犯”是作者设定的一个比较的框架,“避”是在这个框架之下对事物方方面面差异的描述,“犯”与“避”相互依存。《水浒传》犯中求避的特色是“特特故自犯之,而后从而避之”,所以《水浒传》偷汉有潘金莲偷汉,潘巧云偷汉,阎婆惜偷汉;打虎有武松打虎,李逵打虎;劫法场有江州城劫法场,大名府劫法场;刺配之路有林冲的艰难坎坷,武松的潇洒威武,宋江的虚伪与圆滑;等等。在这样的对比之下,细节显得细致有力,情节曲折多变,人物个性更为彰显。犯中求避的运用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明)施耐庵.水浒传[M].(清)金圣叹,批评.湖南:岳麓书社,2006.

[2] 董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谭真明.论古代小说犯中见避的叙事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5):138-140.

[4] 尹缉熙.金圣叹的小说结构技巧论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4(3):82-83.

(作者单位:太原工业学院)

上一篇:Village Ballet 下一篇:谁是谁的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