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美术课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时间:2022-10-08 01:58:54

通过美术课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陶冶高尚的情操。可见,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品质,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怎样在课堂上渗透呢?从哪个视角去渗透呢?在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有效的做法。

一、结合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渗透

本土文化资源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育空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考察、参观本土文化的过程中确立感兴趣的创作主题,并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方法拓宽学生创作思维,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在本土文化的熏陶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人美版第4册的《绘画中的节日》一课,笔者根据地方特色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阿巴嘎旗的风景名胜进行收集。有风景秀丽的乌里雅斯太河、修复一新的杨都庙大主殿、雄伟壮观的宝格都山、奇峰林立的海日罕山、独具特色的明图布山“通天穿石路”、70眼泉水汇流的达楞图如河源头等。古迹有金边遗址、突厥石人墓碑、隋唐时期古墓群、浩日格山岩画。还有从巴音查干、额尔登高毕苏木出土的犀牛化石和恐龙化石等。通过这些名胜古迹,感受阿巴嘎旗的历史:阿巴嘎旗是由一个古老的部落演变而来。“阿巴嘎”系蒙古语音译,汉语“叔叔”之意。因部落首领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同父异母弟别里古台后裔,故将其所率部落称为“阿巴嘎”部,沿用下来。据史书记载,该地汉为上谷郡北境;晋为拓跋氏居地;隋、唐为突厥所居;辽为上京道西境;金属北京路西北境;元属上都路;明为察哈尔万户地。17世纪,阿巴嘎右翼旗、阿巴嘎左翼旗、阿巴哈纳尔右翼旗、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先后建制,清政府对其均设札萨克统治,世袭罔替,隶属于锡林郭勒盟。在本土文化的博大感召力中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借助优秀美术作品进行渗透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分析作品时往往只是从用笔、构图以及色彩方面进行赏析,而忘却了作品的思想性与知识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从作品的历史背景、内容来分析,以此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赏悟作者表达内涵与情感的目的。而每一幅作品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背景后面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分析,合理加以利用,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在课堂中。

例如人美版第五册美术《童年》一课,秦大虎等创作的作品《战斗中成长》,作品刻画了两个游击队员战斗后满载战利品凯旋的形象,身背战利品的少年脸上泛着红晕,充满了灿烂的笑容,胜利的喜悦在他全身跳动,他们的笑容与目光好似在憧憬着光明的未来,这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游击队员在艰苦岁月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欣赏激发同学们联想到那些艰苦岁月南征北战、流血牺牲的烈士们的艰苦生活,并与今日美好生活进行对比,让他们感到今日美好生活是革命烈士流血换来的,来之不易。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联系生活体验探究进行渗透

在欣赏与写生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带到生活与大自然中,让他们亲身体会生活艺术品的精致与内涵,感受其内在的意义,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验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的乐趣,在认识生活与自然之美的过程中,爱国主义情感便会油然而生,把这种情感描进他们的绘画中,教育意义深刻。

例如人美版第十册美术《雕塑之美》一课教学,笔者在网上找到“根雕艺术馆”,在众多的根雕作品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是高6.8米的根雕作品“妈祖”神像,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们了解了“妈祖”是一千多年前,海峡西岸的福建省莆田市一位姓林的女青年,她一生行善济世,助困救难,死后由当地乡亲于湄洲岛上立庙奉祀,被尊为“海上女神――妈祖”。在交流中,学生受到了“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教育。并在课堂上以“妈祖”为题材,以“盼统一”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在学生们童真童趣的大胆想象中,创作出了许多“盼祖国统一”的优秀作品,如《我们的期盼》等。这样富有情趣的体验与创作,促进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美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要规范、有序地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在传授美术知识中把握教育时机,适时渗透一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相信在教学中一定能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上一篇:浅议提高师范院校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策略 下一篇: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提高大学生科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