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爱”看认知隐喻

时间:2022-06-12 01:54:20

摘 要: 传统的修辞学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隐喻的功能只是语言的装饰,是对常规语言的变异。近期的语言学家打破了这种局限,开始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展开研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更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语言研究不能只限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而应该超越语言本身从认知的角度研究隐喻的本质。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现象进行分析,并通过人们对“爱”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看待隐喻在认知中的作用,同时以“爱”为例对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三种主要隐喻理论进行阐述。

关键词: 爱 隐喻学 形成原因

隐喻学的研究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传统的修辞学只局限于构成隐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字面的转换、替代,认为其作用仅仅是语言的装饰,加强文体的感情渲染。认知语言学揭示了隐喻在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中的奥秘,指出了人类的思维过程从本质上是隐喻的,成为传统隐喻学与现代隐喻学的分水岭,以下将对隐喻学的发展作分析,并以爱为例对认知隐喻学的近期研究成果进行阐述。

一、隐喻学的发展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那里,他在《修辞学》和《诗学》中多次论及了隐喻,并作了如下定义: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通过类比(束定芳,2000:22~23)。该定义的优点是发现隐喻是一种意义转换的形式,它至少涉及两个词或事物,其中一个在构成隐喻的过程中意义发生变化,其局限是从本质上把隐喻只作为一种语言和修辞现象。学者们对隐喻的研究也是一种时尚,但是他们只是继承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隐喻理论,从词面上的修辞角度进行理解,直到理查兹提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为隐喻的认知特征拉开了序幕,指出传统隐喻理论最大的缺陷就是忽视了隐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是语境之间的互相作用,人的思维是隐喻性的,它通过对比而进行,语言中的隐喻由此而来(王彩丽,2004)。此后,中外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及社会学家从各个领域、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进行研究,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也逐渐被人认可并受到重视,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认知功能做了更深入更全面的阐述。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他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认知科学研究探讨隐喻理论,提出经验主义认知观,建立隐喻认知理论,奠定当代隐喻理论的基础(姚婵莉,2005)。他们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人们往往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

二、隐喻形成的原因

(一)被动隐喻

人类最初在认识事物时,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者由于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谈论某一事物。那时人们拥有的并不是一种有生命和无生命截然分开的世界,而是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不清的世界,他们的世界中潜藏着生命,周围的动物、神圣的地方无处不涌动着生命,同时,当时的语言中很少有表达抽象概念的词汇,于是他们对抽象事物的描述不可避免地要借助自身或周围的实物进行描写,这种类型的隐喻,由于喻体的有关特征经常被转移到本体上(束定芳,2000:30~31),这些特征很可能成为本体的一部分,隐喻性逐渐削弱,但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思维的发展过程。通过对被动隐喻的研究,莱考夫认为隐喻大致可以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三大类。

1.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将谈论一种概念的各方面的词用于谈论另一概念,一般来说都是用具体形象的概念谈论抽象无形的概念。它不仅是对具体事物的认知模式认识和构造对其他事物的认知模式,更是将其整个认知模式的结构,内部关系转移,形成结构映射。但是因为不同的源范畴突出目标范畴的不同方面,所以一个目标范畴可以由多个源范畴隐喻。人类与周围环境的不断接触刺激人们的感官,因此人们多用自然景物、自然现象、身边事物的概念表达爱这个概念。

(1)爱是旅行

莱考夫有一个著名的隐喻,叫Love is a journey.(爱是旅行。)在这个隐喻中,“旅行”这个领域被映射到“爱”这个领域。

① Look how far we’ve come.(看我们走了多远)

② We’are spinning our wheels.(我们停滞不前)

这种映射把特征、实体、命题等许多方面从“旅行”的经验域转移到“爱”的经验域。因此,可以从上面三个隐喻找出相对应的东西:

―情人与旅行者相对;

―爱情关系与旅行工具相对;

―情人的共同目标与旅行的共同目的地相对;

―爱情关系中出现的困难与旅行中所出现的困难相对(宋志强、谢朝群,2005)。

(2)爱是高山

①对全人类的爱是一种崇高的爱。

②她的爱高不可攀。

③在很长得喘不一段时间内,我以为这就是母爱,爱的峰巅。

④他的爱把我压过气来。

从这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把山的结构映射到爱中,山有高度,有气势,可以用崇高修饰,爱也就有了高度,有了气势,可以用崇高修饰。山可以攀登,爱也可以。山的构造有山峰山谷,爱于是也就有峰巅。山由一堆堆土石构成,有很重的分量,于是我们又说爱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

(3)爱是大海

①一个善良的人,他心中的爱永远不会枯竭。

②他胸中涌动着一股爱的暖流。

③我们都在爱中沐浴成长。

④她的爱深不可测,我们都不知道她会选择谁作伴侣。

在这组例子中,人们则把海的概念结构投射到爱上。人们很早就知道海枯石烂这个道理,由于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把爱当成海,所以当一个人心中没有爱的时候,人们就说他心中的爱枯竭了。海中有暖流,于是人们认为爱也有暖流(但是因为隐喻有不对称性,爱给人的感觉是舒适的,所以人们不用给人不舒服感觉的寒流来隐喻爱)。在海中我们可以游泳,可以沐浴,于是我们说在爱中沐浴。海有难以测量的深度,所以当我们揣摩不透一个人到底爱谁的时候,可以说她的爱深不可测。

(4)爱是果实。

①他们之间的爱还没有成熟。

②终于到了收获爱的季节,他却放弃了。

③她陶醉在甜蜜的爱中。

④这是一段很苦涩的爱。

因为果实有生长期,有成熟和不成熟之分,所以形容爱的时候,就用果实的这个特征形容爱发展到的某个阶段。当果实成熟的时候,我们收获果实,于是我们说收获爱情。果实是有味道的,有甜蜜的,又苦涩的,我们根据果实的味觉特征形容爱。

(5)爱是建筑物

①让我们共同搭起爱的桥梁。

②信任是爱的基石。

③一对新人共同步入爱的殿堂。

④我们在爱的屋檐下牵手。

在这里,爱有基石,有屋檐,爱是一座桥梁,我们可以亲手搭起,爱是一座殿堂,我们可以步入。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把建筑物的概念结构映射到爱的概念结构上。

2.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指参照空间方位而组建成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们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概念。爱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原本不是空间中存在的现实物质,更没有方位可言,但是人们在使用时,却容易把它放在空间中表述。

①她的爱高高在上。

②我深深地爱着你。

③我们之间的爱,是很纯洁的爱。

④爱是宇宙中最伟大的情感。

在例①中,形容一个人的爱很难得到时用上,并且很高很高,这与人经验中的上―下图式结构有一定关系,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人体向下运动时比较容易,而向上运动则比较困难,于是人们会把离自己比较远的上方作为难以接近的方位,把难以获取的东西就定位在很高的上方。在例③中,说爱的位置处于我们两个人之间,是因为它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双方的两个人向中间靠拢,由于爱,两个人才想互相接近,于是人们在认知的概念中,认为爱的位置应该是处在两个人之间的。例④说明爱是在宇宙内部存在,宇宙中存在的东西都是有空间方位的,这说明爱具有空间方位。

3.实体隐喻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由此派生出另一类隐喻―实体隐喻。在这类隐喻概念中,人们将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等无形的概念看做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因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量化、识别其特征及原因。爱本来只是一种感觉,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很难用人们已经掌握的词库里的一个准确的符号表达清楚,根据语言学中的经济原则,人们只好用表达实物的概念表达。

①施爱者是有力量和有眼光的。

②我不能接受你的爱。

③有人认为爱是年龄的产品。

④他陷在爱中不可自拔。

⑤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⑥他把爱深深地埋在心里。

⑦把我满腔的爱献给伟大的祖国。

⑧通过你无私的爱,我看到了自身的渺小。

由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爱已不是抽象的感觉,而是一个物体,可以被生产制造,我们可以把爱奉献出来,施于别人,也可以接受别人的爱,甚至当我们不想把爱表露出来,让别人知道的时候,还可以把它掩埋起来。在例⑤中,爱还有数量,我们可以称微不足道的爱为一点爱。在例④中,人们把爱看做了一个容器,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在例⑧中,爱是一个导管,人们可以通过它。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到人们把爱实物化的过程。

事实上,这三种隐喻方式不是截然分离的,它们都有各自独立的成分,但是也有很多互相交叉,形成网状结构,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如在“我们都在爱中沐浴成长”这句话中,我们既可以把它看做是结构隐喻(隐喻成海)中的一个例子,又可以把它看做是实物隐喻中的容器隐喻,因为海本身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容器。而 “她的爱深不可测”这句话,我们既可以把它看做结构隐喻中的海的概念结构中的一个例子,又可以把它看做是方位隐喻中深―浅这个方位概念中的一员。因此,我们必须把它看做一个体系统一起来。

(二)主动隐喻

主动隐喻就是使用者事实上已经认识到两种事物之间的差别,或者语言中存在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法,但为了更好地传达他的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选择用另一种事物谈论某一事物(束定芳,2000:32~33)。

①爱是火,她能熔化世界上的坚冰。

爱是冰,她能凝固一切美好的回忆。

爱是在你炎热的时候吹来的一缕秋风。

爱是三月如牛毛的细雨飘洒在脸上时的惬意。

爱是山川,她能赋予你博大的胸怀。

爱是精品俱乐部,她能汲取人的全是优点。

在这首诗中,为了更好地阐述对爱的理解,表达对爱的赞美,故意大量地使用生动的隐喻,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取得极强烈的认知和修辞效果。

②爱是什么

爱是一支无情的剑

爱是什么

爱是一把锋利的刀

刀剑无情,爱亦如此

由于受过爱的伤害,而把爱形容成刀剑,使人更能理解他此刻的痛苦心情。

当“爱”作为一个抽象的情感名词刚刚出现的时候,人类语言中还没有足够的词汇形容它,为了便于理解,人们便“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人体和人周围的实物为标准对其进行衡量,隐喻由此产生。因此,我们可以说,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派生物,更是一种文化反映,一种探索、描述、理解新事物的有力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隐喻在人类不断丰富和扩展其知识概念系统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它是人们认识和了解抽象事物的一个捷径,并作为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越来越成为人们思维、经历、表达的主要的和基本的认知方式。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彩丽.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的关系探讨[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7).

[3]姚婵莉.谈三种隐喻观的比较――修辞隐喻、认知隐喻和语法隐喻[J]. 湘潭大学学报,2005(5).

[4]宋志强,谢朝群.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研究[J] . 宁德师专学报,2005(4).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王晓艳.汉语情感概念表达形式的隐喻转喻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4(6).

[8]王斌. 交织与隐喻的比较研究[J].外语学刊, 2001(1).

[9]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提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5(2).

[10]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11]王斐.浅谈隐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刊 ,2005(7).

[12]齐振海.论“心”的隐喻――基于英、汉语料库的对比研究[J].外语研究,2003(3).

上一篇: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与策... 下一篇:江苏省少儿舞蹈培训市场现状及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