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落实数学问题情境中的情感目标

时间:2022-10-08 01:07:10

浅析落实数学问题情境中的情感目标

摘要: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数学教学三维目标的确立内容,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然而言情感目标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情感目标被忽视的原因提出了方法对策,以帮助教学者更好的落实数学问题情境中的情感目标。

关键词:情境;学习数学;目标

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探究,正是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才能积极思维,从而产生探究欲望。因此,笔者觉得教学应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境中去。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过程。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多种障碍和困难,激发他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解决这种困难和障碍,进而获得学习上和心理上的成功体验。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纽带。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数学的价值。在整个数学知识较抽象的大环境下,问题情境搭起了它和现实生活的桥梁,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数学,作为唯一一个与现实结合密切的教学方式,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一个能够发挥学生主体性,最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自己思考获得成功感,进而形成欣赏数学、热爱数学的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些全新的理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改变了过去知识古板的呈现方式,让知识更加生活化。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未能真正理解数学情境创设的目的和要求,出现了忽略情感目标或是情感目标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在“功利主义”教育观的支配下,师生只关注考试中经常考到的“考点”,和考试无关的东西都被忽略。在教学评估中,情感目标也很少涉及,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情感目标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很难把握,它对教师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创设出科学有趣的问题情境,还要求教师能在问题情境中融入人生价值观,并且还得让学生主动认识和理解。不少教师都在落实情感目标方面都无章可依,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最后都不了了之。

第三,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在快乐中学习数学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两节课就能达到的目标。它要求教师在每一个问题情境中都能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然后对学生循循善诱,并且在生活中言传身教,用行动影响学生,这无形中就给教师增加了很多工作,很多没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鉴于落实情感目标的重要性以及落实情感目标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优化问题情境,落实情感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增加趣味性问题情境,从而增加学生兴趣。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通过这个趣味性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和数学的无尽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内在动力,从而主动热情的进行数学学习。同时,在课堂情境中也让学生体会到考虑问题不能光靠自己的主观臆断,而应该践行马克思唯物主义,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二:改变认知结构,突破最近发展区。奥苏泊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然后据此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1]。问题情境,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学生现有知识和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对旧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后产生认知冲突。认知冲突会启发学生继续思考和探索其中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去发展和创造给学生智慧启迪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知识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由简单到复杂的方式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用知识的联系来启发思维,消除对陌生新知识的胆怯心理,准确的掌握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老师的指导下突破最近发展区。

第三:优化开放型问题情境,提高思维的广阔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论,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是,创设开放型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横向联系、数形结合、拓展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度,提高思维的发散能力,这有利于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华罗庚教授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2]者觉得: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都把数学的内在美遗忘了,而只剩下了数学的严谨,剩下了一大堆数字和图形,剩下了一个枯燥乏味的数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美的认识已经刻不容缓,只有对数学这门科学有美的感受,学生才会主动得去接近它,去认识它。中学阶段数学美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语言美、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对称美、统一美和抽象美等几个方面,也就是说数学美其实贯穿着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义务就是将数学的美展示出来,而创设问题情境又成为了展示数学美的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美岭中学)

参考文献:

[1] 郑多义.谈高中数学课堂中利用板演构建新知[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

[2] 朱从平;刘慎勇.如何体现数学的内在美[J].新课程(中).2011,(1)

上一篇:中美中小学语文教材比较 下一篇:转型、焦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