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转化学困生之我见

时间:2022-10-08 12:45:28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转化学困生之我见

摘 要: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中,受生活环境和后天教育的影响,弱势群体总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各级各类学校,各个班级都会存在一些“体育学困生”。我们这里的所谓体育学困生,是指在体育学习中的“三差一缺”(即基础差、体质差、技术差,对体育没有兴趣)的学生。能否正确认识,适当处理好教师、教学与这部分体育学差生的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也就会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初中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做好这类体育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转化;学困生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学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关键阶段。中学生情绪偏激,思想活跃,有成就感,但缺乏勤奋、耐心,不能很好的把握机遇,有部分学生纪律性、组织性较差,自控能力较差,行为习惯较差。接受新生事物快,有创新意识,善于交往,却不能持之以恒,他们希望学有所成,出人头第,有所作为,但往往缺乏努力奋斗和拼搏精神,知难而退,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学困生”除了具有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缺乏学习动机、缺乏自主、意志品质弱、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等心理特点。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较多而复杂,有环境因素,行为习惯因素,也有心理智能、生理智能因素。因此,转化“学困生”的关键,要弄清“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从剖析“学困生”心理入手,帮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一、尊重信任、正面引导

亲其师,信其道。充分考虑每个“学困生”特殊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应成为“学困生”的知心朋友,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时刻记住,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体育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其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主动参与、自主练习的积极性。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要多鼓励表扬,肯定成绩,引导其克服困难,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适时激励、关心爱护

激励是最好的教育。“学困生”在学习掌握技术动作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此时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学困生”,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差”的帽子,要分析情况,不要随意或恶意地批评或指责;应对他们耐心辅导、正确引导、经常鼓励,加倍关心和爱护,做他们的知音,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信心。切忌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学困生”的教育应宽容又不放纵,严格要求但不苛刻;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地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锻炼的效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动作技术。

三、团结协作、激发个性

增强意识,建立平等的师生交往模式。要真正相信和尊重“学困生”,这是培养和增强他们自主性的关键;教师只有以平等的身份真正关心每一个教育对象,承认每一个个体都是重要的,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最终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能引起焦虑,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激发创造兴趣,锻炼其意志和毅力;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它既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又培养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应当鼓励“学困生”竞争、协作,让学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锻炼成长,陶冶身心,发挥个性和潜在能力,充分感受体育的乐趣。

四、耐心指导、对症下药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有的是概念不清,有的是身体素质差,有的是心理因素原因,有的是受环境影响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练习中的不同表现,帮助他们分析问题病症之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比如;在学习篮球篮下投篮技术时“不会命中”,教师就要仔细地观察;是站位不对,瞄准点不明,是出手动作不正确,还是用力不协调,或是兼而有之。问题一旦找准,即刻提出纠正办法,使其尽快掌握技术,感受成功之快乐。

五、同等评优、合理评价

教育先哲孔子倡导因材施教。在学习技术动作或课堂“达标”练习时,适当降低难度,减轻重量或放慢速度等要求,使“学困生”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对此,教师应事先周密考虑,提出合理的练习重量、高度、远度以及完成动作的标准。在分组教学时应尽量把他们分在一起,这样有利于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地把进步较快,成绩提高明显的“学困生”,作为说服教育其他学生的依据,并令其帮助其他“学困生”练习。在此情况下,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我也行”的信心,比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六、优中帮促、个别辅导

体育“学困生”或许在素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课后辅导或布置课外任务,有针对性帮助他们提高。是使他们树立信心,掌握技术动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指导他们练习时,态度要亲切,指导要耐心,手段要多样,课上课下结合,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苦心和关心,使之放下包袱,提高练习效果。另外、还可以指定体育骨干或技术较好的学生帮助“体育学困生”,同学之间形成教与学、帮与带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消除他们在教师面前的羞怯与自卑,便于解放思想,积极参与,认真练习。

总之,我们应该注重激发和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体育品德、行为习惯、运动能力、生理心理和适应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健康协调发展;对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及行为习惯进行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因人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提供参与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多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化“学困生”。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教学之我见 下一篇:数控铣床系统加工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