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时间:2022-10-08 11:50:35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摘 要: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路径。作为促进就业的主体,高校必须改革教育模式,将创业教育纳入常规教育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模式体系。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288-02

创业教育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从事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发展和深化。创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高校构建创业教育模式的必然性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201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会达到699万人。而就业岗位需求在相对减少,部分出口型企业已经面临经营困难,出现裁员现象,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二)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缓慢

当前,中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创业竞赛在许多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部分高校还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大学毕业生中自主创业人数也逐年上升。但总体仍然比较落后,存在很多问题。市场选择的多元化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中国高校现行教育模式培养出的人才资源和市场需求不能完全吻合,限制了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中国高校毕业生中每年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20%~30%。

二、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参照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构建。

(一)创业教育思想观念构建

首先,创业教育要从新生抓起,要让学生形成适应时展的就业观念。要将创业提升到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分忧、对社会作贡献的高度来对新生进行宣传。鼓励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培养团队精神、参与竞争的意识。其次,应当让毕业生认清就业现实。按照国际标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5%~30%即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 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4%,居全世界第一位。在这样的形势下,要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有务实的就业定位,切忌只盯着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不放。要引导毕业生积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锻炼、成就事业,引导他们树立面向农村、面向第三产业、面向高新技术领域创业的观念。

(二)创业教育技能构建

创业技能主要包括创业方法、沟通和人际交往等基本能力,经营、管理、营销能力等专业技能以及学生的各种差异性能力。作为岗位的创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业技能。

首先,完善学生的基本技能发展。高校要通过创业课程的开设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逐步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其次,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技能塑造,培养个性化人才。高校要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实行弹性教学模式,允许有特长的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在保持“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教学传统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要,加大学生的求学自。

(三)创业教育教学管理构建

高校要努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起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计划、教学实践中加以体现。首先,学校教育课堂是主渠道,必须把创业教育作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以一定学时的专门的创业课程为主,相关基础课、专业课为辅,实现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的创业知识教学体系。其次,加强创业教育的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要切实提高中国的创业教育水平,大力加强创业教育研究。一方面,通过举办创业研究会议、出版研究成果、开展课题研究等科研活动来强化创业教育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依托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成立创业研究和教育中心。围绕创业与创新、创业与企业成长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为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再次,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一种有效的合力,即能充分激发教师实施创业教育的热情,使他们能积极为学生自主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强化大学生提高自身创业素质,学会自主创业的意识,锻炼和造就出一批未来有所作为的创业者。

(四)创业教育实践构建

创业教育的实现,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全面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训。首先,要鼓励学生申报各种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等各种赛事。其次,高校要与专业机构和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有计划、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实地教学,让学生以员工身份进企业实习,让学生在准就业的实践中边学边干,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实际应用,并在接近社会、了解社会,不断修正自己的就业观念中增强毕业后自主创业的兴趣。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谈心教育策略分析 下一篇: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流程协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