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医院“鲶鱼”来了

时间:2022-10-08 11:48:16

台资医院“鲶鱼”来了

台湾民营医院冲破公立医院垄断,以效率竞争最终改善医疗环境的先例,能在大陆重演吗?

5月6日和12日,一周之内,两家台资综合医院在厦门和南京相继开业。

厦门长庚医院和南京明基医院,投资者分别为台湾两大企业集团――王永庆的台塑集团和李耀的明基友达集团。背靠的医院,则分别是台湾地区知名的长庚医院和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

一个“鲶鱼效应”正在发生。背负医改压力的国家卫生主管部门,终于自上而下地向国有垄断的医疗市场引进外资竞争主体。多年来,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医疗资源供给短缺,“以药养医”的公立医院依靠垄断地位维持收益,高昂的医疗价格令消费者不堪重负,如此恶性循环已是积重难返。

上世纪80年代,台湾岛内医疗环境与今日内地并无二致。正是长庚医院等民营力量的竞争最终改变了困局。《财经》获悉,国家卫生部目前或有部分借鉴台湾经验之意,引入竞争机制冲击大陆医疗市场格局。

2000年以来,外资医院集中于眼科、牙科或肿瘤等专科领域,迟迟未能进入医保体系。近两年来,已有多家台资综合医院先后在长沙、东莞、上海和苏州等地开业,部分已纳入社保体系,大陆公立医院已面临竞争。

今年5月6日,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高强在厦门长庚医院开业时首次透露:截至目前,卫生部已批复了14家台资综合医疗机构。同时,台湾医师赴大陆行医的体制障碍也正在扫清。2月出台的最新政策规定,只需符合在台湾地区合法行医满五年等三项条件,台籍医生不经考试即可获颁大陆医师资格证书。

然而,医疗垄断的最后屏障尚未消除。以营利或非营利划分医院的标准,令大陆公立医院仍然受到税收保护,国内医保体系也刚刚开始向外资和民营医院开放,台资医院“鲶鱼效应”尚待检验。

“另类医院”

5月初,一位南京市民在明基医院获得了全新的就诊体验。

两周的住院治疗后,粉红色的床单已不再让他感到新鲜,态度温和的护士则让他印象深刻,“她们有点像宾馆服务员”。这位患者更乐于谈论的,是一名医生在整个诊疗过程中伴随其侧,从接诊到住院,从手术到出院――一个亲和而友善的全程看护。

欣喜之下,他对过去的体验颇有怨言,在当地的公立医院,他必须对不同环节的医生反复陈述病情,同时难免看人脸色。

“主诊医师全责制”,正是各家台资综合医院力推的全新医疗服务模式,每位病患入院后均由一名主诊医师全程负责,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主护护理制”、“门诊跟诊制”等,患者在医院中的各项服务均有专人跟踪。

台资医院的治疗费也没有想像中的昂贵。南京明基的诊疗和药品价格,与南京公立三级甲等医院相当,且同样接受医保卡支付;床位费略高,常规的三人房间每人每天为80元,相应公立医院则为30元至40元,而当地的床位费医保标准是每天30元。

南京明基负责人陈贻善告诉《财经》记者,他们的经营方针是80%的医疗资源面对普通市民,诊疗、医药等费用严格执行当地物价部门对三级甲等医院的定价;其余20%则面对高端人群,以精细化服务对应较高价格。前文所述的那位患者,所接受的并非高端服务。

陈志坦正是向那位病人提供全程服务的主诊医生,在南京一家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工作20多年之后,明基医院短短数月的工作对他来说也是全新体验。

“公立医院的模式更像是流水线作业。”陈志坦过去就是流水线中的一环,门诊、住院部或者手术,其他工作则交给同事。在他看来,“流水线模式”的背景是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公立大医院的医师,每天要面对数十名病人,诊疗速度快、效率高,但医生疲于应付,对患者难免态度冷淡。

在“主诊医师全责制”的台资医院,医患双方将共处数日甚至更长时间,“我们就不太可能板着脸,而是要与患者达成一种信任关系。”陈志坦说。由于每月的公开收入较过去大为提高,陈志坦感到自己30余年求学、行医的知识价值获得了肯定。

陈贻善介绍说,从内地医院“挖角”,明基给出的薪酬通常是这名医生公开收入和隐性收入的税后总和――如果一名医生月薪3000元、部门小金库收入6000元,外出会诊收入9000元,明基医院给这名医生的月薪将达到21000元。由于收入透明化,纳税的因素必须考虑。

“实际收入比过去多不了太多,但医生们获得了尊严。”陈贻善说。

北京的一位医改专家指出,目前的公立医院就外部而言普遍存在政府投入不足,内部则工作强度过大,医生公开收入偏低。作为高技术工种,医生们的月薪一般只有数千元,这是计划体制造成的严重扭曲,也决定了医院和医生不可避免的趋利倾向,最终导致医生谋取药品回扣、医院以药养医的顽症。

台湾之鉴

据统计,2007年,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病人医疗费约为2.6万元/人次,超过民营的台湾长庚医院。而北京市医生的平均月薪仅3000余元,台湾长庚医院医生的月薪则约合人民币3万元。

参与起草中国医改方案的北大光华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对《财经》表示,大陆医疗服务悬殊的供需价格,昭示了体制之病。这是一个与全民福利愿望相悖、医患双方均难以接受的结果。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医疗体系经历了近30年的歧路。在市场化改革的口号下,政府一度以切断投入的方式将医院推向市场,医院“以药养医”的利益格局随之形成。“药品回扣”的阴影笼罩了整个医药产业链,由此产生的利益集团则最终依靠公立医院的垄断来维持其利益。

目前执掌南京明基医院的陈贻善,曾先后供职于台湾长庚医院、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从事医院行政管理达25年。早在1995年,有意推动大陆医疗改革的卫生部高层,曾邀陈贻善至京问计医改。

当时,大陆每位患者的医疗费用中,药费比例高达70%,美国病患药费比例则为10%以下,台湾则为20%-30%。陈贻善当时便提出,医改的重点是药改,在医院层面应引入竞争机制,即引入外资医院、放开民营医院;政府卫生部门则应在尖端医学科技及基层医疗体系“两端着力”,不该开办过多的公立大医院。

十多年艰难行进之后,中国大陆医改方始局部纳入陈贻善所建议的路径。这位“医院管理专家”对《财经》表示,他当年的建议并不高深,那只是台湾医改走过的道路。

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地区医疗环境与今日大陆基本相似,公立医院比重超过80%,以药养医、医生索取红包现象突出,医患关系紧张。

1983年,台塑集团兴办长庚医院,岛内医疗风气为之一新。“塑胶大王”王永庆以其父之名命名这家民营医院,并取效美国医院模式,引入台塑集团企业式的效率管理。

陈贻善介绍,长庚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类同于企业以顾客为中心;主治医师责任制则类同于产品质量责任制。“长庚模式”的核心,就是按经济学规律,对医院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有效地分配和管理。

经历约三年的亏损期后,台湾长庚医院最终获得每年15%的利润率,成为台湾最赚钱、同时也最令病患满意的医院。台湾各大企业集团则纷纷效仿,民营医院一时风行。当时,元老陈立夫所开办的多家民营医院长期经营不善,其管理模式亦与公立医院相近。1995年左右,陈立夫名下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引入“长庚模式”,此后所设十余家医院,均取得成功。

民营医院以优质服务竞争,台湾公立医院的市场份额则不断下降,最终被迫改革,以著名的台大医院、台北荣总医院启动改革为标志,台湾的医疗服务业就此提高效率,进入良性竞争。至今,岛内80%的医疗份额为民营医院占据,公立医院仅占20%。古典市场经济原理最终得以体现――民营医院虽然以趋利为目标,最终却依靠提高效率实现了公众福利的提升。

在中国大陆,公立医院份额至今仍在80%以上。陈贻善认为,台湾医改之路表明,仅靠公立医院自身改革难奏其效,引入良性竞争才是当务之急。

迂回“登陆”

台塑集团是第一家向提出兴建大型综合医院的台资企业。十几年前,王永庆即率团赴京拜会卫生部官员,首次提出创办连锁医院的设想。

为履行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0年5月,卫生部和外经贸部联合《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令外资医院进入中国成为可能。但像其他行业一样,中国暂时禁止外商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要求中方持股不得少于30%。

时机来临,2001年,王永庆宣布首期出资4.36亿美元,在北京、福州和厦门同时建起长庚医院。北京长庚医学中心规模为5000张病床,这超过当时大陆任何一家医院的规模;另两家医院均为3000张病床,建成后无疑是当地最大医院。

石化、电厂项目“登陆”顺风顺水的台塑集团,其庞大的医院计划在一开始也得到卫生部和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北京,市政府很快为其选址于昌平区回龙观镇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内;福州、厦门也很快完成选址。

然而,2002年5月,北京长庚医学中心并未如期开工,最终项目夭折,当初的选址目前已被改作他途。福州、厦门医院项目亦延期。

时至今日,卫生部和台塑集团双方均未正面澄清停建的真正原因。舆论一般认为,台塑集团倾向设立独资医院,而这与大陆的合资政策不符。一位国内知名医改专家则告诉《财经》记者,台塑集团坚持独资只是问题的表象,深层次原因则在于大陆卫生部门对医院“又管又办”的体制。

以北京为例。知名的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阜外医院等皆为卫生部直属医院;其余30多家三级甲等医院则包括在京中央直属医院、部队医院以及北京市卫生局所办医院。可以说,国有大医院垄断着北京市的医疗市场。

台塑集团庞大的医疗中心一旦落户北京,这种垄断局面必然被打破。问题的关键是,台湾长庚医院必定带来不同的游戏规则,这将极大破坏大医院既有的利益格局。作为卫生部门,既想引入竞争推进医改,又想保护自己羽翼下的医院,陷入左右为难。

2004年,台塑集团重启大陆医院计划,宣称在沿海投资21亿美元打造其大陆医疗体系。台塑此番申请避开了北京、上海,目光投向二、三线城市,如厦门、郑州、洛阳等。

当年6月,台塑集团按程序向厦门卫生局提出建院申请。11个月后的2005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复,卫生部最终同意其在厦门设立2000张床位的综合医院。

从最终的批复看,台塑集团作出了重大妥协――不再坚持以内资基金会全资投建医院,而选择与厦门市属的海沧公用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后者持股30%;不再坚持设立非营利医院,最终的批复为“营利医院”,厦门长庚在“两(年)免三(年)减半”的优惠政策之后,将按企业模式缴税,而厦门的公立医院都是免税的。

2008年5月6日,在申请提交七年之后,台塑集团在大陆的首家医院终于在厦门开业。然而,台塑集团计划在河南省设立的两家医院至今未有进展,其医疗产业链计划,同样进展缓慢。

台塑集团的迂回“登陆”过程,正是众多台资医院进入大陆过程的缩影。

后进者如台湾明基友达集团,显然吸取了台塑集团的教训。2003年其申办医院伊始,就未选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而是选择其经营十多年、人脉较好的江苏省(其IT产业主要投资于苏州市)大城市南京、苏州。

相比台塑集团,明基友达集团的申办极为低调,甚至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为外界所知。不仅未坚持独资,反而力邀南京市国资部门入股30%;在医院性质上,直接申办“营利性医院”。

尽管如此,明基友达也非一路顺风。从申请到开业仍然经历长达历时五年。集团董事长李耀给《财经》发来的电邮,将申办过程形容为“一路折冲沟通”。成功的“秘诀”,则是“遵守本地规定,入境随俗”。

其间鲜为人知的是,明基友达为向当地政府和民众表达办医诚意,于两年半前在南京市主动托管二级医院港口医院、一级社区医院江北医院,并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硬件改造。目前,两家医院在当地已有较好的口碑。

事实上,外资医院进入中国大陆,一个更大的迂回则是先专科医院、后综合医院。其缘由是专科医院在大陆相对处于空白,并不直接与公立医院发生竞争。

短兵相接

医改专家称,医院对外资开放的政策颁布以来,台资优先“登陆”的原因,一是台湾与大陆文化同源,语言相同,不存在沟通障碍;二来是台湾医疗业的技术和资本力量均相对发达。

目前已开设的数家台资综合医院中,台湾宝成集团在东莞设立的裕元医院,先期主要服务于本企业的职工;台湾坜新医疗集团在上海设立的联新国际医院和辰新医院,则主要服务于台籍人士和上海本地高端人群。真正与地方大医院短兵相接的,主要是长沙旺旺医院、南京明基医院和厦门长庚医院三家。

竞争尚未真正展开。试营业数月之久的南京明基、厦门长庚还处于业务推广期,患者流量较小甚至显得冷清,尚不为当地居民熟悉和信任。开业一年多的长沙旺旺医院经营虽较两家医院为好,但仍处于亏损期。

然而,起点较高、后备资本充足的南京明基医院,仍然引起当地众公立医院的警惕。南京业内一直在密切注意着该院的动向。例如,南京某三甲公立医院医师,曾如此告诉一名要求转院至明基医院的患者:明基硬件设施虽好,但除了部分台湾医师,没有过硬的医师,新招的护士更是经验不足。

南京市某知名公立医院高层不愿就明基医院向《财经》记者作出评论,但表示密切关注该医院,也在思考其经营模式。但他认为,短期内,外来医院并不会造成南京市公立医院病患减少。

掌舵者陈贻善则对南京明基未来盈利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目前无非是重复20多年前创办台湾长庚医院时同样的工作,而台湾长庚用了三年的时间才获得民众信任。他同样对厦门长庚充满信心,认为该院“不缺经验”。

前述医改专家认为,目前进入大陆的外资医院尚嫌过少,并且其首期各自开设的500余张床位,无法形成对当地医院的规模化冲击,并不能指望良性竞争立即展开。但中国政府高层终于下决心引入外来竞争者,仍是极为可喜的进步。

更为现实层面的担忧在于,虽经历多年医改,中国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和各级大医院间仍未实现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即便是新进入的外资医院,仍然受制于大陆体制。如果未来数年间医改进程不能明显加快,那么外资医院会不会不但难撼大陆医风,反被大陆医风所“同化”?■

本刊记者张映光对此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拯救飞跃 第12期 下一篇:中国周边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