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资芯片业跨海

时间:2022-07-22 08:53:42

在台湾的半导体圈子里,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现在是:到上海去过了吗?

整个2001年,来往的台商络绎于上海虹桥和浦东机场。在这个行列里,包括了台湾芯片业的几位“大佬级”人物: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联华电子(下称联电)董事长曹兴诚、原世大积体电路总裁张汝京等。

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有台湾芯片业“教父”之称,他在1月11日表示,“衷心希望”台湾当局开放台湾芯片业赴内地设厂。目前台湾当局对其芯片代工业的内地投资有严格的限制,禁止在内地建8英寸(指硅晶片直径,直径越大则一个晶片可制造的芯片数量越多而单位成本越低)及以上的芯片厂。张忠谋指出,半导体属全球竞争产业,大陆市场资源广大,若不及时开放“戒急用忍”政策,“将使业者丧失竞争有利地位”。

台积电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制造商(代工即Foundry,提供芯片加工制造服务,不推出自有品牌的芯片产品),占据这一行业42%的市场份额。联电是台湾芯片代工业的另一大巨头,占据全球24%的市场份额,其董事长曹兴诚在去年下半年赴上海、苏州等地考察后,已决定将在台湾的5英寸与6英寸半导体设备卖给上海贝岭半导体公司,开始其内地芯片业试水的动作。

台湾芯片业转进内地,已蔚为风潮。最近的这场风潮,是张汝京掀起来的。张忠谋和曹兴诚是台湾乃至全球芯片代工业无可争议的巨头,但在内地,他们将不得不追逐张汝京的脚步。

张汝京上海冒险

中芯国际建成了内地第一家有台商背景、采用国际主流芯片技术的代工厂

2001年9月25日,投资金额14.8亿美元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张江高新科技园区举行了“中芯第一芯”投产庆典,庆祝第一片8英寸、0.25微米以下线宽(指芯片上晶体管之间的距离,越短则同一个芯片上可排列的晶体管越多,技术水平越高)的芯片上线生产。这也是内地第一家8英寸、0.25微米线宽芯片代工厂。

张汝京不必受制于台湾关于芯片业内地投资的限制。他手持的是美国护照,并且中芯国际的资金来源大半来自美国。虽然如此,注册地在英属开曼群岛的中芯国际还是有压倒性的台湾色彩。张汝京在来内地创业的前三年曾担任台湾世大积体电路公司的总经理。在中芯目前400余人的管理团队中,也有将近一半的台湾人。

张汝京是个盖芯片厂的老手。10年前,他在最重要的芯片厂商之一的美国德州仪器公司担任海外建厂小组主管,在全球参与了德州仪器七座芯片厂的兴建。1997年,他回到台湾,筹建世大积体电路公司,并成为台湾第三大芯片代工厂商。2000年1月,芯片行业高潮白热化之际,世大以50亿美元的作价被台积电购并。正在觅址建新厂的张汝京事先未得任何通知。这里面也许有着为外人所不知的恩怨――台积电当家人张忠谋也正出身于德州仪器公司。总而言之,台积电以远超市场通常水平的价格收购世大,条件之一正是台积电的管理层勿需作任何调整。这是对张汝京的逐客令。

张汝京此后出走台湾,他的下一个创业的地点就是上海。

在上海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张汝京对自己在内地创业经历描述得相当简单:“2000年2月到内地来,3月选定了上海,4月签约并在开曼群岛注册中芯国际,同时总部设在了上海,5月做可行性报告,8月底打桩。首期一共要盖三个厂。”

虽然是轻描淡写,但在中芯国际投入试生产之前,张汝京艰难地迈过了几个坎。

首先,在上海盖厂所需的15亿美元资金是个大问题。最初占了中芯股本25%的两个台资股东临阵退却。托赖美国方面的资金挹注,项目才得以持续。到2000年9月25日,达成了首期通过发行优先股集资10亿美元的目标。首期投资人包括上海实业、高盛集团、汉鼎集团、华登国际创投、北大青鸟集团、以祥峰投资管理集团(Vertex Management)为首的新加坡财团以及美国IC设计公司等。除此之外,中芯国际还获得批准,可以从内地银行融资4.8亿美元。

第二步是组建团队。2000年初,全球半导体景气一片大好,为了吸引台积电、联电工程师加盟,中芯提供每个人三天两夜到上海一游的旅费。现在不需要这些刺激了,随着全球芯片业滑坡,许多台湾的工程师是不请自来。中芯公司拿出10%股份由员工认购,自然,第一批来的人,认股条件理当优厚。张汝京认为:“这很公平。”据中芯公司公关部对记者称,现在的认股价已经涨到当初的二到三倍了。张汝京还延请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王阳元担任中芯国际董事长。王阳元是中国内地芯片行业重要的领头人之一,与张忠谋相似,亦有中国内地“芯片教父”之称。王阳元的夫人是杨芙清,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和北大青鸟集团董事长――北大青鸟是中芯国际的大股东之一。

第三步是设备投资,这是半导体行业最大项目的支出,也是最关键所在。2000年9月时半导体行业还非常热,张汝京在美国买设备还遇到厂家没有存货的难题,不但需要久等,而且厂家只能提供四套设备。而且,美国、日本对大陆出口芯片设备一向有严格限制。当时,中芯为了申请一个出口许可,就要等上六个月。到11月时半导体市场冷了下来,美国国会其时也已给与中国永久最惠国贸易待遇,设备问题迎刃而解。

到2001年年底,中芯国际的月产能是4000片,这只是一个试验性的生产。从2002年年初开始量产,之后以每个月2000片的速度增加。张希望两年后的月产能达到5万片。

台湾经验

张汝京相信,内地将来在芯片产业链的分工中,将扮演产能提供者的角色,专精于芯片业的“中段”――制造和代工

张汝京认为,台湾芯片业西进大陆,重点并不在于带来资金,而是着重于人才和技术的西进。他相信,能作为一个整体对内地半导体产业起到带动作用的,只有来自台湾的半导体人才。

“其实外资芯片业在内地的投资早已有之,像NEC、摩托罗拉、飞利浦、东芝等。今天中芯与他们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有着众多海外背景的华人技术人员,约有400多人,来自台湾、美国、新加坡和意大利等地。而我们招聘的内地员工现在有800多人,所以一个带两个,几年以后,就会形成一个更大更好的团队。”张汝京说。台湾芯片行业的经验是,训练出一个熟悉芯片特定生产环节的工程师,通常要三到五年,而要训练出对整个半导体业都很熟悉的工程师,则要10年以上;而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最少要10到15年。

内地芯片业的未来,也许可以从台湾芯片业发展的历程获得启示。早年台湾半导体优秀人才多外流,在美国半导体工业发展时期,台湾的优秀工程师进入世界一流公司学得最先进技术。当台湾半导体开始发展,这些人才成为核心的技术领导者。他们带回的不仅是一流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也带回了美国公司普遍采用的期权制度。无论是张忠谋于20世纪80年代从德州仪器回台创办台积电,还是张汝京20世纪90年代回台创办世大,走的都是这条道路。

至于内地芯片业的选择,张汝京认为首先必须选定专攻的方向。“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芯片业发展,都有自身的特点。”他说。韩国专攻存储芯片,而台湾以代工起家。世界芯片业发展的趋势是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做设计制造一条龙的IDM(Integrated Designing & Manufacture,集成器件制造商,如英特尔),在美国由原来的20多家只剩下四五家。张汝京相信,内地将来在芯片产业链的分工中,将扮演产能提供者的角色,专精于芯片业的“中段”――制造和代工。至于芯片的研发设计领域,还要等到更远的未来。

有待证实的前景

华虹NEC的转折说明了什么?

其实,中芯国际恰逢全球半导体行业陷入历史上最严重的衰退期降生。就在中芯国际产出第一块芯片之后两个星期后,同业的另一则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处上海、技术水平居全国之首的芯片制造企业――华虹NEC2001年前八个月的亏损达到了7亿元之巨。

中芯国际副总经理谢志峰试图减弱人们对中芯国际前途的担心。“不景气时盖厂最好,成本降低,购置生产设备也容易。”他说,“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中芯的订单是很满的。”

此外,谢志峰尽力指出华虹与中芯的不同之处。“华虹产品单一,只做DRAM(动态内存芯片),而这恰恰是半导体产业中竞争最激烈的。中芯的不同在于,作为一个纯代工工厂,中芯加工的产品多样化,目前主要是专用芯片比如手机和DVD机芯片,量身订做,竞争性相对较小,因而价格较为稳定,不会出现像DRAM那么大的波动。”

谢志峰说,中芯国际在全球半导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中并无大碍,另外一个原因是借了内地市场的光。中芯国际原计划第一年产能中有95%外销,5%内销。但是后来却发现几家外国大公司比如东芝跟中芯签约订购的产品,实际上是直接给它们在中国的分公司,最终的消费市场是在中国内地。中国内地半导体产品的需求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而其中80%~90%以上是靠进口,即使是在全球半导体业负增长的2001年上半年,内地仍然是正增长达6%;中芯的产品就起到了进口替代的作用。“在中芯目前的市场比例中,这种最终市场在内地的情况约占到50%。”谢志峰说。

但业内人士的看法并没有谢志峰这样乐观。中芯国际目前仅仅是试产阶段,产量很小,就像内地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光是中芯股东的订单差不多就够了。这种情况下的订单情况并没有多大的指标意义。

内地的磁力

优惠政策的变化、环保压力、高企的生产成本使得台湾半导体公司向外迁移成为自然选择

芯片业是一个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的行业。劳动力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成份很小,台湾芯片工业进入内地,并不是为低廉的劳动力而来。“我们是奔着市场来的。”谢志峰说。

内地半导体潜在市场巨大。半导体的三大应用领域是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而内地在这些领域增长率极高。2001年,中国内地半导体市场规模高达130亿美元,其中,由中国内地生产的不到10%。而根据ING霸菱和中国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估计,到2005年前,中国内地半导体市场将以35%的年复合成长率增长,规模将高达400亿美元,芯片需求量更达170亿片。2010年时,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二大半导体市场。不过,届时由中国本地设计生产的最多也就占20%。巨大的供需落差,就是让人心动的空间。

“从经验上看,在许多新兴产业中,要起到有效的领导作用,起码要能够参与制定一些规格和标准,而要达到这种地位,处于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内地恰恰拥有未来全球最大的市场。”张汝京说。

此外,台湾地区信息硬件厂商赴内地生产比重逐年提高,台湾90%的高科技公司都已经在大陆投资设厂。2000年,大陆IT制造业的产值约为255亿美元,其资企业创造了185亿美元,约占72%。整个台湾地区IT硬件厂商生态环境向内地的迁徒,迫使芯片代工厂们不得不思考应时而动的选择。

内地近年来出台了具有高度吸引力的优惠、鼓励政策。中国国务院2000年颁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18号文。在“十五”计划中,集成电路和软件已同被列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更现实的还是税收优惠。中国对芯片进口征收6%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由于增值税是在进口价格加上关税的基础上计算的,实际征收税率达到24%。如果在内地直接设厂,按照上述的优惠政策,增值税则剧减至3%,相差21个百分点。在IT业价格竞争已到只能用“残酷”两字来形容的今天,这是巨大的差异。张汝京自己测算过,就经营成本来说,上海的成本将比台湾高科技产业基地新竹低10%左右。

相形之下,台湾正在取消诸多过去对于半导体产业的优惠政策。2001年初,台湾“经济部”决定不再给予半导体产业投资租税抵减优惠,互联网、软件和半导体业将从其给予扶持的新兴产业名单中剔除,包括不再享受当局的税收激励政策。这项政策的出台,对IT业及相关产业有所打击。

台湾芯片人才也已到了瓜分完毕的阶段。半导体人才储备不足是美国、新加坡、台湾都共同面临的问题。兴建一个芯片厂需要1000名以上中高级科技人才,而台湾当前兴建新芯片厂,由于合格技术人才都各有其主,招聘工程师的主要手段已经是“挖角”了。“换句话说,台湾发展芯片业,能用上的人,全都用上了。”张汝京说。内地缺少有产业经验的芯片技术人才,但基础人才充足。这是重要的竞争优势。

芯片制造业高度集中于台湾本岛的局面,本身也到了一个需要变化的时候。过于集中于一个地区的风险,在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时暴露无遗――地震之后,内存芯片价格上涨数倍。台湾本岛由于电力不足、人工成本增加、内部政争等因素所导致的投资环境退化,也使业者的处境更为艰难。半导体业在台湾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被指为高污染、高耗电的产业。在环保和生产成本过高的压力下,台湾半导体公司向外迁移是必然的选择。

谁的未来

在陈正宇眼中,半导体工业发展的历史是某个国家或地区每隔10年的轮番兴盛

其实,自2000年底以来,就投资规模来说,与中芯不相伯仲的合资和独资项目至少还有两家:与中芯一路之隔的宏力半导体,还有位于北京处的华夏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前者是由台湾著名商人王永庆之子王文洋主导的项目,规划总投资60亿美元建设四条芯片生产线,首期是一条月产4万片8英寸、0.25微米以下硅片生产线。后者是去年底在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处园区揭牌仪式中的主角,由首钢总公司、首钢股份、首钢高新技术公司、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与三间美国公司共同投资13.35亿美元兴建。代表三家美国公司AOS、BVI DEBORAH及JOSHUA的旅美华人张复兴担任公司总裁。

尽管开业典礼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但到目前为止,由于全球半导体业“崩盘”式的下滑,宏力和华夏的进展显然已经与中芯国际不能同日而语了。

被北京市列为今年的“一号工程”华夏项目,市场早已传出张复兴已经撤出华夏合资计划的消息。对此,首钢华夏项目筹备小组的负责人姜怀承认,一年来由于全球半导体业的不景气,美国纳斯达克及台湾股市的狂跌,一些外方投资人的出资能力受到了影响,以至海外投资方有所变动和补充,但不肯对记者透露详情。只是说,华夏的立项刚刚批完,至于什么时候会公布合资详情,姜怀并没有给出答案。对于华夏有可能购买国外二手生产线设备的说法,姜怀没有否认。他说:只要是对公司有利的事情,只要价格性能比合适,都会有这个可能。但如果是买二手设备的话,投资规模可能会有所减少。

至于宏力半导体,虽然工地上还在接着打桩,但很明显面临着后续建厂资金不足,创业团队人员流失的两难局面。宏力甚至于已在去年10月初的董事会中,通过授权董事长随时可以下令暂停建厂动作。最近王文洋在一次公开场合致词时,大有将自己未来事业的版图朝光纤产业方向勾勒之意,对芯片业已显得意兴阑珊。

尽管大市不就,但台湾业界投资内地的热情并未受根本性的挫伤,政策因素也在趋向积极。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TSIA)在去年12月初举行理监事会议,出席的包括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及联电副董事长张崇德、华邦电董事长焦佑钧等半导体业界代表,会中一致通过建议台湾当局开放8英寸(含8英寸)以下芯片厂前往大陆。

在此之前的11月23日,台湾已通过放松高档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以及光驱等产品赴大陆生产的限制。更具指标意义的是,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在2001年10月率团赴上海、深圳考察之后,10月5日,台积电在台湾消息,称将其在内地的第一个办事处设在上海。

面对张忠谋已经开始在内地布局落子的局面,台商投资内地芯片代工业第一人、1997年与内地华晶集团组建了合资公司上华华晶的陈正宇多少感到了遗憾:“本来,这次内地半导体将出现高潮的机会,我以为上华可以独享,只要李登辉在任再久一点,或者是‘戒急用忍’政策再晚一点松绑。没想到,现在台湾政策马上就要松绑,我原以为可以高枕无忧的梦就做不成了,而且张汝京也就不可能一个人在大陆坐大。”

在陈正宇眼中,半导体工业发展的历史是每10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兴盛。20世纪70年代,日本取代美国成为半导体市场的要角;80年代,韩国崛起;90年代,台湾起飞。每次半导体制造业的主流转变,都会落在抓住机会的人的手中。“只是,这次主流将转移至中国内地的时间之快,令多数人措手不及罢了。”

上一篇:债券市场:琳琅满目的美国债市 下一篇:文事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