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台资“降温”悬念

时间:2022-10-26 03:24:24

江苏省昆山市,一个人口60万、面积865平方公里的县级市,近年来成为继东莞之后最重要的台资聚集区,台资总量占全国1/9、江苏省1/4、苏州1/2的不争事实,无可撼动地支撑起“小台北”、“台资高地”等业界美誉。然而近一时期,昆山台资乍现“降温”之变。

双向的“降温”

2003年9月,在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的一份名为《2003年中国大陆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中,几年来风光无限的样板城市昆山排名大幅下滑,从前两年的“极力推荐城市”跌落等级,综合排名一气滑落20位。由于电机电子工业是台商赴内地的主导投资产业,所以“电电公会”的报告不仅对于台商具有相当影响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类工业企业对内地城市投资环境的评判意见和选择取向。

如果把这份报告视做投资方发出的昆山台资“降温”的一个强烈信号,那么,昆山市的一份题为《昆山加强载体建设,营造环境优势,全面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的报告,则明确无疑地显示出引资方“移情别恋”的“雄心”。

报告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昆山的招商策略是“主攻台资、突破欧美”,以至于在2000年实现累计到帐台资22亿美元,占全市到帐外资总量的59%。台湾100家大企业中有23家落户昆山,昆山一跃成为全国三大台资密集地区之一;而在当时,昆山总计开办欧美企业仅280家,合同外资仅4亿美元。

2001年前后,昆山市招商策略发生重大转向,台资不再是昆山引资的主攻目标,“主攻欧美、发展台资、拓展日本、东南亚”成为昆山引资的新方向。

时至2004年,这种台资与昆山、投资与引资的双向“降温”已被有关数据证实。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说,在昆山市今年完成的约20亿美元合同外资中,台资在昆山一枝独秀的局面已被打破,台资所占比重下降到50%,欧美及日韩投资首次上升到与台资并驾齐驱的位置。预计到明年,欧美资本所占比例将进一步提高,超过台资所占比例,成为昆山外来资本中最大的投资主体。而在2003年以前,在昆山近130亿美元的投资总额中,欧美资本仅占25%。与此同时,台资已开始向浙江萧山、山东青岛以及渤海湾地区的一些城市扩散。

名噪一时的昆山台资何以发生“双向降温”?

台资企业富士和机械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廖政景认为,台湾面积不到江苏省的一半,在全球资本和产业链中,台资企业毕竟只占很小一部分,台湾资本和企业个数的总量毕竟是有限的,随着欧美企业的大量进入,台资企业在昆山相对比例下降是必然的。如果昆山台资的比例一直保持较高比例,反而说明昆山没有希望。昆山台资比重下降,说明昆山在进步。

昆山台湾企业协会荣誉会长、富士康电子工业公司总经理戚道阜认为,随着国际资本源源不断的涌入,尤其是欧美企业的大量跟进,昆山的消费水平、生活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的工资水平、商务成本也水涨船高。

廖政景说,就整体而言,台资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居于“老二”位置,多为欧美高端企业配套生产零部件,因此台资企业往往实行“成本优先”的竞争战略,这就使台资企业对所在地生产成本、工资福利水平的提高尤为敏感,一些投资数百万人民币、规模较小的家庭式的台资企业,可能会撑不下去,迁出昆山。

任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一职长达20年之久、一手做大昆山台资经济的宣炳龙用“切蛋糕”理论来解释当前的台资“降温”现象。他认为,区域经济和产业的转移有阶段性,当昆山台资的增量推进到一定程度,昆山就开始反思,台资蛋糕――昆山到底能够切多大?独占台资是不可能的,昆山要发展,就要努力到更大的蛋糕上切一块。“我们发现,进驻昆山的台资企业,大部分在为欧美企业代工,它们到欧美接单,在大陆生产。随着台资企业接单越来越多,我们就想,能不能在台资企业接单、代工生产的同时,直接把欧美企业的其它产品引到昆山来投资、生产。”“昆山的信心在于,既然有那么多为欧美企业配套的台湾大型企业进驻昆山,就说明昆山的综合条件达到了融入世界产业链的水平,因此,就在台资热涌昆山之际,我们的引资策略却从‘主攻台资’一变而为‘主攻欧美,拓展日韩’。”值得关注的是,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的昆山台资,同时表现出鲜明的规模化、高端化特征。截至2004年,台湾1OO家大企业中已有70余家落户昆山,落户大企业个数比2000年增加了50家之多。

昆山台资的双向“降温”,直接启动了台湾企业在大陆投资的“后昆山时代”。有关专家分析认为,随着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网络的编织成形,沿海城市的地缘优势将弱化,台资将呈现出扩散型的投资格局,很难再形成像昆山、东莞这样的台资高度聚集区。迹象显示,下一阶段的台资扩散路径,将在高速公路沿线城市展开,重点向各自产业链中的上游产品或下游产品的生产地靠拢、集聚。

引资能力弱化还是引资结构升级?

1992年毕业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龚小姐,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昆山人。当年她应聘一家刚刚建成的台资企业时,不禁对那家企业的宏大规模心驰神往,“太壮观了!那么庞大的企业!就象金字塔一样令人赞叹!”虽然起步时月工资仅有300元,但她为能够在这样的企业工作而骄傲。几年后,她跳槽进入另一家规模同样庞大、员工总数过万人的台资企业,她的底薪增加到1200元/月,再加上“技术工资”、“饭贴”等,月收入达到3000元。

然而,就在数月前她再度跳槽,进人一家丹麦企业。虽然目前的工资福利是“商业秘密”,但她对现在的收入水平、工作环境表示相当满意。前后对比,她评价说:“虽然台资企业也讲人性化管理,但总感觉无法真正做到位。”在台资企业,加班已成为自然,如果你把分配的工作做完后就准点下班,要不了两天,主管就会在早会上批评说,有人天天早走,要考虑重新调整工作。所以在台资企业时,大家没事也留下来加班,磨洋工。而欧美企业则非常注重帮助每名员工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每天17点15分,班车就来接大家下班;加班到晚间7点半即可报销“打的”费;加班满4小时即供应一餐。同时不鼓励加班,如果加班的人多了,企业马上就会考虑增加人手、招聘新人。员工试用期满后,第一年就有10天的休假,第二年可休假15天。在龚小姐供职的这家丹麦企业,从台资企业跳槽而来的员工有20多人,而从这家企业跳槽到台资企业的却未发生一例。

龚小姐的一番描述,勾勒出

昆山台资企业正在遭遇欧美企业人力资源争夺战的真实图景。这图景又牵引出一个更深层面的悬问:昆山台资的“降温”,到底是缘于昆山引资能力的弱化,还是昆山引资结构的全面升级?

在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看来,昆山不再被台湾“电电公会”看好,就象是老夫老妻之间,所有的矛盾、问题都暴露出来了;而为“电电公会”看好的萧山和青岛,则处在热恋期,怎么看怎么好。宣炳龙说,昆山引资近20年,台资老板、外籍人士已成为昆山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产、生活已涉及我国法律、法规的各个方面;而在新兴的台资集聚地区,问题还仅限于生产、投资领域。此外,昆山百亿规模的投资总额和进出口总额,对昆山的运行效率不断提出新挑战,由于经济规模悬殊太大,昆山与新兴台资集聚地区的运行效率到底谁高谁低,根本无法做比较。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至少有三大因素,在直接决定着昆山台资“降温”、挤出与升级的变迁轨迹。

首先是投资强度门槛。昆山市自去年以来实施“5432”战略,即要求平均每亩土地投资额,部级出口加工区不得低于50万美元;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得低于40万美元;省(部)级开发区不得低于30万美元;其他各类工业配套区不得低于20万美元;对每亩土地投资额在20万美元以下的,实行限量供地。

昆山推行“5432”新机制后,今年新引进外企平均每亩土地投资额达26万美元,今年1至6月,开发区共引进61个项目,平均投资额近1500万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17个,同时有丰田工业汽车配件项目、世界电动工具第一品牌制造商美国SNAP-ON公司等数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

其二是人力资源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欧美企业的大量进驻,昆山台资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市场竞争中渐落下风。昆山市劳动局就业科副科长夏建勋反映,从2003年7月1日开始,昆山的最低工资调整为620元/月,而在台资企业,普通工人工资一般都较低,台商协会规定了一个基本工资,一直在昆山市最低工资左右浮动。而欧美企业的薪金水平普遍比台资企业高出20%-30%。

据昆山市金诚职介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沁华介绍,昆山劳动力市场对欧美企业的偏爱是一边倒的。职介公司更喜欢接欧美企业的单子,往往很快就能完成招工,接到台资企业的单子往往很头疼。他说,台资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待遇非常低。昆山的最低工资水平为620元,这指的是基本工资,而在台资企业,这620元却被分成许多小块,包括住房补贴、全勤奖、伙食补贴、安全奖等在内,基本工资仅为280元、300元、350元、450元不等,基本工资低,加班费也就很低,有的每个小时只有2元多一点。在欧美企业,工作一年后,全体员工工资会普遍性地提升10%,而在台资企业,只会提升20-50元不等,而且一般工人是没有这种待遇的,只有管理层才可以享受这种待遇。

虽然一位台企老板强调,与欧美企业相比,台资企业同文同种,更了解大陆员工的梦想、追求、习惯、人情和价值观,更易与他们沟通,然而大陆员工对此显然并不买账,近年来昆山台湾企业人才大量流往欧美企业,而反向的跳槽几乎为零。

台资企业管理文化因此受到质疑。台资企业富士和机械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廖政景认为,台资企业在昆山人力资源市场中的上述表现,并非缘于企业文化的落后。他说:“我时常问员工,我们在做的产品,有哪一件是别人做不了的?不努力做就会被替代!”正是由于因为台资企业普遍缺乏独占性的市场和核心技术,所以往往不得不追求成本最小化,讲求纪律性,打组织战,这种管理文化是由企业所处的产业链位置决定的。

其三,每年数以亿计的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地涌入,拉动昆山的消费水平、生活成本不断提高。在昆山,一碗普通的牛肉拉面已卖到6元钱,而在南京仅卖4.5元。企业的工资水平、商务成本不得不水涨船高。台资企业蓦然发现,NSK、道达尔、菲纳、阿尔卡特、卡特彼勒、利乐、诺华、耐斯迪等一大批国际一流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成为自己的隔壁邻居时,国际资本的热涌与顶托,已使昆山不可避免地跨入了引资门槛提高、引资结构全面升级、多元投资竞争加剧的新阶段。此时的昆山,不复是台资企业独享其乐的“桃花源”,而成为全球资本的竞技场。面广量大的台湾中小企业对昆山的“看淡”,因此平添了一份浓浓的怅然若失之情。

引资悖论的昆山答卷

“国际资本寻找最佳落脚点是它的本性,它既然能从别的地方来东莞,也就可以从东莞往别的地方去。”对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颇有心得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倪鹏飞博士,曾与东莞的一些领导有过一番激烈争论。就在对东莞台资究竟在“北移”还是在“北扩”的争论声中,长江三角洲的昆山、苏州已迅速崛起,成为无可争议的台资高地。而今日之昆山,又同样面临着台资扩散的压力。

其实东莞、昆山所面临的引资悖论,同样在考问着每一个以招商引资、外向经济为主导的沿海城市:沿海引资经济的成功不可避免地引领内陆城市竞相仿效,在内地城市竞争加剧、地缘优势弱化以及资本分流压力加大的新形势下,先行一步的沿海城市究竟如何实现城市竞争力与引资结构两位一体的互动升级?

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说,十年前昆山到上海,车程仅2.5小时,而苏中、苏北地区到上海的车程要10个小时,那时的昆山占尽地利。现在高速公路打通了,苏中、苏北地区到上海也只要三个多小时。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络的编织成形,沿海城市的地缘优势正迅速弱化。

基于这种判断,昆山开始致力于优势再造,追求主导产业交易成本最低。昆山引资,不再是“拣到篮里都是菜”,不再漫无边界地涉猎所有企业,而是锁定电子信息、精密机械、轻工纺织等三大主导产业,围绕三大产业编织产业链。几年前,当昆山成功引进一批笔记本电脑企业后,负责招商引资的昆山市领导干脆把笔记本电脑拆开,看哪些零部件在昆山还没有生产,然后有目的地去招商。很快,一个IT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在这里形成了。如今,三大主导产业所占昆山工业总量比重已达84%。

宣炳龙说,昆山三大产业最终要做到,所有零部件、上下游产品,都能在昆山当地实现“厂门对厂门”的供货,企业生产就地取材、就地配套,不仅能把产业内交易成本降至最低点,而且能在世界范围内,有效锁定并吸引三大产业的资本流向。与用地成本的一次性优惠相比,这种优势更具长效性;与花样繁多的税收优惠相比,这种优势更有助于企业内生竞争力的增强。与此同时,昆山还将大力引进主导产

业的研发机构、销售总部,不断增强主导产业的聚集度的整体竞争力。

广东省社科院主办的《新经济》杂志社曾于去年10月刊登长文《东莞凭什么》:“去过东莞无数次,给记者留下的印象就是:人多,工厂多,路烂,不像城市,街上乌烟瘴气,犹如一座发育畸形且秩序不良的乡村城市蛮横无理地在人们的视野外生长着。”该文披露,东莞的城市化滞后正遭到广泛而激烈的批评。

作为在东莞之后崛起的台资高地,昆山显然注意了避免重蹈东莞城市化滞后的覆辙。昆山市早些年就明确提出,环境是形象,是财富,更是生产力。昆山1998年的基础设施投入仅为1亿元,2001年增至6亿元,2002年增至10亿元,2003年跃为31亿元,近年来昆山市区引种的树木多达800万株。车行昆山,连绵不绝的工业区、街边绿化带、森林公园,现代气派的大厦、宾馆、学校、医院,一幕幕闪过,市区道路没有隔离铁栅栏,居民小区鲜见防盗窗。

报告文学家杨守松曾以《昆山之路》在全国唱响昆山,如今有两件小事令他不胜感慨:一次驶车出行,这个在昆山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老昆山”,竟在昆山香樟树掩映的城市道路网中迷了路,“满眼是新冒出来的路,也不知道都通到哪里。”另一次,他在一家歌厅门前数车牌,17辆小车有9辆是上海的,他由此自问自答道:“昆山是什么?”“上海人说这是小上海,香港人说这是小香港,台湾人说这是小台北。”

宣炳龙说:“为投资人营造良好生活环境,让‘离家不是太远’成为他们下车的第一感觉,已成为昆山留住投资、做大产业的重要一环。只有这样,昆山外资才能留得下,做得大,走得高。”

为承接欧美资本的进入,昆山还积极倡导一种多元文化共存的城市文化氛围。台商文化乃至整个东南亚文化好热闹、热情,讲究灵活、默契;而欧美文化则讲求清静,优雅、秩序和规矩。在台湾人开的咖啡屋、酒吧,总备有花样繁多的简餐,咖啡屋、酒吧变成了大排档,中式餐厅则提供卡拉OK设备,以便进餐顾客在席间高歌一曲。而符合欧美人趣味的咖啡屋、酒吧,则只能供应咖啡、酒水;餐厅等公共场所,讲求的是幽静的氛围。考虑到欧美文化与亚洲文化的巨大差异,昆山市在开发区专门划出两平方公里的土地,营造欧美文化区,为欧美投资人提供一个能够与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对接的优雅、清洁、低密度的环境。

而欧美企业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也为昆山的主政者所关注和倡导。前不久,一家丹麦企业发生火灾,公司员工立即撤离,车间大门迅速关闭,待生产原料燃尽后、大火自行熄灭,火灾损失由保险公司理赔。原来,这家企业的生产原料在燃烧后会释放毒气,如果员工对火灾施救不当,极易发生人员伤亡。因此该企业员工培训的重要一课就是,改变员工“遇火即救”的传统行为模式,火警一响,立即撤离,企业的火灾撤离演习频繁到每月一次。昆山市委常委会曾深入讨论这一事例,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说:“什么叫以人为本?这才叫以人为本。欧美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值得所有内外资企业学习。”

(作者单位:新华社江苏分社)

上一篇:贯彻落实科学院发展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下一篇:对科学执政问题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