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下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时间:2022-10-08 11:36:40

“后危机”下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摘 要 伴随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也决定了其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金融产品的特点,具有派生性、杠杆性和风险性等诸多特征。尤其是其风险性更成为金融衍生产品的一大隐患。在常态的金融市场运作过程中,这些风险就一直存在着。

关键词 金融衍生产品 监管 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derivatives)是指其价值依赖于基础资产价值变动的合约(contracts)。这种合约可以是标准化的,也可以是非标准化的。标准化合约是指其标的物(基础资产)的交易价格、交易时间、资产特征、交易方式等都是事先标准化的,因此次类合约大多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如期货。非标准化合约是指以上各项由交易的双方自行约定,因此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比如远期协议。

一、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产生的原因

金融衍生产品风险产生的微观主体原因内部控制薄弱,对交易员缺乏有效的监督,是造成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内部风险管理混乱到了极点是巴林银行覆灭的主要原因。首先,巴林银行内部缺乏基本的风险防范机制,里森一人身兼清算和交易两职,缺乏制衡,很容易通过改写交易记录来掩盖风险或亏损。同时,巴林银行也缺乏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检查部门对里森所为进行监控;其次,巴林银行管理层监管不严,风险意识薄弱。再者,巴林银行领导层分裂,内部各业务环节之间关系紧张,令许多知情管理人员忽视市场人士和内部审检小组多次发出的警告,以至最后导致整个巴林集团的覆没。

二、对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必要性

(一)金融衍生产品的高风险性要求对其进行监管

伴随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也决定了其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金融产品的特点,具有派生性、杠杆性和风险性等诸多特征。尤其是其风险性更成为金融衍生产品的一大隐患。在常态的金融市场运作过程中,这些风险就一直存在着。

1.市场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是指原生金融产品价格或价值的变化导致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商的风险或损失。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都是以基础金融产品价格变化的预测为基础的,当“通过将风险性资产的所有权分散到众多的所有者身上,资本市场便可以分散风险,并且能够鼓励人们进行规模大得多的投资,而这样的投资及其风险,对于单个所有者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情况出现时,整个金融衍生品市场可以实现完全有序的运行。但是金融市场中市场参与者对于同一交易对象可能产生不同的认识,并造成信息不对称。这就会使得当实际价格出现方向性变化或不可预测性的变化幅度时,极易给相应的投资者造成相当高的损失。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所引起的市场风险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当美国房价自2007年起出现持续下跌起,美国两大房地产公司房利美与房地美都相继出现巨额损失,导致贷款无法按时偿还。在市场上的表现便是以此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价格急剧下跌,不仅使得大量的放贷机构陷入危机,还使投资银行出现高额投资亏损。向投资银行提供资金的保险、对冲基金机构也相继陷入危机。

2.流动性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的流动性风险包括两种:第一种是与市场运行状况相关的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因市场存在混乱或市场深度不够并且缺乏合约对方所引发的不能变现或平仓的风险。当贷款人因失业等情形致使偿债能力显著下降时,次贷的市场流动性就会显著降低。第二种是与总体资金状况有关的资金流动性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因为流动资金不充足,导致合约到期时无法履行相应支付义务而被迫申请破产的情况,或者因为无法依合约的要求追加保证金导致被迫平仓并导致巨额亏损风险的情况。针对引发金融危机的金融衍生产品次贷来看,最主要的风险来自于对次级贷款的偿还概率,当偿还概率高时,违约所存在的风险一般就比较低;但因各种原因导致偿还概率降低时,违约的风险就骤然上升,就易出现市场参与者因流动性资金不足而无法顺利履约。同时,针对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也存在不同。对于场内交易的合同,标准化程度高,市场参与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因此流动性风险小;对场外交易,金融衍生产品的每份合同都是专门定制的金融合约,不具备充足的可流通的二级市场,因此流动性风险很大。

3.信用风险

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是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合约的对方违约或者无力完全履行合约义务所导致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运行机制的复杂程度远高于普通金融工具,其资本的虚拟化技术特征决定了金融衍生产品信用风险形成的内在根源,即金融衍生产品脱离实体经济的程度越大,运动过程的独立性越强,虚拟程度越高,交易泡沫也越易形成,不确定性增加。金融衍生产品是一种有价证券,以交易双方所签订的合约方式存在。其本身没有任何价值,仅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或证券的所有权凭证进行使用。从其运行机制上来讲,金融衍生产品作为虚拟资本,其持有者可凭借其所有权凭证获取相应收入,即意味着金融衍生产品完全资本化,成为一种虚拟资本,并具有了价值增值的表现形态。对于投资收益,在表象上都是以原始投入的利息作为形式,而不问其是否是真实资本的产物。这种特性和变化规律也决定了其极易在经济泡沫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导致金融和经济的不稳定,表现为经济的虚假繁荣和金融危机的大规模爆发。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负面影响要求对其进行监管

金融衍生产品的整个交易过程中,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基于高度的市场经济,并且表现为一种合同关系。但是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法律属性的合同关系。假设不对其进行监管,那么法律属性中的负面成分会严重影响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

1.市场参与者互相依赖加深导致市场的不稳定

金融衍生产品的快速创新和广泛销售使得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中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成都不断提高,这就使得金融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同时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也进一步明显。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在消除市场阻隔方面尤其相当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因为市场参与者之间相互依存度的提高而变的更加脆弱。任何一种源于一个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不仅可能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市场之间进行传播,也会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市场之间进行传播。金融衍生产品能够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统一化进程,但是同时可以在多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交易的金融衍生产品因其本身的交易的虚拟性完全可能导致整个市场因对其认识不清而波及整个金融市场。从金融危机的整个过程而言也是这样的一种现实状况。美国金融危机最早肇始于次级按揭贷款,相关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大型对冲基金公司在经过中介倒手之后将其处理成为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产品例如MBS、COD等并在全世界进行销售,这在次级按揭贷款出现问题之前加强了全世界的经济和金融合作,但是当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问题后,不仅在房地产市场,在金融行业和整个全球的实体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2.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性增强了整个市场的投机性

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导致了更多的投机操作机会,是的整个金融市场的投机性都出现了增加。金融衍生产品本身是具有风险管理功能的。但是许多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机构都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投机活动,不仅在投资风格上缺乏稳健,而且被金融衍生产品的对冲保值功能冲昏头脑,进行赌博性操作。相当一部分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参与者单纯进行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和买卖而不再顾及基础市场的需求。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金融衍生产品机构已经长期存在一种“过度激励机制”,这种机制本身是为了激励员工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使员工本人也可以获得丰厚的收益而创设的。但是在过度激励的背景下,使得员工往往忽视了相伴生的高风险。这种“过渡的激励机制”将会扭曲激励关系,鼓励员工从事风险更高的交易和项目。这样反而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这种情况在美国金融危机前夕更甚,面对疯狂增长的金融衍生产品,无论是金融机构本身还是金融监管机构都忽视了“过度激励机制”,将其视为企业本身的事情,而不需要其他机构或监管部门过问。在风云变换的国际金融市场上,一旦衍生金融工具为投机者所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将严重威胁各国金融体系的稳定,甚至危及全球金融市场的安全。

(三)金融衍生产品的国际化发展要求对其进行监管

金融衍生产品在全球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不仅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速度不断加快,而且要交易活动也发展到欧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的大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以及著名对冲基金公司基本都参与到了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市场当中。鉴于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国际性特征,围绕着监管,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75年和1983年通过两个《巴塞尔协议》,于1958年正式颁布了《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成为国际银行业统一监管的有效依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又于1997年向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监管机构推行了《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这些对于健全各国家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体系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但是这些协议、原则等仅仅只能作为指导性文件进行使用,并且在这些指导性文件中,并没有及时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的现实变化作出改变,严重的落后于金融衍生产品在全世界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现实状况。在金融危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2008年时美国已有25家银行宣告破产,其27家金融机构所持有的不良资产在08年第四季度的规模将达到1250亿美元,到2009年底超过2000亿美元。同时带来的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跌幅达到41%,损失了高达7.3万亿美元,同时英、法、德日四国的股指也暴跌四成左右。作为“金砖四国”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的全年股指跌幅也达到了四成到七成不等。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国际化的影响也必然要求对其进行完善的监管,才能防止其对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蚕食,重新恢复全球经济的上行态势。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全球化时代与衍生金融产品风险.中国经贸导刊.2008.

[2]刘克崮.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及启示.管理世界.2007.

[3]国纪平.过度创新与金融风暴.人民日报.2008.

[4]人民日报通讯."金融海啸"冲击全球.人民日报.2008.09.22.

[5]王建.新全球化时代与衍生金融产品风险.中国经贸导刊.2008.

[6]刘可夫,常民.对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创新引致次贷危机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09(16).

[7]万继峰.略谈金融衍生品监管的几个基础性问题.武汉金融.2007.

上一篇:发展低碳经济,构建环保型社会 下一篇:基于巴塞尔协议的商业银行资本监管顺周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