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珍《亲属记》论略

时间:2022-10-08 10:58:36

内容提要: 清代郑珍所撰《亲属记》是阐述历代宗族亲属称谓的著作,其性质是辞书。该书研究方法上注重文字声韵训诂与文献的综合运用;参证古今方言;所引语料来源广泛,颇注意古代口语性较强的语料。该书在文化史、语言学、辞书学诸方面均有其学术价值。

关键词: 郑珍 亲属记 内容 性质 方法 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1)04-100-106

郑珍(1806―1864),字子尹,号柴翁,又号巢经巢主、子午山孩,晚号小礼堂主人、五尺道人,别署且同亭长。贵州遵义人。清代经学家、文字训诂学家,黔中巢经学派的开山者。生平见《清史稿》卷四八二、《清史列传》卷六九、郑知同《子尹府君行述》 (《巢经巢全集》附录)、黎庶昌《郑征君墓表》(《续碑传集》卷七四)、赵恺《郑子尹先生年谱》 (《巢经巢全集》附录)、凌惕安《郑子尹年谱》(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等。[1] (P305-306)。著作三十馀种,主要收录于《巢经巢全集》[2],包括《巢经巢经说》一卷、《仪礼私笺》八卷、《轮舆私笺》二卷、《凫氏图说》一卷,《说文逸字》上下卷(附录一卷)、《说文新附考》六卷、《汗简笺正》七卷、《郑学录》四卷、《巢经巢文钞》五卷,《巢经巢诗钞前集》九卷,《巢经巢诗钞后集》四卷,《亲属记》二卷,《母教录》一卷,《樗茧谱》一卷,《播雅》二十五卷。

郑珍所撰《亲属记》[3]一书是阐述礼经记载中历代宗族亲属称谓的著作,以孔壁中书原有《亲属记篇》,因以为题。该书脱稿于清咸丰十年(1860),后经其子郑知同与陈衡山矩“共补缀之”,于光绪十二年(1886)刊行。学界对该书尚无专门的研究成果,因撰此文,就其内容、性质、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作一论述。

一、《亲属记》的内容

《亲属记》专释亲属称谓,旨在考礼征俗,辑词范围颇广泛,对“三代”所无后世乃见的亲属称谓,亦汇举无遗,而对“悖乱不经”者则不予采载。该书仅两卷,其编纂体例是先列出“提要”性质的释语,然后分别对诸词进行释义并举书证。如第一条是古籍中有关“父”的称谓,“提要”之后,分释“公”、“翁”、“叟”等词。为使读者明其主要内容,并方便下文进行相关论述,先胪列全书“提要”于下:

卷上:

父曰公、曰翁、曰叟、曰社(先秦)、曰爸、曰 、曰爹、曰爷、曰尊老、曰莫贺、曰郎罢(嗣出)。(P528)①

父殁曰先公、曰先君、曰先子、曰先君子、曰考、曰皇考(先秦),曰亡考、曰显考(嗣出)。(P529)

在庙曰祢(先秦)。(P531)

又,古父在曰考、曰显考。(P531)

母曰媪、曰、曰、曰姐(别作她)、曰社、曰妪(先秦)、曰女毕 、曰、曰负、曰妈、曰、曰须女 、曰女迷、曰家家、曰八(别作母巴)、曰尊上(嗣出)。(P532)

母殁曰妣、曰皇妣、曰先妣(先秦)、曰显妣(嗣出)。(P534)

又,古母在曰妣、曰显妣。(P535)

先乎己母为母者曰先母、曰前母(先秦)(P535)

后乎己母为母者曰继母(先秦)、曰后母、曰假母(嗣出)。(P535)

母为父出曰出母,母改适人曰嫁母(先秦)。(P536)

父妾有子曰庶母(先秦)。(P536)

无子亦曰庶母(先秦)。(P536)

总其人曰诸母(先秦)。(P537)

庶母为父命母己者曰慈母(先秦)。(P537)

庶母慈养己者亦曰慈母,一曰食母、曰乳母(先秦)。(P537)

庶母保抱己者曰保母(先秦)。(P538)

他人妇养己者亦曰乳母,又曰阿母、曰毋、曰姑婆、曰阿(嗣出)。(P538)

他人妇保抱而不乳哺者亦曰保母(先秦),又曰乾婆(嗣出)。(P539)

庶母或他人妇,为父使教己者,亦曰慈母(先秦)。(P539)

妾子谓女君曰君母、曰母(先秦),曰民母(嗣出)。(P539)

妾子谓生己者曰妾母,亦只曰母(先秦),又曰生母(嗣出)。(P539)

子从母适人,谓所适者曰继父(先秦)。(P540)

父母同曰大人(先秦)。(P540)

卷下:

叔父亦曰大人。(P541)

父之父母曰祖父、祖母,曰王父、王母,曰大父、大母,曰公、曰婆,殁曰王考、王妣,曰皇祖考、皇祖妣。(P541)

祖、父皆殁,总曰先亡丈人。(P542)

祖之父母曰曾祖父、曾祖母,曰曾祖王父、曾祖王母,曰曾大父、曾大母,殁曰皇考、皇妣。(P542)

曾祖之父母曰高祖父、高祖母,曰高祖王父、高祖王母,殁曰显考、显妣。(P542)

由曾祖而上,统谓之曾祖、高祖。由高祖而上,统谓之远祖,或谓之先君。连己身或不连己身上数之,各视其数,谓之几世祖。(P543)

父母以上无爵者,存殁曰府君、夫人。(P543)

初来此居之祖或初得爵命者,曰始祖、曰太祖、曰鼻祖、曰祖考。(P544)

始祖之兄弟曰皇祖伯叔父。(P545)

妻曰妃、曰家、曰室、曰室家、曰内子、曰内舍、曰孺人、曰细君、曰乡里,对妾言之曰嫡妻、曰正妻、曰大夫人,殁曰嫔。(P545)

妾曰小妻、曰少妻、曰下妻、曰旁妻、曰庶妻、曰小妇、曰;曰、曰小、曰小夫人、曰侧室、曰贱者、曰属妇、逮妇、曰养。(P547)

妻妾通谓之内。(P549)

元配曰初妻、曰首妻、曰元妻、曰前妻、曰前妇,继配曰继室、曰后妻、曰后妇。(P549)

男子曰丈夫子、曰崽、白囝、曰帑、曰姓,始生子曰鼻子,父死乃生曰遗腹子。(P550)

妻所生第一子曰元子、曰冢子、曰嫡子、曰嗣嫡、嫡嗣、曰家督。(P551)

亦统妻所生诸子曰嫡子,又曰正室、曰门子。(P552)

妾所生子曰孽子、曰侧室、曰支子、曰庶子。(P552)

亦统妻妾所生诸子曰支子、曰庶子,又曰介子、曰众子、曰别子、曰分子。(P553)

第一子又曰长子,或妾生第一子先于妻,别为长庶男。(P554)

女曰女子子、曰子、曰妇人子、曰娘、曰娘子、曰。(P554)

已嫁曰嫁子。(P555)

子之妻曰妇、曰新妇。(P555)

又,子女皆曰息,子亦日子息,女亦曰息女。(P555)

子妇亦曰息。(P555)

长妇曰嫡妇、曰冢妇,众妇曰庶妇、曰介妇。(P555)

幼子曰儿、曰儿子、曰婴儿、曰、曰孺子、曰童子、曰孛殳,谓己子、人子皆然。(P556)

小男女曰吾子。(P556)

双生曰(里之切)、(子之切)、曰子、曰孪子。(P557)

子之子曰孙,孙之子曰曾孙,曾孙之子曰玄孙,玄孙之子曰来孙,来孙之子曰 孙, 孙之子曰仍孙,仍孙之子曰云孙。(P557)

又,曾孙以下皆曰曾孙、曰玄孙,亦曰系孙。(P557)

曾孙又曰耳孙。(P557)

众子孙曰子姓。(P558)

子孙以下曰后昆、曰后裔。(P558)

由此可知其对于古今亲属称谓,搜罗详尽。“编排大致以亲疏为序,由亲及疏,同义或同类词类聚为一组,以清代通行称谓训释之。”[4](P645)

二、《亲属记》的性质

关于《亲属记》的性质,向无界定。我们认为《亲属记》虽然篇幅短小,然实为一部专释历代宗族亲属称谓的辞书。所谓辞书,其本质即工具书,即“根据一定需要收集有关资料并按特定的方法编排起来供人查考的文献”[5](P16)。郑珍在撰写该书的时候,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工具书意识。从以下诸方面可见其辞书性质:

其一,从《亲属记》编纂目的可见其“辞书”性质。郑珍之子郑知同为此书所作“后序”明确记录了郑珍作此书的目的:“类考名物诸篇,至今日称大备,自典礼、冠裳、宫室、舟舆以讫食用之细,凡可以会萃而条理之者,近儒无不网罗殆尽,各纂成书。独於伦纪之所系属,宗族姻娅之繁悉,所为辨亲疏远迩以定名分而关礼俗教治者,国朝诸博硕则犹莫或综核焉。……讫今所有述古而汇举可稽,如两《尔雅》、《释名》、《广雅》所载《释亲》诸篇,不过大约具,外此散见经籍,犹缕缕非一。至昔三代所无、后世乃见称号,如舅妻曰妗之类,亦足为典要者,复不易指屈。且本亲外姻之名,汉晋以降,随俗增加。或一人称谓,杂出非一。苟其不于理,并学者所宜周悉,是皆不能无专载为之兼揽者也。又古典传之既久,不无讹脱,《尔雅•释亲》所言,较以《仪礼•丧服》经传,即如九族名称,凡同高祖之子孙、夫妇、男女,自族曾祖父母以下四世例加‘族’字,同曾祖之子孙、夫妇、男女,自从祖祖父母已下三世例加‘从祖’字,礼经条例,故自朗晰。乃《释亲》于此两行辈群人之称,往往传写歧误,淆惑学人,以致近代瑶田程氏说《[士]丧礼》,于高曾子孙称‘族’、称‘从祖’者,时或移混,而乱服制等差。即邵氏、郝氏疏《尔雅》,且不免迁就《释亲》驳文而强为之辞。是尤不可不急正者也。……诸亲名称之全,今古繁难,向无统纪,虽在一时,宿学试问以亲贯中夫人所当称号及间世异同,或且茫无以应,然则是编诚不可少之急务,不能久听其阙如者也。”[3](P526-527)由于宗族姻娅这类称谓“随俗增加”然无专书综览,加之《尔雅•释亲》等书往往传写讹误,程瑶田《丧服文足征记》、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等又不无缺失,所以为了“考礼征俗”,便“会萃而条理之”。由此知其撰书目的之一是供人查考,具有一定的工具书意识。

其二,从《亲属记》编纂体例可见其“辞书”性质。《亲属记》的编排体例与绝大多数明清时期辞书的不同之处是每组词条之前有一“提要”,指明该组所释词语及其意义(见上引),而符合辞书性质的体例则是词目、书证俱全。“训释内容一般是先注音切,次详出处,训释其含义。时加按语,或辨同异,或订违失,或阐发音近义通之例。”[4](P645)。试以第一组“父”下所收诸词为例:

公:《魏策》:“陈轸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广雅》:“公,父也。”《北史》:“郑道育常戏徐之才,呼为师公之才,答曰:‘既为汝师,又为汝公,在三之义,顿居其两。’”《易林》:“一巢九子,同公共母。”(P528)

翁:《史记•项羽纪》:沛公谓羽曰:“吾翁即若翁。”(P528)

叟:《广雅》:“叟,父也。”(P528)

社:《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雒家谓公为阿社。”(P528)

爸:(捕可切。)《广雅》、《玉篇》:“爸,父也。”《集韵》:爸,部可切,又必驾切,“吴人呼父也。”按,古读巴如逋,即父之重唇音,遂作巴,加父。今俗呼父或为巴巴,或为耙耙,或为八八,并此字。(P528)

父者:(正奢切。)《广雅》、《玉篇》:“ ,父也。”《广韵》:正奢切。“吴人呼父。”按,者古读如主,俗转父重读,因加父作 。今俗犹呼父为老 ,作上声。(P528)

爹:(屠可切。)《南史•梁始兴王传》:诏征还朝。人歌曰:“始兴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时复来哺乳我。”荆土方言谓父为爹,故云。韩退之《祭女文》:阿爹,阿八。《广韵》:爹,屠可切。“北方人呼父。”陟斜切,“羌人呼父也。”按《隋书•回纥传》以父为多。《唐书•回纥传》阿啜可汗呼其大相颉千迦斯曰:“儿愚幼,惟仰食于阿多。”知此声由晋宋间夷语转入中国。本只作多,后因加父。多古读支,所由转为今呼丁邪切也。陟邪切,同今呼。(P528-529)

爷:(以遮切。)《古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玉篇》:爷,以遮切。“俗为父爷字。”按:爷本只作邪。《宋书•王传》:“子绚六岁,读《论语》‘郁郁乎文哉’。外祖何尚之戏曰:‘可改邪邪乎文哉!”以郁是其父嫌名也。通作耶。杜诗:“耶娘妻子走相送。”耶即邪字,隶形因加父作。而以 为古文,爷又爹之转声也。(P529)

尊老:《南史》:何子平为扬州从事,月俸得白米,辄易粟麦。曰:“尊老在东,不得办米,何心独享白粲。”(P529)

莫贺:《宋书•鲜卑吐谷浑传》:“遂立子视连为世子,委之事,号曰‘莫贺郎’。莫贺,宋言父也。” (P529)

郎罢:顾况《哀囝》诗:“囝别郎罢,郎罢别囝。”黄鲁直诗:“但使新年胜故年,即如常在郎罢前。”《青箱杂记》:“闽人谓父为郎罢,谓子为崽。”(P529)

由上引例知《亲属记》之词目及书证、释语等体例统一,符合辞书性质。

其三,从相关辞书的比较可见其“辞书”性质。中华书局排印本“点校说明”:“当梁章的《称谓录》完稿十余年后,另一部关于古代称谓的专书《亲属记》也于咸丰十年庚申(1860)脱稿。……《亲属记》脱稿后,直到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才由郑珍之子郑知同和衡山陈矩共同校补,予以刊行。这时,梁氏的《称谓录》也刊行不久。两书几乎同时面世.又同出名家之手.同有创始之功。”[3](点校说明P4-5)清代梁章钜《称谓录》被日本汉学家长泽规矩也收入其编纂的丛书《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中,是一部俗语辞书。中华书局排印本将《称谓录》、《亲属记》二书合在一起出版,亦可见其性质相类。《亲属记》所收词目虽不如《称谓录》广泛,但词目集中于亲属称谓,其阐释、引证才比《称谓录》周详,可补《称谓录》之不足。当然,《亲属记》以收录并考证历代文献典籍中的亲属称谓为主要工作,而不是从当时口俗词语出发,故可称“辞书”而非“俗语辞书”。②

由此,我们可以将《亲属记》界定为一部专释历代宗族亲属称谓的辞书。

三、《亲属记》的研究方法

郑珍为西南硕儒,其学术成就自不待言。仅就《亲属记》为说,虽篇幅短小,然成绩可观。可初步总结该书的研究方法,对后学或有启发。

其一,注重文字声韵训诂与文献的综合运用。

郑珍精于文字训诂,小学功底深厚。曾说:“小学有三: 曰形,曰声,曰义。形则三代文体之正,具在《说文》;若《历代钟鼎款识》及《汗简》、《古文四声韵》所收奇字,亦多伪造,不合六书,不可以为常也。声则顾氏《音学五书》,推证古书,信而有征,昭若发蒙,诚百世不祧之祖。义则凡字书韵书训诂之书,浩如烟海,而欲通经训,莫详于段若膺《说文注》、邵二云、郝恂九《尔雅疏》、王怀祖《广雅疏》,贯穿博衍,超越前古,是皆小学全体大用。”[7]对后起文字不信从当然是其不足,但在《亲属记》中,颇能注意文字声韵训诂的综合运用。例如上举“ 父者”条:“者古读如主,俗转父重读,因加父作 父者 。今俗犹呼父为老 父者 ,作上声。”(P528)“爹”条:“本只作多,后因加父。多古读支,所由转为今呼丁邪切也。陟邪切,同今呼。”(P528-529)“爷”条:“耶即邪字,隶形因加父作。而以 为古文,爷又爹之转声也。” (P529)此类例子尚多:“姐(别作她)”条:“《说文》:‘蜀人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广雅》:‘、姐,母也。’按:张揖、姐并列,《玉篇》姐重文她,注:‘古文亦作。’是以、姐为一字,今本《广雅》作母巴。考《集韵》、《类篇》,下并引《广雅》“,母也”,则作母巴误。《广雅》常以古今字两形同列,其书例然也。”(P532)此辨文字形体。又如“八”条:“又按:母,古读如米,又读谟上声。 须女、女迷 、女毕 、、,皆米音之转,娘又由而转,姐、社、妈、母巴、妪,皆谟上声之转。各随方音,遂成别字。”(P534)又如“”条:“《说文》:‘,也。’按,,当即婴儿,音略不同。《释名》:‘婴儿或曰倪。’《孟子》注:‘倪,弱小,倪者也。’《杂记》注;‘婴儿,犹弥也。’文各有异,盖皆借字,亦单言。《广雅》:‘,子也。’”(P556)此二条因声求义,分别系联了一批同源词。又如“囝”条:“顾况有《哀囝诗》。《集韵》:‘囝,九件切,闽人呼儿也。’《正字通》:‘囝,闽音读若宰,与崽音义通。’按,子音转读宰,因制崽字。扬子云谓,‘崽若东齐言子’,郭景纯云声如宰,则子音为宰,齐语已然。后人不识,因闽语又制囝字,与崽实同也。至《集韵》音九件切,乃误认为字,非。”(P550)此兼辨形音义关系。

其二,注重参证古今方言。

从《亲属记》所收词目来看,《亲属记》所收录者是历代宗族亲属称谓词,其中不少仍活跃在当时后代方言口语中,如上举“爸”、“爷”、“爹”、“ 父者 ”等。当代学术观点或有不同。《四库大词典》说:“《亲属记》专释亲属称谓,旨在考礼证俗,辑词范围颇广泛,自经传旁及子史稗说、诗文别集等,唯不收口语词。”[4](P645)以为“不收口语词”说法不确。《传统语言学辞典》认为:“此书是作者解经之暇编缀而成;书中考证礼俗,合古今名称,网罗列;称名举类,博采群书、分别注明出处,间有作者案说;对‘三代’所无后世乃见的亲属称谓,汇举无遗,而有‘悖乱不经’的则不予采载。……”[6](P320)其中“合古今名称”等说法更为公允,当然这一说法非其首创,乃出自《亲属记》陈田“序”。

从《亲属记》的释义与书证亦可看出其注意参证古今方言。《亲属记》对古方言很重视,如上举“郎罢”为宋代闽方言词。又如“”条:“《方言》:‘南楚瀑之间,母谓之。’《广雅》:‘,母也。”(P532)“”条:“(承旨切。)《说文》:‘,一曰江淮之间谓母曰。’”(P532)“”条:“《集韵》;‘吴人谓女曰,牛居切。青州呼女曰,五故切。楚人谓女曰女,奴解切。’”(P554)《亲属记》引古方言材料甚多,不烦一一举例。对“今”俗语的重视亦时或可见,如上引“ ”条:“……今俗犹呼父为老 ,作上声。”(P528)按今贵州方言犹作此语。又如“小妇”条:“……唐人诗如‘卢家小妇郁金香’、‘长安小妇年十五’,并以为幼妇之称与前不同,而今俗仍谓妾为小妇。” (P548)又如“小”条:“《诗》:‘愠于群小。’注:‘小,众妾也。’按:今俗犹谓妾为小。”(P548)当然,由于《亲属记》毕竟只是一部系统研究历代(而非当时)宗族亲属称谓的著作,因此相对而言参证古方言材料更多。《亲属记》注重历代文献典籍而不是从当时口俗词语出发编纂辞书,这是与《称谓录》等其他明清俗语辞书不同的地方。

其三,所引语料来源广泛,颇注意古代口语性较强的语料。

《亲属记》所引语料来源广泛,不限于“经”,对“子”“史”“集”亦多所取材;不限上古汉语,对中古近代汉语语料亦注意及之。陈田“序”谓:“考《亲属记》,创见《白虎通义》;朱子辑《仪礼经传》,胪为《家礼》之六,而以《尔雅•释亲》补之。郑先生此书,盖续朱子未就之绪,阅七百余年而始为成书,作者与述者固有待也,然其义例,微有不同。朱子意在补经,仅及《尔雅》,郑先生意在考礼证俗,合古今名称,网罗而淆列之。上自古经,旁及子史、稗说、诗文、别集,横行斜上,无不贯串,使读者一见而知名称所由来,洵宏览博物之薮也。”[3](P525)如实地说明该书所引语料的广泛性。如“阿”条:“李商隐《杂纂》七:‘不称意,一云少阿。’《因话录》:“郭汾阳王在河中禁无走马,犯者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之。诸子泣告于王,王明日对宾僚曰:‘诸子皆奴才也。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儿。’”(P538)所引书是当前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所常引的口语性较强的唐宋笔记。又如,“公、婆”条引《吕氏春秋》、《史记》、韩愈《祭侄孙滂文》与《祭李氏二十九娘子文》、《颜氏家训》、《南史》等(P541-542),兼引子史,取材范围很广。

四、《亲属记》的学术价值

《亲属记》的学术价值表现在多个方面,试从以下三方面述之。

其一,文化史价值。称谓表面上只是人伦关系的反映,但实际上是人伦、社会关系与政治的综合表现方式。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称谓》中就说:“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中国历史悠久,亲属称谓更为复杂,但相关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称谓录 亲属记》“点校说明”说:“对古代称谓的记载,除了《尔雅•释亲》、《礼记•曲礼》较为详尽,《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等书又有所增益而外,主要散见于各类古籍以及金石碑铭之中,而在有清以前,专门搜集、考证古代称谓的著作.只有《隋书•经籍志》所记载的后周卢辨的《称谓》五卷,可惜也早巳失传。”[3](点校说明P2)《亲属记》与《称谓录》的出现,是称谓研究的重要成果,对文化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其二,语言学价值。《亲属记》仿《尔雅》同义训释之体例,汇集了历代亲属称谓词,讨论其发展沿革,是《尔雅》在后代的新发展。与《尔雅》不同的是,《亲属记》有丰富的书证与考辨,语言研究的份量更重。例如“”条:“(女良切。)《玉篇》:‘,母也。’《古木兰诗》:‘不闻爷唤女声。’杜诗:‘爷妻子走相送。’苏拭《龙川杂志》:‘仁宗谓刘氏为大,杨氏为小。’按:此字史传多作娘,实则有别。与娘,虽同读女良切,《篇》、《韵》娘训‘少女之貌’是也。而《南史•竞陵王子良传》:‘子良曰:“娘今何处,何用读书?”’《北史•韦世康传》:‘世康与子弟书曰:“娘春秋已高,温冫青 宜奉。”’《隋书》:‘太子勇语卫王曰:“阿娘不与我一好妇,亦是可恨”。’皆通用娘字,其相混盖久。”(P533)按,“”为母称,“娘”指少女,二者有别,然史籍多通用。《亲属记》所辨极是。又如“分子”条:“《梁传》:‘燕,周之分子也。’注:‘分子,谓周别子孙也。’《史记•楚世家》:‘共王有宠子五人,无嫡立,乃望祭群神,召五公子斋而入。’《汉北海相景君碑》:‘鸱枭不鸣,分子还食。’ 《武都太守耿勋碑》:‘修筑狭道,分子效力。’又,《义井碑阴题名》称‘分子六十人’。按:分子义如别子、支子。《梁释文》云:‘分’本或作‘介’。汉隶‘分’‘介’两形相似.故或书‘分’作‘介’。姚氏鼐谓分子当是别子。古‘别’字作 ,故传本或作‘分’,或作‘介’,皆以形近而误。此傅会之说,不考汉碑皆明是分子。至洪氏适解《景君碑》‘分子为周家富子,壮而出分之’,又解《义井题名》‘分子为土豪出分之子’,亦并臆拟耳。”(P553-554)按,此由古文献出发,对前人不正确的说法作了重新考证。此外,《亲属记》在“提要”中将多个词标示为“先秦”,表明该词为先秦用法,具有初步的词汇史的观点。

其三,辞书学价值。《亲属记》作为一部俗语辞书,成绩甚大。然学界对明清俗语辞书较少有系统、深入的研究,而对其不足则显有夸大之辞,如有学者认为清代俗语辞书“编著者只是从古书中抄撮一些清代还在使用的俗语常言,唯一的目的就是寻找俗语俗字的出处或最早用例,因而根本算不上系统的词汇研究。”[8](P20)从《亲属记》我们可以看出,其编纂目的并不只是寻求最早用例,而是对亲属称谓词的系统研究。更明显的是,《亲属记》是第一部专释古今亲属称谓的辞书,其编纂体例也不限于列举用例,而是蕴含相当深入的考证,对学界已有成果或历代辞书有所补正,如上引“分子”条(P553-554)纠前人之误。又上引“囝”条:“……至《集韵》音九件切,乃误认为字,非。”(P550)纠《集韵》之误。又如“妈”条:“(莫补切。)《广雅》:‘妈,母也。’《篇》、《韵》同。庄绰《鸡肋编》:‘今人呼父为爹,母为妈,兄为哥,举世皆然。问其义则无说。’按母,今世皆读莫补切,古已有此音,《篇》、《韵》妈,音莫补切,则是别行‘母’字也。今本《广雅》脱‘妈’字,据《集韵》、《类篇》引《广雅》有之,知‘妈’自汉已有。今俗读马,平声,以庄绰不知其义推之,知宋时呼‘妈’与今同。”(P533)考证“妈”之音义并补《广雅》脱文。

以上对《亲属记》各方面情况从宏观上作了较为简略的论述。当然,《亲属记》也有其不足之处。中华书局标点本“点校说明”说:“《亲属记》仅限于对诸亲称谓的阐释,而且对所谓‘背礼’的称谓,如‘呼父为兄兄、妇为妹妹’以及俗称姑曰姑母、姑夫曰姑父、舅曰舅父、从母之夫曰姨父等等,均不登览。所以,在内容的广泛,门类的齐全上,远不及梁氏的《称谓录》。”[3](点校说明P4)按,“仅限于对诸亲称谓的阐释”颇有过份指责的成分,因为《亲属记》本来就只是一部关于亲属称谓的著作。但是,对于一部专释亲属称谓的著作来说,未收录“兄兄”、“妹妹”“姑母”、“姑父”、“舅父”、“姨父”等口语性较强的称谓词确是其不足(与《称谓录》相比较这一不足就更为突出)。此外,书中关于亲属称谓的具体考证有的过略,个别结论也还可以继续讨论,有关研究还可以从不同角度继续深入进行。

注 释:

① 引文据中华书局1996年排印本(与清梁章钜《称谓录》合刊),引文后面在小括号中标明页码。下同。引文中“先秦”、“嗣出”字样及下文出现的反切,原文为小字,本文引用时改为加小括号。另外,中华书局排印本标点符号错讹较多,本文引用时径行改正;又,排印本间有脱文,本文引用时校以清光绪十八年(1892)广雅书局刻本(与中华书局排印本所用底本相同)并径补。

② 日本已故著名汉学家长泽规矩也辑集明清俗语辞书二十种,以《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为名于1974年由日本汲古书院影印出版。这些明清俗语辞书中所收录的对象包括“熟语”和“俗语词”而总体上以“俗语词”为主。总结这些俗语辞书所收录的俗语词的特点是口语性与俚俗性、同时代性。对此笔者将有专文论述。《亲属记》注重历代文献典籍而不是从当时口俗词语出发编纂辞书,故称其为“辞书”而非“俗语辞书”。

参考文献:

[1] 梁淑安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Z].北京:中华书局,1997。

[2][清]郑珍.巢经巢全集.[C].贵阳:文通书局,1940。

[3][清]梁章钜,郑珍.称谓录,亲属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李学勤,吕文郁主编.四库大辞典(上)[Z].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5]王绍平等编著.图书情报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6]许嘉璐主编.传统语言学辞典[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7][清]郑知同.子尹府君行述[A].巢经巢全集.附录[C].贵阳:文通书局,1940。

[8]顾之川.明代汉语词汇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On the book Family appellation by Zhengzhen

ZEGN Zhao-co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Abstract:The book Family appellation by Zhengzhen of Qing Dynasty is a book about Family appellations of successive dynasties. It's a dictionary, which paid much attention on 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phonology, 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texts and ancient documents, referenced the ancient and temporal dialects, and had corpus of many kinds and paid much attention on the spoken-language documents. It has much values on the study of culture history, language and lexicography.

Keywords: Zhengzhen; Family appellation; content; character; method; value

上一篇:论《黔诗纪略》的文献学价值 下一篇:姚华曲学观的“诗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