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创作对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挑战

时间:2022-10-08 10:47:47

DV创作对中国电视节目生产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DV成为汉语中一个新的语汇。电视人在关注它的时候只是充满了好奇,却没有从更深的意义上来理解这个新生事物。但相信DV并非只是一种工具,或者一种技术手段,它极有可能对节目生产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DV创作的本质和特点

从影视业百年来的发展过程来看,技术性因素常常成为改变其面貌、体制与机制的一个内部动力。表面上来看,DV创作是一种技术上的突破。因而只有认清这种突破的本质意义,才会使我们能够对它所可能在未来产生的影响作出更加贴切的判断。

影视作为媒介对技术有着先天上的依赖性。几乎每一次技术上的突破都使影视业出现生产方式和创作结构上的重大转型。在摄制设备上来看,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期便携式摄像机的出现,电视得以完全摆脱电影摄制手段的束缚,走出了演播室;录像机的发明使得电视获得了自己的记录手段,省去了胶片的洗印时间,使电视获得了时效性,从而奠定了电视新闻的辉煌地位。

但这种模式使电视节目生产受到很大限制。设备高额成本、设备的复杂操作都使电视业的生产还只能局限于所谓的“业内人士”,使之成为一种专业化、合作式的生产模式。

DV设备的出现结合个人电脑的升级正是沿着前面这种电视业自身发展趋势产生的又一次突破和超越。虽然DV摄像机的生产是为了家用目的,但其CCD技术的发展,使得高质量的DV摄像机的录制指标已经达到了专业播出的要求。这就打破了传统家用机与专业机之间的明显界限。个人电脑(PC机)的不断升级换代也许对DV创作更加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在模拟家用摄像机出现的时候,它一方面由于象素指标的限制无法与专业生产相对接,另一方面,后期编辑设备的昂贵更使之无法进入专业电视节目生产领域。因而它没有对专业生产产生更大的影响,它的使用只限于民间的非播出使用。当今电脑技术的发展和一些专业软件的出现,使个人电脑完全可以通过非线性编辑来进行后期的编辑和处理。这就使采、编、播的一条龙制作成为可能。这种技术上的突破结合在一起,使DV生产直接有能力与当今的电视播出相对接。目前,装备一个小型的可达到专业级的工作室,成本已经降至五万元以下(含CCD摄像机和简单的带有非线编辑设备的电脑以及简单的音频设备),这较以前的记者站的投资已经小得多。

这些都是让资金有限的小规模的独立制片人再高兴不过的事情。“从影视文化的宏观视角来看,这无疑是一种价值观的颠覆,低廉的价格第一次与高品质的影像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趋势一经发端,便浩浩荡荡,无可逆转。”①因此,我们看到,影视业在美国正在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好莱坞式的生产,拼命扩大投资,标榜高科技、大制作,生产通用性极强的电视产品;另一种则是低成本作品走向了迅速发展的时期。DV技术的出现使年轻的一代新人可以凭借一部几千美元的DV摄像机、简单的灯光等设备和最简化的参与人员完成影视产品的生产。因此,才有了《布莱尔女巫》等小成本的电影一炮打响。尤其是对于电视纪录片来说,DV摄像机不但更加小巧便携,而且电池使用时间和磁带成本方面都大大下降了,这就使DV创作在电视节目的生产中显得更加实用。

如果说传统的电视制作方式代表了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大规模、专业化和共性化产品的特征,DV创作的出现使个性化、民间化和非专业化的表达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它最终不会使传统的电视节目生产方式完全消失,但它至少会分走它的一部分市场。而且必须注意,DV生产有着它先天的创作倾向,即在突破了技术的瓶颈之后,它也使电视节目生产中的视角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位移。传统的、客观的、宏观的视角将为个体的微观的、个性化的视角所影响。这一变化在近年来专题片与人文纪录片创作手法的融合上可见一斑,而DV创作无疑将加快这种视角变更的进程。DV创作的出现和流行同时也是一种对于电视节目生产神圣化的消解。随着越来越多的业余人士加入到DV创作的行列,电视专业创作的神秘感将不复存在,这也将使电视的欣赏方式和欣赏标准发生变化。DV创作的平民化会不会消解掉电视屏幕几十年来的神圣,DV创作的个性化会不会成为与主旋律不和谐的音符, DV创作的与国际提前接轨会不会使传统的专业电视生产陷入被动的境地?

DV创作可能为中国电视节目生产和管理带来的影响

现今中国国内的DV创作多数还局限于电视纪录片领域, DV摄像机凭借其灵活和机动,已经成为一些纪录片制片人的新宠。杨荔娜的《老头》、吴文光的《江湖》等在国内外获奖的作品都是用DV机拍摄完成的。虽然国内的 DV创作在虚拟性题材上(以故事片和电视剧为代表)还没有创作出如《女巫布莱尔》那样轰动的作品,但新一代导演贾樟柯等人已经将目光投入到了DV 式的创作中来,而且影视专业的许多高校在校生都作为DV创作的发烧友而成为DV创作的重要后备力量。这都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DV创作在这一题材领域必将有重要作品的出现。这一切都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号,即 DV创作将有可能对现有的影视创作,尤其是电视节目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DV创作的成功也使得传统电视制作方式和管理方式受到质疑。《女巫布莱尔》对于好莱坞传统的制片方式和资本运作方式作出了挑战。传统的所谓“专业”标准的界限是什么?它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它的市场与民间性创作的市场如何划分?在民间DV创作能够向专业生产发出挑战的时候, “专业电视人”的概念如何界定?这些都成了问题。

影视业生产的两极化发展趋势是很值得关注的事情,一方面,它对传统的节目生产方式提出了挑战,大量的平庸式生产出来的影视产品将失去其市场份额。因为高成本投入式的生产将抢走高端的收视市场,尤其在节目市场与国际接轨几成定局的时候;低成本的节目生产又将被DV节目生产分走一杯羹。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类似于报纸投稿制的生产方式必然在一些电视台内出现(国内外现今的一些电视栏目,尤其是纪录片类的栏目已经开始接受这种DV生产,如《DV新世代》等)。这样,一些传统的电视栏目的投入产出比将受到质疑。

就传统而言,中国各级电视台在技术上一直以追求大而全为技术价值核心,像素指标越高越好,转播车信道越多越好,机位越多越好,灯光越亮越好等等。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这是我们做好节目生产的重要保证。但DV 创作与之相反,通过小而精创作出个性化的节目。同时,随着有线传输、数字化传输逐渐成为播出的主流方式,信号衰减已经不再是困扰技术上的首要问题,电视观众的肉眼将不再过分地挑剔像素的多少,而更加看重节目的内容和创新思想。这为DV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行性市场,同时,也让电视技术人员重新评判传统的技术价值体系。

DV创作的流行和一些优秀节目的出现必将加大中国电视制播分离的压力。那些在艺术上、创意上比起专业人员的创作毫不逊色的作品将加大人们对于各电视台自产节目粗制滥造的指责,迫使电视台打开采购的大门。尤其是对于地方台而言,由于DV作品的低成本优势和个性化优势,它可以相对解决地方台频道资源丰富而节目不足的问题。各地的DV创作队伍走向成熟之后,必然将有一批独立制片人随之崛起,这又会使中国的电视节目制作格局发生改变。

随着中国电视向数字化的过渡,电视专业频道对于专业化电视节目的需求将大量增加。而这些增加的节目的缺口只能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向境外购买,另一个是求助于民间的创作渠道。电视业的目光也将随着这种趋势更加关注DV的生产。尤其是它的生产比起专业化的电视节目生产来说有着一些先天的优势,它视角的广阔,对于电视以外的领域的熟悉,与观众的沟通能力都要远远地高于长期从事专业电视创作的人员。

DV创作的发展也将为节目生产管理带来新的课题。DV技术的突破带来的节目生产成本的下降,使得一大批社会力量有能力从事电视节目生产。将它们长期排斥在电视节目市场之外,既是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将随之产生地下创作增加、主流节目生产与非主流节目生产之间对立态势增强的现象。那么,如何制定合理可行的措施对那些节目生产者和所制作的节目加以规范,使之有序地进入主流的电视市场,丰富荧屏,填补频道空缺,增强中国电视的活力;同时,如何利用好DV创作的发展态势,使之成为一个促进电视节目的制播分离的机遇,这些都将成为新世纪摆在各级广播电视管理者面临的新问题。

注释:

①朱靖江《DV宝典》第6页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4月版

(作者单位分别为:吉林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东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

上一篇:足球文化的传播解读 下一篇:中国电视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