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的学术性学生社团建设探索

时间:2022-10-08 07:19:04

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的学术性学生社团建设探索

学校教育创新是要通过新的创意和新的行为来构建新的学校教育,使学生得到新的更为优质的发展。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学校教育创新的核心问题应包括:如何通过教育创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从而满足其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如何通过教育理念、体制、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培养具有较强主体性、较高社会适应能力、面向世界和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

在对上述核心问题的求索过程中,江苏省天一中学大力发展学生社团,初步形成了天一科学院、天一人文院、天一体育社团、天一艺术社团等四个版块的社团体系。天一天文社作为学校社团建设与教育创新相结合的典型代表,率先提出了建设和发展学术性学生社团的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探索。

学术性学生社团区别于其他类别社团的显著标志应该包括学习内容的学术性、学习情境的项目化、学习过程的探究性等方面。

(一)学习内容的学术性

学术性学生社团普遍都具备特定的学科背景,或是定位在某一学科的深入研究,或是着眼于跨学科的前沿探索。无论上述何种背景,都要求其组织的课程学习(理论学习、实践探究、项目研究)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准,比如国家课程中未曾涉及的,已涉及但未展开论证的,已论证但缺乏实践活动指导的。

(二)学习情境的项目化

学术性学生社团建设的目标并不仅仅在于学术科目考试成绩的提高,更在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要求社团建立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以项目(真实问题)为载体,将学习活动融入有意义的挑战性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在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积极探索和实践活动、主动整合并建构知识、撰写论文或设计模型的学习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升。

(三)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在时间与空间都相对有限的传统课堂上,学生难以开展针对真实问题的实践活动,只能就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等开展学习。学术性学生社团的建设,就是要利用社团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大的延展性,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社会生产、生活的实际,在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从而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与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学术性学生社团可以以“打好基础”为定位,将夯实学生学科基础、明晰学生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建构学生创新人格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为其日后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学科基础与学科兴趣

学术性学生社团高于国家课程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将更深入、更宽广、更前沿、更接地气(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的学科知识带到学生面前,为其学习新知、开展实践、夯实学科基础、提升学科素养创造了必要条件。

尽早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与悟性,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明确其未来发展的专业指向性领域至关重要。学术性学生社团激励学生围绕某一学科(或跨学科)进行更为深入的个性化学习,可以促进其志趣的聚焦和优势潜能的开发,这将成为推动其在此特定领域发展的原动力。

(二)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

学术性学生社团基于项目的全新学习模式,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实践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寻常事物中发现问题的能力。项目学习中阶段性任务的设计,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步步推进,将极大地增强其解决问题、开展创造性工作的意愿和自信。

不仅如此,项目学习还给学生提供了摆脱原有思维定势,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如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等)思考问题、修正假设、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的平台。

(三)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

学生在社团项目学习活动中,涉及的是复杂结构的问题,需要联系各种知识,并掌握大量图示化的模式,才能灵活地对问题进行表征。这是一种高级知识和专家知识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引导其将创新知识转化为现实成果。

在社团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完成好课堂学习,又要安排好社团研究活动;既要勇于追求实现创新目标,又要敢于修正和调整创新行为……这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社团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进取心,增强学生的忍耐力与抗挫性,锻炼学生的学习力与创造力,提升学生的自控感与自律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健全人格。如上,学生的创新人格将得到健全与发展。

(一)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就学校教育创新的整体发展而言,文化建设是基础性的,也是根本性的,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校教育创新目标下,校园文化的教育性和创新性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性:学术性学生社团的主体是一群志趣相投的学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平行学习和代际学习。社团成员既可以在平行学习中就共同开展的社团工作进行总结、反思与分享,从而促进全体社员学术素养的提高与学校学术氛围的形成;也可以经由资深成员以“传帮带”的形式在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与经验经历等方面获得指导和引领,从而推动社团文化精髓与优良传统的传承,以及学校教育内涵的发展。

创新性:学术性学生社团重视学生学术素养的全面提升,它否定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而将学生成长的过程纳入,突出形成性评价。它创设了宽松和开放的教育环境,举办了探究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学习活动,建立了引领和鼓励创新的评价体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崇尚科学、乐于创新的校园文化的创建。

(二)推进学校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创新评价的主要依据,反映了学校教育创新目标的达成度。课程建设的丰富性、专业性、项目化和社会化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

丰富性:学术性学生社团校本课程不仅因社团的多样化(如天文社、化学社)而丰富,更因其文化类课程、科普型课程、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的完整课程体系而呈现其自身的丰富性。多元化、可供选择的学术性社团校本课程必将成为学校最具特色、最有吸引力、最能引导学生接触前沿、深度的学科知识的课程类别。

专业性:以学术性学生社团创建为契机,学校应搭建相关项目学习的专业性平台――社团工作室。经过社团基础型课程的培训,相当一部分社员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开展项目研究的能力。社团工作室的师资和仪器配备将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和服务,从而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该领域的研究,学会有效表达自己的学术见解,成功完成一份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文献。

项目化:项目学习作为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倡“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学习模式。在此模式下,学生可以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鲜活、主动地参与信息的加工、知识的应用、意义的建构。基于项目学习开展学校课程建设,将在课程目标的制订、课程系统的建设、课程策略的实施、课程绩效的评价等方面事半功倍。

社会化:学术性学生社团有关“真实问题”的项目研究,使高中教育真正对校外社会资源产生了迫切需求。无论是有形的如社团工作室仪器建设、政府企业资金补助与赞助、校外课程实践基地挂牌成立,还是无形的如高校和社会专家指导、专利技术转让或使用、课程资源开发等,普通高中都需要与相关单位建立联系。这其中,高中、高校和高端企事业的对接尤为重要。

学术性学生社团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校教育的创新实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和新颖的视野,有力地推动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江苏省天一中学天文社在学术性学生社团建设方面已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机制保障

学校通过社团管理机构的组建,在校级层面形成了领导决策、项目建设、校本教研、三高对接、投入保障等一系列运行机制。社团内部制订的《章程》《学生活动条例》等规章制度,保证了社团各类学习活动的有序、高效开展,保证了对社员的评价及时、公正且具有发展性指向。

(二)组织建设

天文社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教师工作室和学生理事会,两者分工协作的组织建设思路。教师工作室主要负责社团发展的整体设计与规划,起到“方向引领”的作用,成功将社团从创社初期的科普型学生社团引导转型为学术性学生社团。学生理事会既是社团工作的决策中枢,也是具体的执行部门,理事会成员带领社员开展各层次、各类别校本课程的学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课程设计

天文社创造性地提出了学术性学生社团课程体系建设的层次:文化类、科普型、基础型、研究型、大学先修课程;提出了天文社团课程体系建设的类型:加贺谷穰工作室(文化艺术、编辑出版类)、达盖尔工作室(数理学术、观测实践类)、伽利略工作室(科普实验、科技制作类)、斯科特工作室(创新项目研究)。得益于上述课程的开设,社团涌现出了夏烁屿、黄启凡等有能力逐鹿国际和亚太地区天文奥赛并夺牌的优秀学生,向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天文、物理院系输送了郑凯文、钱曦等一批优秀生员。

(四)项目学习

天文社开展的项目学习研究,不仅开发了一系列科普型课程,如野外观星“天一观星营”项目、“科普实验与科技制作”项目等,而且将项目学习引入传统课堂教学,结合学科核心知识,设计了“移民外太空”“城市内涝几时休”等基础型课程范例。更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和研究兴趣,组织了多个研究方向的真实问题研究,如“月球陨石坑研究”“无锡城市夜空光度测量研究”“太阳黑子与地球环境响应研究”,社团师生撰写的研究论文、报告及感悟已有数十篇在国内外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

上一篇:高校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探索 下一篇:婚前协议婚后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