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民族文化 走地方特色

时间:2022-10-08 06:19:45

扬民族文化 走地方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之一。教师应依据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等因素,通过搜集素材来新编或改编教材,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美术修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校本课程 本土文化资源 教材开发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与深化,美术教师在贯彻落实《美术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除了注意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问题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努力开发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样就把课程的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和教师。同时美术新课标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我校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提起大庆这座闻名遐迩的油城,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油田荒野一片,滴水成冰,工人们吃的是苞米面,住的是四壁漏风的马棚,正是有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几万会战职工,一举改变了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促进了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就是强大的文化力,正因为有了它,才有了大庆油田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辉煌。在这种地域文化的感召下,我们的美术教学如何将这种时代精神融入到丰富的课堂教学中呢?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样去开发和利用本土的美术教学资源呢?又怎样去延伸美术课堂和生活相结合呢?带着这样一系列的困惑,开启了我们对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的实践。

一、拓展美术课程资源

1.搜集资料调查研究

具有地域特点的校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并发挥特色,首先教师要掌握本地的文化背景,对教学条件有了相当的了解和调查。我校地处东北地区,民间扭秧歌身穿的大花布、粗麻绳、路边比比皆是的芦苇草,都是我们用来创作的最原生态、最有本地文化的原材料。大庆这座油城,“磕头机”这样的景观在校园里都有,井架、油罐车等设备学生并不陌生,大庆湿地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最为代表性的鸟类丹顶鹤、白鹤这里都有。这些都为创作提出了许多基础。

调查后我们用文字、摄影、摄像,或让学生进行写生和拍摄,分门别类进行整理。《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理论指导实践,这使我们更信心百倍地去尝试探索校本课程,发现其给美术课堂带来更多的魅力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2.利用资源联系生活

“各级各类学校艺术课的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名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定(2001~2010年)》中明确提出了对艺术教师的要求,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是一种创造,是美术教师形成特色课有了这些鲜活的材料,我们把其编成校本教材,或把其中的某些资源补充到美术课本之中,丰富教学内容。

本着以本土的媒才为载体,开发自然资源使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原则,我们进行大胆实践。提到东北,谁能想不到东北大花布呢?它以浓烈的色彩对比,经典的大富大贵图案着实吸人眼球,这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最佳的素材,在其他城市很难找到的大花布,在我们这里应有尽有。在我市进修学院美术教研主任桑桂荣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扭秧歌》系列课程,在东北大花布上创造了一批又一批舞蹈的人物,生动表现了东北人豪放、粗犷的性格与扭秧歌的业余文化生活,把学生们的作品最终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巨幅扭秧歌场面的长卷,渲染出了扭秧歌的红火场面。

二、结合地域文化激发学生兴趣

“美术不仅是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相关知识,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大庆这座具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而驰名的城市,在地域文化与铁人文化的相互碰撞中,我们开发了《石油工人》一课。在介绍了大庆油田的历史与铁人王进喜的事迹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大庆油田印象最深的地方,播放历史资料、风光图片与石油工人在工作一线的录像,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多层面创造文化情境,使学生容易走进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对自己的家乡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自然对描绘创作更生动而具体。

但是学生毕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悟、去体验。于是,我们将课堂搬到室外,让学生带上相机和画板,带领他们去石油工人工作的地方实地观察他们真正的生活与工作的场景,到铁人纪念馆去感受历史文化,学生在这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在生活中观察、发现、欣赏,使创造变得更直接。实践证明这种“室内――室外――室内”的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回来后孩子们迅速捕抓出了油田建设的景象,石油工人的工作形象刻画得大胆、夸张又真实感人。为了更能突显铁人精神,打造新时期石油工人的特色,我们设计了竖式长卷构图,画面高达2.4米,身穿红色工作服的工人形象与线描场景相结合,使画面既有装饰感,又突出了石油工人的本色。

三、教学的延伸与更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区民族的人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习俗,并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五册《面具》一课是相当成功的一课,它是藏戏和傩戏两大地方戏剧面具为特点,激发孩子对学习面具的强烈兴趣,这课我们本着教材要求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课后我们有这样的反思,孩子们虽然很感兴趣,但材料选择上只是用纸做或画下来剪贴,制作完成后大部分学生没有保留它,如果换成我们这里家用的葫芦瓢画面具,既立体又有装饰效果,同时又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著名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延伸一下教学思路,把面具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会让美术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我们的校本课程,往往局限在新领域的开发与制作上,在固有教学的基本上融入本土的文化元素也是实现课程资源开发最直接的途径。其实,很多课程内容都可以引入具有地域文化的事件,丰富的美术内容,必定会增添生活乐趣,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四、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不仅能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丰富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创新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开发,师生之间的互动、相长,使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转化为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也必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实现转变。如我们在根据大庆湿地文化开发教材《鹤鸣湖》时,学生提供了许多与湿地有关的线索,使得教师编写教材和制作课件更加得心应手,学生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亲眼所闻所见的活动中,创作出许多好的绘画作品,同时在省市级乃至部级各项美术比赛中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

其实,美术校本课程有一个开发和运用的过程,对地方文化资源要经过挖掘、整理、筛选、分类、整合,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同时教师必须了解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利用这些资源,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局限于编写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把地方文化资源合理地、有机地结合进自己的教学,作为教学内容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开发课程资源要学会利用本地生活中大量的媒材,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从艺术的再生,从而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教学大纲(2000修订版),2000.

[3]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2002.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浅谈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音乐能力 下一篇:浅谈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