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枢关节轻度移位的诊断和治疗

时间:2022-10-08 05:59:52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的诊断和治疗

【摘 要】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是比环枢关节半脱位较轻的环枢关节移位,导致环枢关节移位的外力在其周围肌肉、韧带的弹性限度之内,原发性软组织损伤比较轻微,由于小关节移位而导致的病理改变,出现一系列的继发症状。但由于病因、病机简单,容易忽视;发病率高,症状多,容易造成误诊;诊断、治疗简单,但容易误治。分析探讨环枢关节轻度移位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锻炼,明确环枢关节轻度移位的诊断。

【中图分类号】R726.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83-01

1 概述: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是区别于环枢关节半脱位的环枢关节轻微移位,是环枢关节解剖位置的微细改变,在直接或间接、急性或慢性外力的作用下,导致环枢关节移位时,对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的牵拉力在其弹性限度之内,没有造成软组织的撕裂伤,原发性软组织损伤较轻,由于小关节移位而导致的病理改变,而出现一系列的继发症状。

2 病因病机:由于长期伏案和低头工作,或枕头过高,使颈椎长时间处于弯曲状态,使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关节囊长期牵拉,紧张、痉挛、疲劳、松弛,导致局部软组织慢性疲劳性损伤,充血、水肿,形成原发性无菌性炎症,由于肌肉及关节囊松弛,牵拉力不平衡,使关节腔内平衡失调,滑膜嵌顿,关节移位,出现继发性炎症反应,局部充血、水肿,张力增加,波及到附近的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其受到炎症反应的侵袭和关节移位平衡失调的压力和水肿的张力,使椎动脉、脊髓、交感神经受到轻度损伤,功能紊乱,出现局部、头部和全身症状。

3 症状:

3.1 局部症状:轻者仅感觉颈项酸困不适,休息后逐渐减轻或消失;重者表现为颈项强直、疼痛,活动受限,颈部旋转时疼痛加重,头部有向前下坠感,减少或停止不良姿势后,症状逐渐减轻。

3.2 头部症状:头晕、偏头痛、头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失眠多梦,血压不稳,视力减退,耳鸣耳聋,鼻塞,口眼歪斜等症状。

3.3 全身症状:工作后容易疲倦,肩背四肢酸困乏力,胸腹部感觉不适。

4 检查:

4.1 X 线检查:X线片开口位,可显示环枢关节轻度移位,齿状突不对称,侧块偏移,环枢关节间隙不等宽,并排除骨折、脱位、先天畸形。

4.2 体格检查:急性期:颈部活动范围(前倾、后仰、侧弯、旋转)受限或轻度受限,颈部各项体征基本属阴性;慢性期:活动范围基本正常,各项体征均属阴性。

4.3 拇指触诊:急性期:环枢椎后部及两侧有轻度肿胀,压痛明显,以患侧为甚;慢性期:环椎关节两侧椎板压痛明显,以患侧为甚;枢椎的棘突和横突有压痛,患侧为甚;可触及环枢关节和横突表面不平整,向一侧突出,棘突偏歪。

5 诊断:

5.1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根据解剖位置的改变命名,其症状包含颈椎病的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

5.2 颈椎病(椎动脉型)(根据症状为主命名)

5.3 颈椎病(交感神经型)(根据症状为主命名)

6 鉴别诊断:

6.1 落枕:由于转头睡眠时间较长,或旋转幅度较大,或睡时受凉,引起颈部软组织损伤,主要是胸锁乳突肌痉挛和斜方肌损伤。

6.2 环枢关节半脱位:由于颈椎退变失稳,导致隐形损伤,关节囊松弛,或不协调的外力,引起环枢关节内外平衡失调,引起关节移位的外力超过局部软组织的弹性限度时,可造成横韧带、翼状韧带或齿突尖韧带损伤,环枢关节移位或环枢关节交锁,严重者可造成脊髓损伤或椎动脉受压迫。

6.3 颈椎病(神经根型):X线片45度斜位可见椎间孔变小,主要表现为上肢疼痛、麻木。

6.4 颈椎病(脊髓型):MRI可显示颈椎间盘突出,主要表现为下肢步态不稳,有落空感和踩棉花的感觉。

6.5 骨折及先天畸形:X线片开口位、正、侧、斜位片,可显示骨折和先天畸形。

7 基本治疗:

7.1 按摩:用揉法、弹拨法、理筋法,颈部重点在风池、风府、枕骨下缘,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及压痛部位按摩,肩部顺着斜方肌的走向及分布按摩,重点是肩胛内缘、肩胛内上角、岗上肌、岗下肌、大圆肌、小圆肌。

7.2 针灸:重点是风池、肩井、天宗,配合曲池、手三里、列缺、阳陵泉、条口透承山。

8 手法复位:

8.1 旋转复位法:适用于环枢关节旋转功能障碍者。

操作:以头部左旋障碍为例,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医者左肘弯托着患者下颌,右手拇指抵住偏歪的枢椎棘突,左臂向左轻轻旋转,患者头部左旋(下颌不超过左侧肩头),稍发顿力,听到响声,指下有移动感,复位结束,按压原来的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复位成功。

8.2 侧推复位法:适用于环枢关节左右侧弯功能障碍者。

操作:以头部右侧弯障碍为例,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医者左肘弯托着患者下颌,右手拇指抵住环枢椎右侧突出的环枢关节处,左臂向上向左轻轻提拉旋转,旋转不超过30度,右手拇指向左侧轻推,稍发顿力,听到响声,指下有移动感,复位结束,按压原来的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复位成功。

8.3 牵搬复位法:适用于环枢关节后仰功能障碍者。

操作:以头部后仰功能障碍棘突右偏为例,患者端坐,医者站其后,医者左肘弯托着患者下颌,右手拇指抵住右偏歪的枢椎棘突,左臂向上轻轻提拉,并向后板,右手拇指向左前方轻推,稍发顿力,听到响声,指下有移动感,复位结束,按压原来的压痛点,疼痛减轻或消失,复位成功。

9 功能锻炼:颈椎六步操:患者端坐,头部中立、前倾、后仰、左侧、右侧、左旋、右旋,可重复3~5遍。

10 小结:

10.1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只是一个指标,也是诊断的病名,是损伤程度介于落枕和环枢关节半脱位之间的病理改变和一系列的症状。

10.2 环枢关节轻度移位是颈椎病的早期表现,为功能性改变,多数患者感觉病因简单,症状较轻,简单治疗或靠自身恢复,失去早期的最佳治疗时期;症状较重时,与五官科、神经科的症状相似,容易误诊。若迁延日久,反复发作,形成较重的颈椎病,

10.3 按摩采取俯卧位(有洞的按摩床)较好,手法要轻柔和缓,多种手法交替使用,多个部位轮流按摩,避免医源性损伤,不要按照患者的要求,大力按摩或一个部位长时间按摩。

10.4 手法复位时,一般采取坐位复位,对头部症状较重者采取平卧位复位;根据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先做针灸和按摩手法,一次或几次后,局部炎症反应基本消失后再做复位。

10.5 复位原则:排除手法禁忌症,手法要轻巧,不要追求响声,不要追求一次到位。

10.6 颈椎六步操,是本人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简单、轻柔,安全、无副作用的颈椎锻炼方法,实用于健康人的锻炼,亚健康人的康复,患者的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张长江等《脊柱相关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广东科技出版社

[4] 田纪钧等《脊柱调衡疗法》,石家庄市,人民日报社 新闻事业培训中心医药专题部

[5] 韦贵康 《脊椎相关疾病》,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乔奎元,副主任医师,从事骨伤科、脊柱科、康复科,出身于中医世家,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进修于北京总医院(脊椎病的治疗与偏瘫、截瘫的康复),原洛阳市第一中医院骨伤科主任、脊椎病非手术治疗中心主任,现任英国中医学院 特聘教授 院长助理,擅长中西医对照检查与疑难病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英国,施用中草药、针灸、按摩、正骨、复位等,治疗脊椎病(颈椎、胸椎、腰椎、骶髂关节)及肩关节、膝关节病、股骨头坏死等,以及与脊椎相关的内科、妇科、神经科、五官科等疾病。

上一篇:噪声性听力损失及其防护 下一篇:剖宫产术后不同拔尿管方法对发生尿潴留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