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血尿酸清除的影响

时间:2022-09-21 04:56:02

两种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血尿酸清除的影响

【摘 要】目的:探讨两种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血清中尿酸的清除效果。方法:选择长期维持并规律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血液透析(HD)组20例,每周血液透析3次。血液透析联合灌流(HP)组20例,每周血液透析2次,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1次。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记录治疗前及治疗8周时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浓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D+HP组与HD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HD和HD+HP两种血液净化方式均可使血清尿酸水平下降,且以HD+HP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尿毒症;血液透析;血液灌流

【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84-01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进展,尿毒症患者的生存期相对延长,但由于血尿酸的蓄积而引发的问题已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重要原因。终末期肾病患者并发症中发病率最高和最主要的致死疾病是心血管疾病[1],而研究证实,高尿酸血症是肾功能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的预示因子之一[2]。因此,如何有效清除尿毒症患者体内尿酸的蓄积,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之一。本研究通过观察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两种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血尿酸的影响,进行疗效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自2011年6月20日至2011年8月20日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长期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已接受长期规律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病情稳定,无严重透析禁忌证,透析通路1例为半永久,余均为自体动静脉内瘘。原发病包括高血压肾病13例,糖尿病肾病1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6例,药物性肾损害3例,病因不明3例,慢性肾盂肾炎1例,多囊肾1例,狼疮性肾炎1例。随机分为HD组20例,男 12例,女 8例,年龄 52~73岁,平均(57.32±11.84)岁,血液透析+血液灌流(HD+HP)组20例,男 14例,女 6例,年龄31~73岁,平均(49.94±11.12)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血液透析机,机型为德国费森尤斯4008B,透析液为恒信碳酸氢盐透析液。一次性透析器,透析器型号Fresenius F6 HPS,聚砜膜透析器,面积1.3 m2,超滤系数为13 ml・/h・-1mmHg-1。灌流器采用珠海健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HA80树脂血液灌流器。肝素抗凝,血流量180~26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 ml/min。每次治疗时间均为4小时。HD组患者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HD+HP组接受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每周血液透析2次,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1次。灌流器串联在透析器之前,每次吸附时间2小时,撤除灌流器后继续HD至4小时。

1.3 观察指标 在两种方式治疗前及治疗8周时停止血泵,从动脉端采取血标本,进行检测。观察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尿酸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 t 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是人体内主要的内源性水溶性抗氧化剂之一,能够清除氧自由基及其他活性自由基,能保护肝、肺、血管内皮细胞的DNA, 防止细胞过氧化,延迟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凋亡等生理作用[3]尿酸浓度的增高与合成过多或排泄减少有关,而尿毒症患者主要由于肾小球滤过率的进行性降低,故对尿酸的清除率随之降低,从而血尿酸水平增高[4]。近年来,尿酸在慢性肾脏病患者炎症反应及心脑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已被高度重视[5]。目前认为,尿酸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机制在于尿酸能增加血小板聚集,激活血小板导致5-HT、ADP等血管活性物质增多,氧自由基增加,使血小板粘附性增加,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6]。另外,庞雅君等[7]发现血尿酸升高是维持血透患者内瘘失功的危险因素。血尿酸也可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逐渐加重[8]。因此,有效清除血尿酸对改善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液净化技术是尿毒症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手段,其中血液透析是常用的血液净化方式。它的原理是利用弥散来清除小分子毒素。血液灌流是指血液流经灌流器时,通过吸附剂的作用清除外源性和内源性毒物达到血液净化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仅对肌酐、尿酸这类小分子毒物有更高的清除率,而且还能清除中分子毒素[9]。

本研究显示,尿毒症患者经过HD和HD+HP这两种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在统计学上有差异。其中以HD+HP对血尿酸有较好的清除,下降更为明显,二者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为改善血透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在以后的临床应用中,建议能更好的推广HD+HP这种血液净化方式来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炎症反应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出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Zoccali C,Mallamaci F,Tripepi G.Novel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end stage renal disease.J Am Soc Nephrol,2004,15(1):s77-80.

[2] Hakoda M,Masunari N,Yamada M,et a1.Serum uric acid concentrat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a longterm cohort study of atomic bomb survivors.J Rheumatol,2005,32(5):906-912.

[3] 孔凡武,纪天蓉,任野平,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关系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7):595-598.

[4]叶玲,祝胜郎,陈结慧,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尿酸水平与死亡率的关系[J].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4(3):69-70.

[5] 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 .3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64.

[6] Madsen T,Skou HA,Harisen VE,et a1.C-reactive protein,dietary n-3 fatty acids and the ext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m J Cardiol,2001,88(10):1139-1142.

[7] 庞雅君,曾蕾,梁开.血尿酸与维持血透患者内瘘失功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3):75-76.

[8] 许辉,曹非,魏桂荣,等.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病情与血尿酸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3(6):411-413.

[9] 王质刚.单病种吸附柱(罐)的研究进展[J].中国血液净化,2004,3(5):233-235.

注:*黄洪兵与曲金宁为共同第一作者 ;

#张志丽为通讯作者。

上一篇: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法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热... 下一篇:噪声性听力损失及其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