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时事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实效性

时间:2022-10-08 05:40:08

浅析时事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实效性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把时事教育有机渗透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之中这一观点,首先从教材特点、中考形势、时事教育现状三个方面论述其必要性;其次重点论述“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的具体作法:筛选时事思想品德材料;热点引入,激趣;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走入“时事专栏”;有效巩固、及时反馈。最后再次强调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握时代脉搏,做到与时俱进。

关键词: 时事教育 思品教学 有效渗透 筛选材料 热点激发

时事政治作为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有益补充和新鲜血液,如何把时事热点教学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机整合,我认为,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将时事教育有机渗透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

一、必要性

1.时事热点与思想品德教材的关系。思想品德是一门现实性、开放性和时事性极强的学科,又是一门与社会发展合拍共舞的学科。同时,思想品德教材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的调整与补充也不可能与时代完全同步,因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课堂教学中,能不能运用好时事热点教育,不仅直接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直接影响思想品德学科的生命力。因为时事政策教育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是活的国情教育。把它和教材有机结合,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抽象性。时事政策教育是教材的延伸和补充。

2.中考改革形势。随着中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思想品德中考的题型和形式有了新的态势。无论是主观性试题还是非主观性试题,都将一定的时事材料作背景,抓住时事热点与思想品德教材的结合点,设置问题。所以说,思想品德中考备考离不开对时事热点的了解和学习。这种中考命题理念和方式,已是包括我市在内的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的主流思路。

曾经,笔者对2006年以来各地区中考思想品德试卷进行分析,各地都极力避免时事思想品德教育在平时教育中的形式化,在命题时,都对时事材料在试题中的呈现形式作了调整。2008年全国各地中考命题形式更是证明这一判断。如我市中考第3题:“2008年8月8日,第?摇?摇?摇?摇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当前,北京奥运会正在举行以‘?摇?摇?摇?摇’为主题的火炬接力传递活动。”考查的要点是关注较高的“第29届奥运会”,对于“火炬接力传递活动以‘和谐之旅’为主题”很多学生了解不够。这启示我们:今后一定要注意中考的命题引领时事教育的倾向,把时事教育渗入平时教学,使时事教育平时化,时事学习经常化。

3.时事热点教育的现状。在初中教育阶段,政策上要求学校每周不少于一课时的时事思想品德教育,但因为其内容零散,时效性又极强,并且搜集难、整理难,系统化、完善化更难。在具体落实和实施中,都存在着缺位或不到位的现象,或者几乎都是放到考试之前进行突击性教学,包括中考也有不少毕业班的老师把时事思想品德复习放到中考前的两个月再开始备战,平时时事思想品德教学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相脱节,也就是大多数教师的时事教育方式仅仅停留在“考前抱佛脚”的状态,即临近考试才匆忙翻阅报刊或上网搜寻拼凑一些资料,集中印发给学生,以备考试之用。也没感觉到影响成绩。这样的做法固然省事、简单、易行,但有诸多的弊端:思想品德老师如果单纯地为了考试而进行时事思想品德教育,实际上就弱化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扭曲了时事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淡化了学生的时事学习观念,影响到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观察、思考、认识身边社会现实的热情;不利于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对时事教育,教师要有明确认识,要精心构思,积极实施,要注意与实施新课程相结合,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只有在平时养成关心教育的习惯,树立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计民生的学习意识,才能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全面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功能。

二、提高时事教育在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1.筛选时事思想品德材料。何谓时事热点?时事热点就是“时事材料、现实热点问题”与思想品德教材的有机结合。

“时事材料”是国际国内一段时期内所发生的时事事件,它具有重大性、时效性、关联性,但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能入题,只有那些对国际国内的思想品德、经济、文化、军事、科技、外交等方面有较大影响的事件,才有可能选入题中;而且题中所选的“时事材料”必定与初中教材有相当的关联性,也就是说依据时事材料所提出的问题,能够用教材的知识予以解答,如:如教材中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时事教育可以把层出不穷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及新风新貌引入课堂;教材中社会主义法律常识。时事教育可以把一些守法、护法的先进事迹和一些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材中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时事教育主要是和基本国情、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的一些素材引进课堂。

2.热点引入,激趣。热点之所以“热”,一是因为它是新发生的重大事情,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二是大是大非、鱼龙混杂、令社会关注的必须澄清的一些问题。以它创设情境引入课堂,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对时事的学习不能单纯为考试而记忆,还要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做到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色。

时事教育的时代性,又决定了它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以不速之客的身份走进课堂,贴近学生。所以,引用时事可以在新课导入,也可以探究某个教学内容时引入,不需要固定的渠道。

3.教师示范、引导。最初我是这样把时事教育引入课堂的:利用每节思想品德课的前5分钟时间,师生共同畅谈国际、国内大事,并称之为“时事专栏”。我先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了解当前的一些国内、国际的重大新闻,经分析后找出对学生有教育意义或有一定吸引力的信息,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讲给学生。后来,尝试让学生发言,畅谈自己所涉猎到的或感兴趣的新闻。因为这种学习形式,把对时事的关注分解到了每一节课,有效地保证了时事信息的新颖性与时效性,引起学生的关注,受到学生的喜欢。

4.学生走入“时事专栏”。为适应我校进行的有效课堂教学改革,转换老师课堂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实施体验式、参与式教学,避免“一言堂”教学老路重现。我选择其中的课改班作为时事教育的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从“时事专栏”开始。由原先的教师示范、引导,改为由学生走入。实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预习、学习、探究和有效评价、激励。特别是有效评价和激励,对这一点初中学生是十分在意的。我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班级事先划分好:6人为一组)先进行资料整理、研究、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认识。然后选派代表在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全班各小组轮流对近几天的新闻进行简要“报道”,每次1组,其他同学也可以自愿参加进来或者就发言同学的观点发表意见等。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评价或补充说明,并对其量化到分数。

上一篇: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 下一篇:赏识教育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