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鞍钢经验”:凤凰涅的结晶

时间:2022-10-08 04:51:37

鞍钢是我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为共和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1994年的鞍钢却陷入了极端的困境,技术装备陈旧破烂,产品质量差、没有市场,还要养活50万员工队伍,人欠债款138亿元不能追回,企业欠银行贷款100多亿元长期不能还。1994年冬,鞍钢被迫停了两座高炉,1995年2月底亏损近2亿元,靠向全公司党员借钱买煤才勉强避免了停产的局面,当时有些人预言,即使自给50个亿也救不了鞍钢。

面对处于困境的鞍钢,1994年12月中央决定调武钢常务副总经理刘到鞍钢任总经理。刘到鞍钢后看到的情况远比想象的要难得多。工厂一片萧条,50万员工中有19万待安置的子弟,12万离退休人员,银行不给货款,工人发不出工资,职工生活没有着落,一片怨声。人们忧心忡忡地说:鞍钢快是一片废铁了。

十年后,鞍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摆脱了困境,而且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鞍钢主体设备工艺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具备年产铁1460万吨、钢1610万吨、钢材165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5年生产铁1251万吨、钢1190万吨、钢材1104万吨,分别比1995年增加450万吨、377万吨、58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55亿元、利润100亿元、上缴税金100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加468亿元、96亿元和79亿元;增长251%、2900%和376%,并彻底消化了历史形成的143亿元不良资产,国有资产实现了保值增值。固定资产原值达到784亿元、净值441亿元,分别比1995年增加463亿元、273亿元。职工生活明显改善,在岗职工人均收入比1995年增长208%。

十年前鞍钢的困难是老国有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即技术装备老,产品质量差,债务解除难,冗员解决难,机制转换准,社会负担重。十年后鞍钢变化这么大,鞍钢的经验是什么?鞍钢的经验对国有企业脱困,对建设钢铁工业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是什么?一直是业内人士,尤其是经济管理界的专家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典型。经过调研使人深感鞍钢从企业实际出发,立足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钢铁工业发展之路,是我国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成功典范。

启示一依靠改革改造

在介绍鞍钢经验时,刘说:“我来鞍钢主要做了两件事,改革和改造。改革是为了从体制、机制和观念上适应市场;改造技术装备是为了使产品适应市场。”

1994年的鞍钢,技术装备相当落后,有日伪时期的老设备,有五十年代苏联援建的设备,还有八十年代末引进的二手设备。这些陈旧设备造成鞍钢产品结构不合理,消耗高、质量差,已经无法在市场上竞争,库存大量积压,不改造无法生存。

“平炉改转炉”是刘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平炉炼钢质量差、成本高,还要烧重油,当时重油从900元/吨涨到1200元/吨,还买不到,已是走投无路。刘了解到两个钢厂一年亏损四五个亿,能否迅速淘汰平炉是非常关键的问题。按照常规做法,改造只能异地重建,而且鞍钢也曾做过这样的计划,一个钢厂需要投资51亿元,要10年才能收回成本。当时鞍钢资金捉襟见肘,已欠发职工3个月的工资,哪里有钱搞这种改造!怎么办?如等到国家投资,鞍钢早就死了。刘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把设计院和炼钢厂的负责人找来,亲自上阵,共同想办法,最后经反复论证,仔细研究,搞出一个利用原有厂房和设备,投资可以大大降低的实施方案。1996年10月第一台平炉改转炉奇迹般地成功了,只用了7000万元。紧接着鞍钢改一座转炉停一座平炉,同时配套上连铸,相继建起6座100吨转炉。实现了炼钢全转炉、全连铸,共投资5.2亿元建成2座钢厂,而当时建一座这样的钢厂就得50个亿。鞍钢硬是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由于转炉钢比平炉钢成本降低100元/吨,所以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

1995年,刘曾参加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个新闻会,会上一位记者问刘:“有一种说法,国有企业不改造等死,搞改造找死,你是怎样看这个问题?”刘回答说:“我希望用鞍钢的事实,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

刘究竟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呢?

“九五”期间,鞍钢以最新的技术,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投资方案改造了炼钢、轧钢,实现了全连铸。使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发生了重大转折,比原计划节省投资76亿元,投资回收期只用了3.7年。

在收回“九五”投资并积累了新的发展资金的基础上,“十五”期间鞍钢先后改造了矿山、烧结、炼铁,提高了钢材深加工能力,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十五”期间,鞍钢新建2台最现代化的360平方米烧结机,新建达到国际一流装备水平的新1号3200立方米高炉,新建2条世界先进水平的彩色涂层钢板生产线,3条镀锌板生产线,建成了能够生产高精度、高强度、高速度重轨和中小H型钢的高速重轨短流程连铸、连轧生产线,改造了宽厚板生产线,中板生产线和无缝钢管生产线。改造后鞍钢不仅扩大了生产能力,而且实现了产品优化。鞍钢生产的时速200公里的高速钢轨已铺设到秦沈客运专线上,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重轨已试铺运行。鞍钢的轿车板已应用到奥迪、捷达、宝马、沃尔沃等多种品牌轿车上。

2004年10月,国际著名专业调查分析机构美国《钢动态》(WSD)对世界级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中,鞍钢列第8位,标志鞍钢进入了世界先进钢铁企业行列。

十年过去了,刘用事实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鞍钢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还探索出“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老企业技术改造新路子。

刘刚上任时,鞍钢是50万人同吃800万吨钢,人均钢产量20吨/年,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1/50。长期生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鞍钢,干部和员工养成了根深蒂固的依赖国家,吃大锅饭的思想。刘深知这是鞍钢陷入困境的根子,不改革,鞍钢没有生路。

改革怎么搞?怎样破解这个难题?鞍钢的做法是“精干主体,放活辅助,统一领导,分权管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整体改革。

从1995年开始,在清产核资,界定产权的基础上,鞍钢将35个厂矿中的74个集体所有制企业与主厂分离。国企改革最困难的是富余人员安置。在这个问题上刘慎之又慎。鞍钢成立了实业发展总公司,建立了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基地,将60个第三产业、老年实业等其它经济实体划归其统一管理,并大力发展非钢产业,安置分流人员。截止2005年底,鞍钢主业人员从10.57万人减少到2.48万人,人均钢产量由77吨/年,增加到828吨/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分离的单位1995年亏损14.5亿元,二、三年后大都扭亏为盈。这些单位从独立核算、承包经营开始,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和法人实体。从1996年到2003年,从鞍钢主体分离出来的辅业部分累计减亏增效150亿元,这对稳定职工

队伍,使鞍钢走出困境起了重大作用。

在主辅分离过程中,第一个难题是两个矿山改制。刘刚到鞍钢时,首先对亏损最严重的两个矿山(弓长岭矿山公司和鞍钢矿山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了测算。1万多人的弓矿一年工资1.06亿元、亏损4.5亿元。鞍矿一年亏损3.9亿元。算账后,刘一夜未眠。他认识到必须从体制上开刀才能解决问题。1995年二季度起,鞍钢将两个矿山从主体分离出去,给予独立法人资格,成为鞍钢全资子公司,要求他们按市场化运作,3年扭亏,那个公司完成目标,公司领导被授予劳动模范,并晋升2级工资。实践证明,改革效果非常好。他们提前实现了扭亏目标,矿石价格也大幅下降,从1995年的305元/吨,下降到2001年的262元/吨,2001年弓矿盈利1066万元,鞍矿盈利3562万元。

在精干主体的同时,鞍钢狠抓基础管理,通过三项制度(分配制度、劳动制度、干部制度)的改革来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了筹措改造资金,鞍钢实施了资产重组,利用仅有的三条分别从美国、德国、日本进口的二手设备组建了鞍钢新轧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和深圳上市,筹集资金26亿元,又利用国家债转股政策减少债务63.66亿元。

刘总结10年改革和改造成果认为:

第一,构筑法人治理结构,划小核算单位,给企业减少了亏损,增加了盈利。

第二,通过规范改制,成立股份公司上市,为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创新筹集了资金,取得了明显的市场效益。

第三,通过内部机制改革,调动了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使企业成本降低,效益增高。

启示二立足自主创新

鞍钢一米七半连轧是共和国的功勋轧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太老了,到了九十年代,它的产品已经无人问津。这套轧机年产250万吨板材,占鞍钢当时钢材的一半。鞍钢决定新建一套现代化的1780mm热连轧。建这个项目需要投资80~90亿元。

鞍钢是国际知名企业,听说鞍钢要建热连轧,前来投标的意大利、美国、德国、日本公司的人把鞍钢东山宾馆都住满了。但刘心中有数,他根本拿不出八、九十亿,只能拿一半。国内同行听到他的底数后都哈哈笑,以为他说疯话。怎么办?他是工程院院士,当过武钢的第一副总经理,是这方面的专家,对武钢一米七热连轧了如指掌,深知难度,也深知这是对自己的考验,别无出路,他决心闯出一条自主创新的新路子,建设这套轧机。

热连轧建设从1995年春天开始招标,进行了马拉松式的谈判,一年后美国人、意大利人实在陪不起相继告退,只剩下了日本和德国公司,这时刘出面了。他说:“你们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减500万美元,咱们就握手签约,否则,你们就回去吧……。”日本项目负责人当即在刘面前抱头痛哭。结果日本人在连夜磋商后果然答应了。刘回忆说:“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一定要用别人1/2的投资拿下来!即使外国人不干,我们自己也要干,所以我不怕他们。”

在建设这套轧机前,刘做了详细调查,他认为当时国内机械加工能力和水平都很高,中国厂家缺少的是制造工艺和精细制造,只要用日本技术人员监制,在国内制造就能保证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把造价降下来。

在建设中,鞍钢的做法是“点菜吃饭”。凡是影响质量和技术水平的关键部件由国外引进,凡是国内能制造的设备全部由国内制造,但要用日本三菱公司技术人员监制。工程图纸来自日本三菱公司,但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编程由中方负责。结果整个机组进口比例不到15%,85%由国内制造,投资仅43亿元,建设工期30个月,比世界记录减少6个月。热连轧刚投产,就恰好钢材市场价格一路上扬,给鞍钢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热连轧建成后,鞍钢为避免走“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老路,立足自主创新,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项目。先后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第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700mm中板坯连铸连轧带钢生产线,自主开发了,轧制精度达国际一流水平的2150mm宽带钢热轧生产线、1780mm冷轧宽带钢生产线和2130mm冷轧宽带钢生产线。

在国内,鞍钢率先具备了热、冷连轧成套技术总成能力,设备国产化率达91~100%,同时还自主研发了替代进口的三峡水轮机蜗壳钢板,冷轧硅钢,X80管线宽厚板,时速300公里重轨和05级轿车面板。

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之后,鞍钢自主创新,自主设计、自己集成、自己施工、用国内制造设备,在鞍钢西部建成了年产500万吨钢的现代化、短流程、高效能、高精度、环保型板材生产基地。整个新厂区形成了集烧结、炼铁、炼钢、连铸、热连轧、冷连轧为一体的,大型、高效、连续、紧凑式的新一代生产流程,实现了四级计算机管理。主要产品为轿车板、家电板和冷轧硅钢等高档板材。新厂区定员1933人,生产效率可谓世界一流,与昔日几十万人同炼800万吨钢的“热火朝天”,可谓天壤之别。

一些钢铁专家评价说,西部厂区建成投产,标志着鞍钢已经具有500万吨级现代化钢铁生产全流程的自主集成能力。他们认为目前国内一些大型钢铁建设工程,如果推广鞍钢的经验,可节省大量投资。鞍钢自主创新的成功,也是武钢、宝钢引进后,国内消化吸收的结果。在引进武钢和宝钢时国家重视技术装备国产化,培养了技术人才。这也是我国发展钢铁工业的成功经验,这条经验对我国今后钢铁工业的发展,对其它行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有很好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鞍钢将自主创新成果还成功的应用到山东济钢建设上。2006年1月26日由鞍钢承包的钥匙工程全面投产。这套1700mm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的建成投产,标志鞍钢成为国内首家具备成套技术输出能力的钢铁企业,改写了我国冶金重大成套设备依靠外国的历史。

启示三 国企没有借口搞不好

鞍钢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典型的大型国有企业,几乎所有国有企业的困难,鞍钢都存在,甚至比其它国有企业更艰难,更突出。在冗员多、设备老、机制死,压得鞍钢喘不过气的情况下,在刘的带领下,鞍钢人励精图治走出困境,取得骄人的成就。但鞍钢的奇迹绝不仅仅是刘个人的业绩,不仅仅是鞍钢人的伟大,更重要的是它说明国有企业一定能在改革中搞好。那些对国有企业能够搞好持悲观态度的人,认为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没有希望的思想是错误的,在鞍钢面前国有企业没有借口搞不好。

我国著名钢铁工业专家,武汉钢铁公司老经理黄墨滨同志一直关注鞍钢的变化。他总结鞍钢成功的经验最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科学决策。1995年以来鞍钢做出两个重要决策:一个是“主辅分离”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转换,一个是走“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技改路子。改革和改造同时进行是很重要的。

第二条,开拓创新,超常思维。落后就要改造,但改造钱从哪儿来?鞍钢负债很重,欠贷款、欠税、欠工资,后来借钱买煤,哪有钱改造?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必须靠超常规的思维。鞍钢技术改造的几个关键战役都明显体现了超常规的思路。

第三条,充分发挥鞍钢原有的优势。老国企,老工业基地,人们往往过多看到它的落后,对他的优势却视而不见。老工业基地第一个优势,就是物质力量雄厚,鞍钢生产能力很大,钢材有上万个品种。第二个优势是人才资源雄厚,鞍钢可谓群英荟萃。这些年仅输出到其它钢铁企业的精兵强将就有12万!第三个优势是社会基础好。鞍钢不仅在全国有名,世界也有名,曾经是共和国的“长子”,备受国家重视。但问题是如何发挥这些优势。

黄墨滨同志概括鞍钢的三点经验对我们搞好国有企业,尤其是处境困难的老国有企业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上一篇:核心业务的扩张途径和效果评价 下一篇:浅谈网络教学之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