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政府规制管理 保障产业经济安全

时间:2022-06-05 11:04:11

优化政府规制管理 保障产业经济安全

产业经济安全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产业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正常有序地新生、成长、调整、升级或淘汰的状态,凡是给这种状态带来阻碍、威胁、割裂和损害的,被视为对产业安全的破坏。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的全面开放和外资的大举进入,产业经济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政府体现国家意志的职能,有效运用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的工具,以保障国内产业经济安全和健康有序发展,是各级政府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加强法律规制建设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由于法的准确性、透明性和强制力,决定了法律规制在政府规制中的特殊重要地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无论政府是出台管理条例还是采取行政措施,都是以相关的法律条款为依据的。因此,无论是从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角度还是从构建市场经济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角度来说,都应该把法制建设放在政府规制建设头等重要的地位。从维护产业安全的角度来看,除了管总的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之外,应该重点加强以下法规的建设:一是尽快制定出台《反垄断法》。反垄断是维系市场活力、实现公平竞争、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保障。几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都制定了《反垄断法》,即使是对自然垄断性的行业也有明确的法律限制。例如,美国对微软公司的分拆,就是反垄断的典型案例。针对国外跨国公司大举进入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尽快制定《反垄断法》。二是抓紧启动《企业并购法》的立法程序。由于我国国内企业的发育程度很低,企业规模不大,而国际上的大型跨国公司超大的规模和超强的实力,要收购大多数国内企业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即使是国内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因此,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性产业、战略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外资并购,尤其是外资的恶意收购,要有专门的法律规范和限制措施。三是进一步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价格歧视、技术歧视、市场倾销、利润转移等不公平竞争行为进行严格限制。四是要积极参与wTo新一轮贸易规则谈判。规则背后隐藏的是利益。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三大贸易体,应该在国际贸易规则谈判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实现从适应规则到参与制定规则的转变,在维护我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强化产业政策导向

产业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谋求最优经济效益而制定的优先发展重点产业、扶持幼稚产业、限制过剩产业,以及纠正市场失败、弥补市场缺陷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总称,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当前,我国产业政策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突出政策的引导作用:一是要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基础工业和战略产业,尤其是在工业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最近国家作出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要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一批在国内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尤其是要高度重视国有大型独资和控股企业的发展。要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关于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明确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提高国有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益,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扩大国有经济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要以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突出主业、优势互补、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要求,通过国内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到境外上市等形式,加快培育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发挥国有企业的比较优势,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为重点,突出做强做大。要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积极鼓励有实力的大型国有企业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海外投资、海外并购,开发境外资源,拓展国际市场。三是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要像实施863、978计划一样,继续实施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依托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开发和储备一批高新技术、关键技术,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要加强各类标准建设,提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等级,完善我国的标准体系。

三、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准入规制是经济规制的一种重要形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能有效地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是保障国内产业安全的重要屏障。尽管我国也出台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外商投资产业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但是该《目录》过于笼统,缺乏明确的具体规定和操作程序,弹性很大,尤其是限制类产业的变通条款对外商起不了限制的作用。因此,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目录》制定具体的准入规定,并与其他相关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技术政策、贸易政策、生态环境标准、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等配套执行。

四、完善政府采购政策

我国的《政府采购法》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并将于2007年12月底以前启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的谈判程序,提交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清单。但是,我国的政府采购法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相应的配套法规出台。例如,在许多政府机关,小到铅笔,大到电脑,都是国外名牌产品。从中央政府采购网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央国家机关的政府集中采购中,通过协议供货入围的共18类产品,其中激光打印机、投影仪、液晶显示器的洋品牌占有率均达到了3/4以上,数码复印机则基本被“洋品牌”垄断。虽然政府采购被誉为“阳光下的交易”,WTO也要求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但政府采购并没有完全的自由化和国际化。事实上,各国政府都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一些保护本国国内经济发展的权力,把一些采购项目保留给国内企业,一定价差内优先购买本国企业的产品,所以一些WTO成员方并没有加入《政府采购协定》。我国还是一个成长型的市场经济体,在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更应利用政府采购这个庞大的购买力来体现国家意志、维护国家利益,支持国内企业,促进产业发展。

五、健全产业预警机制

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包括预警监测、分析评估、信息、预警应急以及预警效果跟踪评价。预警机制所体现出来的前瞻性、预防性特征,为维护产业

安全起到了“雷达”的作用,是维护国家产业经济安全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我国产业损害预警从2001年开始建设,初步建立了国家、地方、行业、企业“四位一体”的产业损害预警体系,在汽车、化肥、钢铁、纺织和电子信息产品等10类重点行业和400多种重点敏感商品进行损害预警监测,为做好维护产业安全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今后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在预测准确、预警及时、预案可行、预控有效上下功夫,把产业安全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是要进一步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在产业预警方面的主导作用,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敏感产品的市场供求、价格变化、进出口动态及产业运行效益情况进行全国性的预警。二是要充分发挥专家队伍的作用,加强产业预警的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运用科学的指标和模型分析方法,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提高预警监测质量,完善预警应急机制。三是要建立完备的科学的产业数据库和数据直报分析系统,为及时发现问题、准确预警信号、科学制定应急方案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六、完善贸易救济措施

贸易救济是在产业安全受到严重损害和损害威胁的情况下采取的重要的补救措施,也是维护产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包括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我国自1997年对新闻纸实施第一起反倾销调查至今,共发起反倾销调查45起(按国家商务部口径),截至2006年6月,我国共对34起反倾销案件作出裁决或终止调查。反倾销措施实施以后,多数涉案产品进口数量明显下降,进口价格明显上升,涉案国家和地区产品所占市场份额明显减少,受损害产业得以初步恢复,效益趋好。部分国内产业抓住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有利时机,积极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改造和扩建产能,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升管理水平,促进了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政府作为实施贸易救济的主体,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完善贸易救济相关法规,规范反倾销立案程序,帮助国内企业和行业组织增强自组织能力,提高贸易救济措施案件调查和裁决效率,使国内受损害产业得到及时救济。

(作者系湖北省经济委员会主任)

上一篇:国企深化改革任重道远 下一篇: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