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打响文化遗产保卫战

时间:2022-10-08 04:15:36

云南打响文化遗产保卫战

2013年6月22日13点28分,这注定是一个值得让红河州乃至云南省、全国人民铭记的时刻。这是继新疆天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后,从3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再次传来的喜讯,会议一致通过了将中国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申报成功,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45处,超越西班牙成为第二大世界遗产国,仅次于意大利。

红河州元阳哈尼梯田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乃意料之中。申遗成功后,这意味着进一步加大了对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唤醒了广大群众对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对如何更好地让自然遗产得以发扬光大,将进一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甚至国外的重视,这当然是一件极大的好事,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然而,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识不强,甚至是被大家忽视。多年来,我国文化生态坏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很多天然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经意或不经意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由于失去了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国许多城市开始追求经济建设,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毁坏了不少历史古城的风貌。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掀起了新的建设高潮,许多大中城市旧城区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一些传统文化历史地域更是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城市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而观念上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的混淆、经费支持的不足与制度规范的不完善,更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步维艰。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的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以红河州哈尼梯田为例,它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开垦和耕作历史,哈尼梯田不仅仅是静止的历史物证,更是活的历史延续。哈尼梯田文化背后蕴含的是坚韧、乐观、深沉的民族性格,是哈尼梯田文化传统与哈尼人独特的历法、制度和。再如,丽江古城,它的建筑就是与木质为主,而现在的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在经历了七级地震之后,显示着它的建造结构具有极强的抗震作用。在这样建筑风格背后,蕴含的是中国“以柔克刚”的传统文化理念,后被评为世界遗产。等等这些天然文化物质,它们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并世世代代前后相承的。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古建筑不实施整体的保护,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

值得社会关注的是,申遗的成功,有利于哈尼梯田今后发展的方向。红河州委、州人民政府将加强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为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提供最好的保护。并按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塑造“游梯田、看云海、观日出、跳乐作、品长街宴、住蘑菇房、捉梯田鱼”的旅游项目,把哈尼梯田打造成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红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长、申遗办公室主任张红榛说,通过旅游者充分体验哈尼梯田的遗产价值,制定生态可持续和旅游管理策略,通过旅游提升梯田的经济价值,带动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使农民从中受益。而笔者真正关切的是: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参与发掘哈尼梯田蕴藏的巨大财富,充分利用原有的根基、底蕴、特色和生命力,从旧环境中滋生出新的东西。而不是因为申遗带来相应的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方面的问题。

应该承认,保护与发展有着对立的矛盾,却不是不可化解的矛盾。继承和发展、历史传统和现代化要求都是人们的需求。随即,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凸显出来了,梯田的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该如何协调?笔者以为,进入世界遗产目录并不意味着财源就会滚滚而来,世界遗产目录设立的初衷,是保护那些具有人类普遍性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因此它在本质上是反对商业开发的。但申请、维护一个世界遗产的成本又是一个令人尴尬的话题,除了能从世界自然遗产基金会等机构获得一些补助,其它资金则需自行筹备。由此,我们不妨看看外国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墨西哥政府把保护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看作是国家的责任。国家制定相关法律,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统一领导和管理这方面的工作。它有一个传统: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在内的文物古迹、博物馆,对60岁以上老人和学生一律免费。而且,每逢周日和节假日对本国居民以及在墨西哥常驻的外国人也免费开放。他们不靠门票的收入,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利。他们借助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争取举办大型的国际会议、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的机会,来吸引大批外国游客,带动餐饮、食宿等第三产业,获得丰厚的回报。还有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它们都是把文化遗产真正当作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门票价格一般都非常低,为了保护它,政府往往不遗余力。

笔者拿中国与外国相比,更无意指责我们政府对于保护文化遗产的乏力。近几年来,尽管国内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在其他经济建设领域投入的加大,直接导致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投资太过有限。纵有万千种保护理念,也终究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有这些现象,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哈尼梯田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这不仅仅只是政府的事,而是事关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因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其发扬光大,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它保护好、爱护好,更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它真实性、完整性的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事实上,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这仅仅只是一个开端,一个起点。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一座“中华风度、世界奇迹”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深入展开,关键是要让社会各界更好地体味和认同它的价值。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保护文化遗产与大众是息息相关的,缺乏了大众的关注和参与,那么,文化遗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不可能有可持续的生命力。反之,所有人投身其中,以国家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荣,发扬在此领域中的正能量,让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活态文化遗产并世世代代相承。前路漫漫,打响梯田生态保卫战,便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以质育人 诚信为荣 下一篇:畏惧:来自于信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