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用食物滋养孩子的身心

时间:2022-10-08 04:07:55

食育:用食物滋养孩子的身心

沈立:食育是教育之本

沈立

食育不仅仅是让孩子获得有关“食”的知识,更是要让孩子具备选择“食”的能力,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建立环保的生活习惯。当今社会,环境问题、饮食安全问题,更让食育显得尤其重要。

食育涵盖了知识、技能、健康习惯和生活态度

食育,通俗地说就是关于“吃”的教育――吃什么、吃多少、怎样吃。它是通过饮食观念、营养、饮食安全、饮食文化等知识教育,结合多种多样的烹饪、栽种等实践教育,让孩子获得有关“食”的知识,具备选择“食”的能力,培养孩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理解和传承食文化,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食育从内容上按知识、态度、技能、习惯可以分为以下部分:

知识:食品常识、烹饪知识、食文化、营养与健康知识、食品卫生安全

态度:环保、节约,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技能:烹饪、饮食、栽培(体验式教学)

习惯: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饮食文化礼仪食育是其他教育的根本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一直有“食育”这个概念,“民以食为天”“夫礼之初,始于饮食”“调和五味,滋养五脏,顺应四时”……这些古训都凝聚着古人对于“食”的智慧,明明白白地揭示了饮食的重要性。可以说,食育是根本,是德、智、体教育的基础。

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多值得堪忧的问题,让食育显得尤为重要。

・食品工业化、商业化的迅猛发展,使得食品营销和广告无所不在,给父母、孩子灌输了形形的“食文化”。一方面垃圾食品引诱着孩子偏离健康饮食的轨道,其带来的隐患是偏食、肥胖,这些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其次是让父母无法正确地选择和判断,被商业化扭曲的食品营养、安全“知识”,冲击着父母爱子心切的神经,盲目给孩子进补各种“营养”,反而为孩子的健康带来隐患。

・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多数人养成了不好的饮食习惯。孩子、大人都没有时间吃早饭,午饭、晚饭也是匆匆解决,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没有丰富、健康的营养搭配。有些是没办法,而有的是不知该怎么吃,不知道不好好吃的后果是什么,而这些都是我们开展食育可以解决的问题。

・各种铺张浪费的饮食广泛存在;一些孩子没有经历栽培和烹饪的艰辛,自然也不知道珍惜粮食。通过各种实践教育,既能让孩子学到知识和技能,更能培养孩子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从小养成节约、环保的好习惯。

家庭是食育的重要支撑

食育是一个参与度很高的教育,我们可以来看看日本的成功经验。日本开展食育的主渠道在学校,政府是主导,政府立法让食育进学校,而家庭是食育重要的支撑。

你可能会说我们国家没有食育政策,孩子的幼儿园、学校也没有食育课,我们怎么开展食育?的确,现在只有很少一部分幼儿园、学校开展了食育教育,但是不要忘了作为孩子教育的主体,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接受食育的机会。

最简单的,从自身做起,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重家庭饮食的营养,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些健康的饮食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再进一步,可以让孩子参与购买食物、制作食物,有条件的话,甚至可以栽种食物,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孩子能学到很多食物的知识,父母也可以通过绘本、图书,让孩子了解饮食知识和文化。还有一些有机农场、烹饪课堂,都是父母带着孩子接受食育教育的好地方。食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不一定非要拿着教科书、坐在课堂里,最重要的是通过味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手段和方式,让孩子去感受、去体验。

“食育”海外版

有数据显示,很多国家的肥胖儿童数量都呈上升趋势,因此,各国都出台措施、推出活动,来促进儿童的食育教育。

日本:食育是学校的必修科

食育的概念最早就是日本人提出的,日本政府还制定并实施了《食育基本法》,把食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

日本的小学都设有“家政课”,食物的营养和烹调是家政课最重要的内容,教师会专门讲述各种蔬菜、肉类等营养价值、烹调方法,并让孩子自己进行烹饪体验。老师还会教孩子注意食物搭配中一些禁忌和需注意的问题,如蜂蜜和洋葱一起吃容易腹泻等,让孩子从小懂得怎样才是科学地“吃”。

餐桌礼仪、环保理念也都是日本学校食育的内容,中午孩子用餐后,会自己把餐具送回厨房,把废弃的瓶盖、纸片等垃圾分类处理,从小培养环保理念。

意大利:将食育融入各种教学中

意大利的食育没有严肃刻板的营养教条,而是活泼地融入环境和教学中,让孩子能重新认识食材,探索味觉,不但吃得好、吃得健康,还能透过饮食,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食育从幼儿园开始,孩子通过绘本、图片了解各种植物,在幼儿园的专用花园里,种植蔬菜、花草。从播种到收获,所有的变化过程都用照片记录,让孩子明白数量的概念,更借由解释食材的故事,培养孩子的历史和语文基础。中小学则将食育融入语文、科学、数学等各门课程。

英国:推广食育,改善儿童肥胖问题

英国自2005年开始,推动一系列的小学饮食教育,包括编写食育课标准教材;提倡鼓励学校餐厅使用新鲜、应季、有机的食材;在校园里开辟种植园地,让孩子有机会亲手种植果蔬;开设烹饪课等,希望借此启发孩子对食物的兴趣,让他们了解更多食物的知识、文化,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进而改善英国越来越严重的儿童肥胖问题。

瑞典:食育是全民教育

瑞典的食育不仅仅是针对孩子,而是一项全民教育。瑞典是欧洲第一个政府《饮食指南》,改变国民饮食消费习惯,以达到环境保护的国家。瑞典的《饮食指南》可谓事无巨细,内容包括:建议国民少吃肉多吃蔬菜,选择通过认证的鱼类,选择当地当季的水果蔬菜,少吃零食,有计划地购买食物,如何保存食物,如何有创意地利用残羹剩饭,如何尽可能避免食物浪费等等。

美国:第一夫人担当食育代言人

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针对预防儿童肥胖发起了“让我们行动起来”运动,提倡通过营养和运动改善儿童健康。活动建议,中小学在校园里开辟菜地,教孩子如何种菜,分辨不同蔬菜的营养成分,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营养知识。鼓励学校与儿童营养厨师合作,向学生教授健康菜肴的烹饪方法。活动还建议家长以身作则,坚持健康饮食,并多和孩子一起动手准备营养丰富但低糖少盐的健康晚餐。

景楠 中医饮食理念既是食育也是文化传承

景楠因养育孩子而与中医结缘,从最初在当归中医学堂学习小儿推拿,到现在正式研读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课程,对她来说,中医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健身治病的学问,而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景楠坦承,最初把中医的理念贯彻到育儿当中,家人并不能完全接受,尤其是在孩子的饮食方面,与老人有过不少分歧,差不多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她的理念和方式才被家人认可。这让她觉得,最应该影响的其实是孩子,孩子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培养他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态度,是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中医饮食理念,既是食育也是文化传承

在中医文化里,饮食教育早就存在。《皇帝内经》《饮膳正要》《素问》……很多古书籍都在教育人们如何顺应自然,正确选择饮食。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孩子,不仅能让孩子的身体受益,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可能有些父母会说,中医知识对孩子来说太高深了,孩子那么小,怎么能理解呢?其实,只要父母用心,完全可以用孩子能听懂的方式来诠释中医理论。景楠就曾经给儿子的幼儿园上过一堂关于秋天饮食的公开课。中医将一年分为五季,分别对应人体的五脏,五脏又对应不同的颜色,例如春季对应的是肝脏,肝脏是青色的;而夏天对应心脏,心是红色的。为了让小朋友容易理解五脏与季节、颜色的关系,景楠画了两个大白梨挂在胸前,小朋友们一看便知道,肺位于人体的胸部、形状像梨、颜色是白的,梨是秋天成熟的,所以秋季对应的器官是肺、对应的颜色是白色。她又准备了一些真实的应季水果和蔬菜,让小朋友来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秋天空气干燥,此刻梨子成熟,好液,正好补水。这种形象的方法,很容易帮助孩子记住知识,同时理解为什么要吃应季的食物。

食育,父母先行,贵在坚持

景楠说,学了中医之后,她才发现自己以前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她边学边改,边自己受益,自己把这些知识理解透彻了,才能影响家人、影响自己的孩子。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自己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孩子也不可能养成好习惯。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中医讲究饮食要顺应四时,什么季节吃什么,食物越天然越好。因此,反季节的蔬果、深加工的小零食,景楠是不给孩子吃的。所以,有时孩子们聚会,景楠一家这不吃那不吃反到显得“挑剔”了。这时候,景楠会坚持自己的原则,也是用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事实上,周围的朋友也慢慢发现,她的理念是正确的,因为景楠的儿子虽然“这不吃那不吃”,却很少生病,“什么都吃”的孩子反倒容易生病,所以,常常会有朋友主动给她打电话请教中医育儿经。

自觉是食育的最终目的

对孩子的食育,景楠并没有固定什么时段、或是参照什么书籍,她觉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地积累。跟孩子一起采购、采摘,吃的时候告诉他什么可以吃,什么食物不适合现在吃,为什么?

虽然儿子只有4岁,但已经掌握了不少饮食知识,例如香蕉适合秋季吃,冬季吃酸奶会肚子不舒服;秋天咳嗽他会主动跟妈妈说,要煮点梨水喝;小朋友一起玩,他知道饮料不健康,不但自己不喝,还会劝别的小朋友不要喝。

景楠认为,食育既是给孩子传授知识、技能,也是培养习惯和态度,最终的目标是孩子能够“自觉”。孩子自己能觉察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能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正确的饮食。面对众多的诱惑,不那么健康的大环境时,孩子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顺应四时的饮食养生

四时饮食养生,即按照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机体的营养,使人体各部分的机能正常运转,气血充实,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将季节分为5季,春、夏、秋、冬和长夏,分别对应不同的颜色和五脏。

・春天补肝,肝色是青色,应多吃青笋、青菜、青豆、菠菜等青色食物。

・夏天养心,心色是赤色,宜多吃山楂(红果)、西红柿、红苹果、红桃子、胡萝卜、红辣椒等红色食物。

・冬天养肾,肾色是黑色,冬天应适当多吃黑桑葚、黑芝麻、黑米、黑豆、何首乌、熟地等黑色食物。

・秋天补肺,肺色是白色,应多吃白果、白梨、白桃、白杏仁、百合、秋梨膏等白色食物。

・长夏指立秋至秋分时段,属脾,脾色是黄色,四时皆养,长夏及四时都可吃山药、土豆、黄小米、玉米等黄色食物。

米莱:食育,与自然对话

从播下一粒种子开始,普润园的孩子们在杏树下的菜园里观察种子如何发芽,学着为小苗浇水、除草,看着蜜蜂如何为花朵授粉,花儿如何慢慢地变成果实。然后,他们要把收获的果实摘下来,做成美味的菜肴。

孩子们学着老师的样子择菜、洗菜,没有人会批评他们把袖口、衣服都弄湿了,更不会有人责怪他们把面粉糊在了鼻尖上。值日的小朋友帮助老师分发饭菜,孩子们颂读感恩词之后,就开始认认真真地吃饭,没有喧哗、没有剩饭。饭后,孩子们自己收拾碗筷,用面汤去除碗里的油腻,而洗碗后的面汤会用来做狗食,没有什么东西会被浪费。

这就是普润园食育工房的耕读食育课,在这里,孩子们不仅是学习食物知识,而是与大自然对话,学习与我们的生存环境和谐相处。

食育让孩子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

普润园的耕读食育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营养与饮食安全、趣味烹饪与食物加工、节气耕种和采摘、饮食文化、经典吟诵。课程围绕食物来进行,又不仅仅是食物,而是让孩子透过“一粒米看到一片田野”,透过食育“培养孩子终生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人性”。

米莱把普润园的教育宗旨总结为――“以食物为核心内容的生命教育。”之所以选择以食物为生命教育的抓手,是因为食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现在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食品安全、贫困、疾病等,都在食物上集中体现。食物就是整个人类社会健康状况的脉象。健康的社会依赖身心健康的人,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健康的食物,健康的食物与健康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不可分割。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如果他们理解了食物的核心意义,未来的社会才会健康发展。

米莱说,食育最终教会孩子的是学会选择: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学会选择有节、有度、有觉知、有意识的生活;学会关心土地、关心农民、关心乡村,从而关心自己。孩子因此而获得的是一生的健康,以及维护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的能力。

直接体验是精神领悟的基础

食育强调孩子真实的体验,为什么体验对孩子如此重要呢?米莱说,孩子最初认识世界的方式就是用身体的基础感觉去感受,这些感受,刺激孩子的神经发育,帮助孩子探索和理解世界。

当孩子参加农耕的时候,或许他只是在边上铲铲土玩儿,或是在鸡窝捡一个鸡蛋,他的行为可能实质上是搞破坏,但就在这样的游戏过程里,他自然而然地辨别了野菜和杂草。当孩子在食育课堂里学洗菜、和面,也许他洗不干净,也许他更想玩水,也许面团对他来说就像橡皮泥,但是当他参与制作的美味端上桌,他会获得成就感,他会理解食物来之不易,会懂得感恩。每天看着植物变化生长,吃着应季的蔬菜水果,孩子自然就能理解四季交替,发现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对孩子来说,由体验而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比书本上看到的更加具象、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潜移默化中,孩子已经吸收了自然界的真理。

食育需要的只是一颗愿意付出的心

米莱说,食育的方式方法、知识来源很容易从网上、书籍上获得,对于父母来说,食育唯一需要的,就是一颗愿意真诚付出的心,只要是有心的父母,都可以对孩子进行食育。对于想要给孩子食育教育的父母,米莱提了三个建议:

尽量自己做饭。现在的父母都很忙,而家庭以外能选择的食物也很多,超市里有熟食、半成品,开袋即食。而这些方便食物,是商家为了迎合我们贪图方便的心理而推出的产品。商业是什么?是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高的利润,这一点用在食物上其实是很可怕的。试想一下,用新鲜的食材制作新鲜的食物,能与两个月前生产的食物一样吗?且不说营养是否流失,食品的安全问题就令人堪忧。

此外,妈妈亲手做的食物是包含着情感的,外面的食物机器制作,再怎么营养全面,也无法替代自家制作的食物,对孩子来说,食物不仅仅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还包含着情感的传承。

对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一定要坚持原则。很多父母明知有些食物不健康,可是看到别人的孩子也吃,总觉得不让孩子吃就亏待了孩子,更有把垃圾食品当成物质奖励的,结果,原有的好习惯毁于一旦。其实,孩子的领悟和自治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只要告诉孩子这些食品为什么不能吃,他是能够控制自己的。

父母以及所有孩子的养育人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食育方面的知识,特别是食物安全方面的知识。为孩子、为家庭选择什么样的食物,是一种智慧。有人可能觉得有机食品太贵,但没意识到它为家人健康带来的长久益处。也有人觉得食品安全问题是国家政府的事情,但其实,这是消费者可以参与解决的,钞票就是选票,你不去买那些不安全的农产品,而是支持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农业,你自己就得救了,整个社会的食物也得救了。因为世界是整体的,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人有则,而这其实也是食育的意义所在。

林丹:绘本里的食育智慧

林丹是个热爱美食、崇尚自然的人。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食”是健康之本,食育是为了传递给孩子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让孩子了解“食”的一切,对她来说受益一生。而食育可以有很多种途径,例如给孩子读与“食”有关的绘本,带她去采购食物,和她一起体验农耕,与她一起准备饭菜,跟她在旅行中了解和享受美食……

食育加绘本,让知识融会贯通

作为一个阅读推广人,亲子阅读是林丹家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而与食物有关的绘本,正是小孩子感兴趣的主题之一。林丹说,小孩子之所以喜欢这些绘本,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例如他们吃过草莓,看到绘本上描述草莓是怎么长出来的,就会很感兴趣,因为书上的内容跟他们的生活有了关联。不过,他们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依然只是间接经验,如果他们亲自观察草莓是怎么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的,就能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孩子认识世界的基础也就形成了。这个基础打得越厚实,孩子以后接受任何一门学科知识,就会越为轻松。

林丹说,食育其实就是一个最好的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育。她在家附近租了一块菜地,自己种菜、养鸡、养鱼、养兔子。这片小菜园,不仅为家里带来了健康的食材,更成了女儿悠悠的乐园。播种、发芽、除草、施肥、收获,耕种过程,让孩子更容易理解生命的规律。孩子见识过小鸡为青菜“除虫”、兔子的便便做肥料,对父母来说,什么是生态平衡也就不难解释了。

旅行中也有食育智慧

林丹喜欢旅行,悠悠才7岁,已经跟着爸爸妈妈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每次出去之前,林丹都会做知识的铺垫,旅行过程中带孩子一起体验,回来以后找到相关的书籍一起回顾,把旅行变成了很立体的教养过程。

美食是旅行的主题之一,林丹说,一个人如果不会享受各种美食,人生将缺少很多乐趣。她希望悠悠也一样,到哪里都能享受当地的美食,而这个享受过程也是一个绝佳的食育机会。例如,到了悠悠爸爸的老家贵州,悠悠会问为什么贵州人都喝酸汤呢?林丹告诉她,是因为贵州的水里含有很多碳酸钙,喝酸汤可以中含酸碱度,避免肠胃不适。而妈妈的老家在潮汕,人们喜欢喝浓茶,是因为海边的人会吃很多高蛋白的鱼虾,浓茶可以帮助消化。这些旅行中的食物知识,不仅能让孩子打开眼界,还能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什么样的地方吃什么样的食物都是有道理的,人类的智慧,不是跟自然抗争,而是顺应自然。

来自绘本的食育启发

食物是孩子每天都会接触到的,食育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教育方式,但是很多父母可能不知从何做起。林丹说,其实绘本可以帮助父母打开思路。有些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可以找这类主题的绘本来帮忙,绘本里的情景是孩子熟悉的,所以他很容易接受,小主角也许就成了榜样,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孩子读到一本关于购买食物的书、制作食物的书,父母不妨趁机带孩子去超市体验买食物的过程,或是跟孩子一起制作食物,孩子会非常兴奋,他从书中得来的知识得到了印证,他会记得更牢,理解得更透彻,还可能激发他更多的求知欲。食育其实并不难,只要父母愿意用心发现机会、给孩子创造机会、带孩子去体验,其实处处都是食育的课堂,处处都是孩子成长的土壤。

林丹的好书推荐

来自日本的食育百科绘本:

《食物王国》系列:食物王国里有四个代表性的精灵家族。小主人公到食物王国里“旅游”,分别拜访了这四个精灵家族:红色精灵代表肉、蛋、奶(蛋白质),绿色精灵代表蔬菜水果(维生素),黄色精灵代表米面等主食(碳水化合物),白色精灵代表盐、味精等调料(味道),用最可爱易懂的方式,告诉宝宝抽象的营养知识。

食物制作和采购的实践指南绘本:

《古力和古拉》:跟着两只小老鼠学习怎么收集食材,怎么制作食物,当然还有学会分享。

《妈妈,买绿豆!》:你可能觉得这种书简单到没有意思,可是给宝宝讲完之后,带他去一趟超市,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绘本:

《好饿的毛毛虫》:吃东西要适可而止,吃太多可能更不舒服。

《吃掉你的豌豆》:妈妈也有偏食的坏毛病,要让宝宝改正,妈妈要以身作则哦。

《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妈妈如果像查理哥哥那样有创意,每个宝宝都会爱上吃饭吧。

《汉堡男孩》:垃圾食品吃多了会怎样?

《弗朗西丝和面包抹果酱》:小弗朗西丝总是只吃她最爱的面包抹果酱,这怎么能行呢?别急,妈妈有个好办法!

张迪:零岁开始养成健康饮食习惯

还没有当妈妈的时候,喜欢烹饪和烘焙的张迪就已经是“百万名博”,在各类美食节目担任嘉宾,为网站杂志撰写美食专栏。为了双胞胎儿子的健康成长,医科出身的她,特意又去研读营养学。说到食育,张迪认为,虽然宝宝才21个月,进行全面的食育还为时过早,但是培养宝宝健康的饮食习惯,应该从零岁开始。

清淡饮食从添加辅食开始

张迪说,其实,越是小的宝宝越容易培养出饮食好习惯,因为宝宝“吃什么、怎么吃”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宝宝爱吃什么都是培养出来的习惯。习惯养成了,将来即使面对外界各种眼花缭乱、千滋百味的食物,也不容易被诱惑。

从添加辅食开始,张迪就非常注重宝宝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天然味道。宝宝1岁以前,辅食里都不添加油、盐,现在宝宝的饮食也会单独做,少油少盐、蔬菜居多,两个宝宝从小就习惯了这种清淡的饮食。现在,宝宝长大了,外出游玩难免要在外面吃饭,两个小家伙明显对油腻的菜品不感兴趣。平时在家,宝宝喝鲜榨果汁、酸奶,都不放糖,去别人家偶尔有人给他们吃甜甜的饮料,两个宝宝也不会受诱惑。张迪说,这就是习惯的力量。还有一些饮食习惯,也需要从小培养,例如吃饭时要一起坐在餐桌前,良好的进餐环境,对宝宝的健康也同样重要。

自制零食最健康

宝宝要不要吃零食,是好多妈妈纠结的问题,张迪觉得,零食对宝宝来说并不都是洪水猛兽,关键要看零食是什么。宝宝小的时候,零食的选择完全取决于父母,此时,给他健康的零食,能巩固他的饮食口味。等到他开始关注超市货架上那些五颜六色的零食,对于零食的管控方法就要改变了,那时可能需要教给他如何选择,什么是好的食物、什么是有害的。

张迪说,作为母亲,尽量给宝宝简单健康的食物,而想要无添加的零食,那一定是DIY的。所以,家里的零食都是她自己做的――自制酸奶、戚风蛋糕、苏打饼干、司康、面包、干果、栗子、各类水果干……酸奶用鲜牛奶自制不加糖,冰箱取出直接喝,宝宝很喜欢。蛋糕、饼干、面包也是她亲手烘焙,原料能保证,营养配比也能自己控制。每次看到宝宝们边吃、边伸出胖胖的小手,指着盘子里的“妈妈零食”说“拿拿拿……”,做妈妈的心里都十二分的满足。

张迪说,吃零食的时间和量也要控制好,尽量在两餐之间,零食零食,当然是点缀一下就好,吃太多势必会影响正餐的摄入。配料尽量选正餐难以满足的,例如坚果、干果,粗粮类的也是好选择,例如燕麦饼干,玉米蛋糕,这些粗粮直接做给宝宝吃,他们可能觉得口感不佳而拒绝进食,换成可爱的小点心就不一样啦。

父母掌握营养知识很有必要

张迪说,现在的食物原料环境令人担忧,父母掌握一些营养知识,能更好地为宝宝、为家人选择和制作健康食物。身为忙碌的职场妈妈,张迪的经验是,不能自己亲自做,也要自己制定食谱,或是把自己的营养搭配经验、挑选食材的经验,告诉家里负责做饭的人。

张迪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食育。饮食关乎整个家庭的健康,做父母的先自我教育,掌握营养知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才能再教育孩子。对孩子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父母饮食清淡,宝宝的口味也会清淡;家里饮食注重营养、拒绝垃圾食品,宝宝自然也会懂得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

给妈妈们的营养建议

・3岁以内的孩子尽量给她单独做吃的,要清淡少盐,食物软硬程度要符合宝宝的生长阶段。

・蔬菜多一点,肉类少一些。这个似乎是人尽皆知的道理,但是很多妈妈都做不到,总觉得宝宝长身体,必须多吃点,其实,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宝宝不能消化,长此以往,还会对肠胃功能造成伤害。

・不要逼宝宝吃东西。中国的宝宝在餐桌上听到最多的话恐怕就是“再吃点儿”。其实,宝宝能控制自己的进食量,当他把头从奶瓶或小勺边移开的时候,就表示他饱了。总是要求宝宝把食物吃光,会养成宝宝不良的进食习惯,长大后容易引发肥胖。

文怡:亲子烘焙课,家门外的食育课堂

开设亲子烘焙课程,文怡也是受到了学员的启发。最初,文怡的美食生活馆,只有针对成人的烹饪课程,不过,很多学员妈妈会带着孩子来上课,文怡发现,虽然小朋友们还没有操作台高,却对大人们的锅碗瓢盆非常感兴趣,总想当个“小助手”。文怡去日本旅行时,曾经参观过日本幼儿园的家政食育课,课堂上小朋友们的踊跃、快乐的表现,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何不为孩子和家长也建立这样一个课堂呢?就这样,亲子烘焙课在文怡美食馆开课了,而且迅速成为热门课程。

课堂环境让孩子更加专注

3~6岁的孩子最喜欢模仿,角色扮演是他们喜欢的游戏,亲子烘焙,就像是在玩过家家,孩子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做饭”,而最让他们兴奋的是,他们使用的不是玩具,做出来的东西能吃,这比过家家还有意思,更有成就感。所以,孩子在课堂上都非常投入。

宝宝在熟悉的环境里,可能不太容易精力集中地从事一件事情,而课堂对于宝宝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爸爸妈妈就是他们最亲近、最值得信赖的人,在他们的包围下,完成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更加专注。很多妈妈在结束烘焙课的时候都说,太感谢有这样一个环境,能让宝宝和自己这么近距离、这么亲密地接触两个小时时间,这在家里都是不可想象的事,一会儿去吃东西了,一会儿去玩了,一会儿去看电视了,很容易分心,亲子课堂,增进了亲子感情和互动性。

集体课堂让孩子学会分享

文怡说,在家也可以做亲子烘焙,但集体课堂里,孩子除了跟父母的互动,还能和其他小朋友互动。例如,课程设置里有用模具制作饼干的环节,文怡特意让每个孩子拿到不同的模具,如果孩子想要做出更多的造型,就需要与别的孩子交换,这个环节里,能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习如何提出请求,锻炼孩子的交流能力和胆量。很多孩子第一次来上课时,都有些怯生生的,经过几次课程,表现就大不同,更敢于交流了。

请让宝宝来当主角

看着宝宝稚拙的动作,父母难免想要上前帮忙。因此,文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特别强调孩子是主厨,父母是帮手。因为孩子的能力有限,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很长时间,如果操作的环节太难,孩子很容易失去耐心。所以,亲子烘焙的过程中,哪些环节是孩子可以做的,哪些是需要父母来操作的,非常重要。揉面团、印花样、打鸡蛋、筛面粉,都是孩子能掌握的。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可能会弄得现场乱糟糟的,妈妈应该有耐心,不要频繁打断或是责备孩子。有些时候,孩子的想象力和操作能力超出大人的想象,妈妈可以尽情让孩子发挥。文怡说,在课堂上,常常是孩子给妈妈惊喜,他们会用做饼干剩下的面饼,给“米老鼠”加一个蝴蝶节,或是给“小兔子”捏出一个蘑菇房子,创意无限。放手是父母在食育过程中,需要学习的第一件事。

食育需要父母来为孩子创造环境

文怡说,与日本完善的食育环境相比,国内的食育教育确实有太多不足。亲子烘焙、亲子烹饪,只是食育众多内容的一小部分,它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创造性,了解食物的制作过程,学会尊重食物和劳动,还能促进亲子关系。这样的亲子活动在家可以做,家庭之外也有很多亲子烘焙课、亲子烹饪教室、食物制作体验基地,父母完全可以为孩子找到或创造出各种食育环境,需要的,仅仅是一颗愿意付出的心。

上一篇:横扫领奖台 CTCC北京站 下一篇:笑傲上海滩 CTCC上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