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职院校实训室人才队伍构建

时间:2022-10-08 04:02:08

谈高职院校实训室人才队伍构建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品牌建立时期,越来越重视实训室人才队伍等软实力建设。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室人才队伍存在配备不科学、缺乏培养、缺少激励机制等问题,造成实训队伍稳定性差,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需要合理配备实训室人员,重视实训室主任的选用和实训技术人员的岗位合理设置,重视培训,促进水平提升和稳定实训师资队伍以及健全制度调动实训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实训室成为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成为展现高职实践教学特色的平台。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于巧玲(1974-),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食品工程系,副教授;蔡朝容(1964-),女,四川宣汉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食品工程系,副教授。(广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项目编号:GXTSZY03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42-02

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跑马圈地的快速发展阶段,目前进入品牌建立的关键时期,会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软实力建设。

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打造高职院校“硬品牌”,迎接新一轮办学竞争,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机遇之一。因此,在拥有先进的教学实训设备和林立的教学大楼等硬实力的今天,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软实力建设,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在办学特色建设中肩负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实训大楼拔地而起,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涌进高校实训室,实训室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实训室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除了拥有先进的实训设备、良好的实训环境、健全的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之外,还特别需要一支师德优、业务精、作风正的实训室师资队伍。只有提高实训室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实训教学任务,才能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展现高职实践教学特色。

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室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配备不科学

高职院校现有实训室师资队伍整体的职称和学历较专任教师队伍低,中专、大专学历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而且专业又很庞杂,各个专业都有覆盖,有些学校甚至将实训室作为教职工配偶安置和照顾关系的基地,造成实训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严重失衡。[1]随着高职院校不断大规模扩招,实训室工作量急剧增加,队伍人员配备问题尤显突出。对实训室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定编的高职院校只有少数,并且即使对于同一所高职院校,实训师资队伍的分布也不均衡,优势学科的实训室人员相对较充足。同时,一般高职院校实训人员的待遇低、津帖低,在实训室工作的部分青年技术人员通过进修、攻读学位等途径转入教师行列的大有人在,这使得实训室人才进一步匮乏,实训师资队伍稳定性差,一定程度上影响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

2.缺乏培养,实训室师资队伍技术水平整体欠缺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对实训技术人员培养认识不够,学习、进修、开会、交流的机会很少。很多高职院校乐于实训室装修和先进仪器设备的引进,却不情愿在实训技术人员的培养上有所付出。殊不知,拥有先进的仪器却缺少高水平的技术人员造成很多精密仪器损坏严重,稳定运行率低;对业务的不熟悉也会造成药品浪费、环境污染,甚至酿成安全事故。

3.缺少激励机制,无法调动实训人员的积极性[2]

在实训室建设中,虽然近年各高职院校陆续结合校内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了岗位考核制度,明确了实训技术人才的岗位职责,但是竞争、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依然有思想素质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足的人滥竽充数,而优秀的人才又难以脱颖而出。这样使实训室人员失去工作热情,[3]磨灭了对技术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

二、构建高职院校实训室人才队伍

1.合理配备实训室人员

根据各个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的不同,要合理设置实训室主任和实训技术人员的岗位以及固定专业教师在实训室工作。实训室的增人计划也列入学校的人事计划,有计划分批引进,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1)重视实训室主任的选用。[4]实训室主任在实训室建设中作用独特,引导着实训室的发展方向,把握实训室的建设,全面负责实训室的管理。因此,要重视实训室主任的培养、选拔、任用、考核,正确认识实训室在现代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树立实训室主任应该与学科负责人同等重要的观念,并且在待遇等方面予以切实落实。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聘请有名望的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出任实训室主任,也可以从专职实训教师、技术人员中选拔,还可以从非实训室工作的专任教师中选拔,但必须是专职的。这意味着他们一旦被任命,工作核心必须是实训室。

(2)合理定编、科学设置实训技术人员岗位。实训室技术人员的地位应该是与教师对等的。他们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仪器设备的使用、性能的维护和仪器功能的开发等。教学型实训室,其技术人员的配备可以参考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技术人员的配备标准,对于拥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实训室还应该补充编制数。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5]合理定编、科学设岗、以岗择人、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建立一支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实验师资队伍。

(3)建议专业教师在实训室固定工作。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都很丰富,但对仪器设备性能不一定了解得很充分,时间投入的欠缺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专业教师有很多教学指标要完成,没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实训的准备工作依赖实训技术人员,课后的整理也依赖实训技术人员,只是在上课时间亮相,因此只是实训室的过客。一些院校采取轮换制,实行专任教师两年固定在实训室工作、两年上理论课依次轮换,相对于理论课教师兼上实训课这是一个进步。[6]专业教师固定在实训室工作,进行实训教学和专业研究,可以把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寓于实训教学、把教学中的成果引进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做的最大优势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重视培训是促进实训师资队伍迅速成长的有效措施

高职院校实训人才队伍不但要有专业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还要熟悉现场的生产和管理过程,必须要重视师资培训。

鼓励青年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专业水平。对于新进实训教师可以安排有经验的实训技术人员进行师傅―徒弟结对子,全面参与药品设备购买、溶液配制、实训装置准备、仪器设备保养维修等各个实训环节。[7]专业教师也要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掌握实训课内容,深入了解实训项目,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践操作水平。

实训人才队伍应提高职业化程度,一方面可以引进企业高级工程师,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实训人员到对口企业相关岗位挂职,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向,掌握企业前沿技术,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现场生产管理水平,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随着实训室的发展、大型仪器设备的增加、信息资源和管理系统的使用、安全防护措施的建立等都要求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具有特定项目的上岗证,具有某一项目的专业知识和某一大型精密贵重仪器的操作技能等,应该及时提供短期学习培训的机会,使实训教师和实训技术人员在新的实训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才能,这样实训室是完全能够留住高水平人才的。

3.健全制度,建立竞争机制,调动实训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打造稳定合理的人才梯队就要建立实训室工作人员的岗位规范、科学的考评办法,依照制度对考核结果实行奖罚和聘任。只有实行严格的实训室人才制度才能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要建立健全带头人责任制、教师激励竞争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通过建立建全带头人责任制、教学问题的定期学习、研讨制度及重大问题的民主协商制度、青年教师的培养制度、团队自我评价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构建完善的实训师资队伍运作机制,使实训师资队伍的运行有法可依。同时,建立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制度,采取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绩效考核方式将岗位绩效与津贴挂钩。以此鼓励实训人员在团队中多作贡献,加强对实训师资队伍的管理和激励,促进实训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从而激励团队成员发挥智慧和潜能,提高专业教学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对实训室工作人员试行岗位补贴,并对成绩显著的优秀人员实行政策性奖励等改革措施。根据实际岗位及不同情况,高职院校实训室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评聘实训技术系列职务,优秀人才也可以考虑评聘工程技术系列和教师系列专业职务。在奖励方面要充分肯定实训技术成果,各类高等学校可设立实训技术成果奖或按教学成果、科技进步成果予以鼓励。

三、结语

实训室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人才的实践课堂。实训师资队伍作为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第一成员,高职院校应该下力气培养、提高实训室的管理水平和研发水平,使实训室成为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科技创新的孵化器,成为展现高职实践教学特色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岩,曲宁,刘爱元.军队院校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195-197.

[2]张友兵,毛高波,汤德强,等.地方工科院校提升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工程素质的探索[J].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2):65-67.

[3]李长有,池吉安.高校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化体系初探[J].广州化工,2011,39(19):153-155.

[4]孙尔康,张剑荣,邱金恒,等.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4(11):8-9.

[5]周春林,周云.大学需要建设高质量的实验师资队伍[J].高等理科教育,2006,48(6):135-137.

[6]周国泉,赵丽华,周建钟.实训室工作队伍的构架[J].中国科技信息,2006,(23):322-323.

[7]王小逸,陈永宝.以人为本,建设高校基础化学实验师资队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0):19-21.

上一篇:信号处理课程群专业课“语音信号处理”的改革... 下一篇:讲授法之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