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性课程:一切为了儿童的幸福成长

时间:2022-10-08 03:53:07

适性课程:一切为了儿童的幸福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他认为,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幸福教育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我校是位于金坛茅山东麓的一所乡村小学,为适应课程改革新常态,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学校借鉴南京市陶行知小学的课程改革经验,根据农村孩子学习、生活的实际,以基于农村孩子幸福童年的适性课程建设为支点,大力推进幸福教育实验,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

一、基于农村孩子幸福童年的适性课程特点

对于儿童而言,课程是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课程是活动,在游戏、活动中积累知识、掌握生存的技能。课程是创造,在一系列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智慧得到开启、潜能得到开发。基于农村孩子幸福童年的适性课程建设在课程的定位上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定位于农村儿童。“农村孩子”是指远离城市,生活在乡村的孩子。他们或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或是因父母打工早出晚归而缺少照料,或是流动频繁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孩子学习比较单一,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他们又表现出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基于农村孩子幸福童年的适性课程,就是要着眼于这些“农村孩子”的发展,帮助他们张扬个性,发展特长,使其在学校课程文化环境中体验学习的幸福。

2.着眼于幸福童年。“基于幸福童年”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幸福,与社会、家长共同携手,为创设“幸福学校、幸福班级、幸福课程、幸福课堂、幸福活动”而探索行之有效的办学理念。通过学校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让农村孩子在多样化的课程学习中寻求个性发展;通过关注孩子的心理特质,让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层次的孩子在学校能够享受到童年的幸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一位孩子在学校的大家庭中都能茁壮成长,为一生的幸福奠基。

3.强调课程适应性。我校的适性课程建设,强调以“幸福童年”为目标,通过改造和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构建适应每个学生个性需要的、学生能够自由选择的、指向个体全面而独特发展的课程体系。即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特点――“幸福童年”和学生实际发展――“快乐成长”需求的课程。

二、基于农村孩子幸福童年的适性课程架构

基于农村孩子幸福童年的适性课程架构,旨在探索幸福童年适性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和实践策略,以师生的幸福为目的,尊重和爱护师生的个性差异,提高师生幸福感。“幸福学校、幸福班级、幸福课程、幸福课堂、幸福活动”是学校适性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方向。

遵照国家课程标准,我校在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方面做了相应的调整:一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即在课程内容与实施方式上进行创新,形成有鲜明学校特点的学科课程;二是特色活动课程化,即围绕学校特色活动安排,将准备设置的活动按照课程的要求进行系列化、整体化的设计安排;三是各类课程综合化,即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各学科课程之间内在的关系,按照融合课程理论将他们统一落实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目标上来。

基于农村孩子幸福童年的适性课程架构整体设计图

以语文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为例,我校将语文课程整合为四个部分:“语文课,8课时/周”“品生课,2课时/周”“儿童剧,1课时/2周”“语文活动课(包括经典诵读、汉字文化、故事会),3课时/周”。

“语文课”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但在内容设计上进行了校本化改革:一是改革课时设计,第一课时提升认知,第二课时形成语言文字能力;二是改革内容,构建了主题式阅读与课堂教学联动,让阅读养成孩子一生的良好习惯是我们的主张;三是“拼音教学改革”,根据“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基本思路,在拼音教学中形成我们独特的拼音教学模式;四是识字教学改革,我们根据汉字自身的特点建立了“寻根识字”的生字教学模式,从一般的“听、说、读、写”四会的目标提升到培养学生的“注意、想象、观察、思维”的认知品质。

“儿童剧”课程以学生“自读、自编、自导、自演、自赏”为主要课程实施方式,以教材的内容为主题,根据主题展开课外阅读与讨论,并将内容活动化。春学期“迎六一”会演,秋学期“迎新年”会演。

“经典诵读”不是简单背诵、记忆,而是通过游戏寓教于乐。建立了“看画说话”“看诗说话”“看画对诗”“以诗对诗”是经典诵读的过程。

“故事会”培养儿童的语言思维以及表述能力。它对于儿童的语言加工能力、语言逻辑思维以及阅读理解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汉字文化课”,根据汉字的表意特征、形声结合的特点以及汉字的形象化特点,我们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它包括:根据字形特点设计的“猜字谜――猜猜我是谁?”,根据汉字的演变规律领略汉字的字美――“看看我多美!”,根据汉字衍生与拓展特点设计的――“我的朋友多”,以及根据汉字字形变化的特点设计的――“汉字魔术”。

三、基于农村孩子幸福童年的适性课程实施

围绕“基于农村孩子幸福童年的适性课程”的建设,我校以项目管理为手段,设立课程开发中心和课程管理中心两个课程实施机构,从课程开发、实施策略、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课程的实施管理。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校以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为起点,采用“先学后教,自主成长”的课程模式,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主动预习,精讲多练,归类整理,互动交流。

主动预习――要求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将知识转变成问题、将问题编写为练习、将习题按照变式分类归纳整理。

精讲多练――讲就是总结,总结练习的目的与结论;练就是提炼,在练习过程中获得原理。就教而言,讲是引导;就学而言,练的目的是促进知识的理解并形成能力。

归类整理――纵向的同一属性知识点之间关系,横向的不同知识点之间属性总结。就教而言,是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打通年段之间、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就学而言,是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互动交流――做得到并能讲得好,才能体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通过伙伴学习中的互动交流,人人都能成为“小先生”。

基于农村孩子幸福童年适性课程的建设,其目的就是要以儿童的幸福成长为目标,打造具有鲜明特点的农村学校自己的课程,在教与学的课程观的引领下,从理念建构、体系建构、评价建构、实践建构、管理建构入手,不断向纵深推进课程改革,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学校发展的创新之路。

(王权,金坛市朱林中心小学,213200)

上一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创新分析 下一篇: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建构模型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