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中“问”的艺术

时间:2022-10-08 03:10:36

政治课教学中“问”的艺术

摘 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具有“五性”:针对性、趣味性、情感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提问;主动性;热情;学困生

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问”艺术是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手段之一,“问”的是老师,“答”的是学生。通过“问”,教师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讨论、分析、对比、归纳、创新的热情;通过“答”,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师生互动形式,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政治课教学实践证明: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避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提问”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课堂上的提问要突出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问要具有针对性

满意的教学效果源于课前的精心准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问不是随心地问,更不是为问而问。精心的准备包括两点:

1.备教材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是备课、上课要明确的问题。通过深研教材明确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的提问,就是帮助学生澄清认识,顺利到达知识的彼岸,将所学知识实现内化。

2.备学生

教学是育人的艺术。教师要谙熟学生的情况:认知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特点。初中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及时的提问有助于他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由于种种情况,每个班级都有优生、中等生、学困生。有些老师特别喜欢提问优生,忽视中等生,轻视学困生。这种做法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与义务教育的要求相悖的。在教学过程中,我突出了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关注,用一些形式比较平淡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基本问题提问。发挥其问题明确、答案简单、难度较小的特点,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里及时、准确地掌握知识。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成绩不佳的学生找到自信。

二、提问要具有趣味性

趣味是化被动性为主动性的好办法。精心设计的问题是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的。如果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脱节,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令人生厌。要从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问题出发,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要想做到这些,可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1.幽默的语言

幽默是智慧的火花。能消除学习疲劳、活跃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我在讲授“人身自由权和生命健康权”时,设置了“我是保安我就搜你身”“你是小偷,打死你不犯法”两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他们争相回答了“什么是人身自由权和生命健康权”“我国法律是如何规定的”“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和生命健康权有何意义”“有哪些侵权行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后果”等问题。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共鸣的话题

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把身边的真实事件和内心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化作实际的行动。这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效。我在教学中经常会结合本校发生的事情、本市发生的热点新闻以及网上的新闻热点设置问题,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提问要具有情感性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和情感的互相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教师提问时,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倾情的关注。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更是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要求。对学困生,要发现其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肯定;对中等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风细雨的点拨;对于优生要给以热切的期待。微笑是教师职业所需要的。会心的微笑、善意的暗示、期待的目光总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总是能赢得学生的信赖。

情感因素属于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突出作用,影响着学生创造才能的培养。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长和充盈。所以,我在课堂上总是以参与者、引导者、知心朋友自居,用情感唤醒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信赖。

四、提问要具有层次性

启发式教育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维热情,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小,泛泛而问;或难度过大,超出学生认知实际,都是于教学不利的。对于教学重、难点的提问,要因内容而异,因学生实际情况而异,借势诱导,层层设问,引向深入。可以通过夸谬正误、适时点评,帮助学生寻找到正确认识。通过师生共同探索,寻找到带有本质性、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取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总之,提问应具有层次性,即深浅度的把握要契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知识水平,并以此为切入口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提问要具有多样性

“学无定式,教无定式”,提问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即可以多样化。既可以是举手回答、点名回答,又可以是个人形式、小组形式、全班形式,还可以学生自问自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

笔者所教的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有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一般来说,优生回答问题积极,而中等生被动、学困生消极,指望后者主动回答很难。提问优生,能起示范带动作用;提问中等生,有利于照顾大多数;提问学困生,能够发现教学中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常用“自问自答”“他问你答”的方式,这有助于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程度、掌握程度,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安徽省巢湖市第七中学)

上一篇:如何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英语课堂 下一篇:为孩子系上纽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