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融入”的基本路径

时间:2022-10-08 03:10:10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碰撞,各种价值观念杂陈,针对青少年儿童的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通过教师主体融入、营造氛围整体渗透、实践回归等方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各环节、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路径

孙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助理研究员,博士;牟世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此次会议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明确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并首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高度概括。中小学校作为国民教育的主阵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不仅是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对此,教育部制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指导纲要》,并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从针对性、科学性、操作性三个层面,为我们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各环节的基本路径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教师主体融入、营造氛围整体渗透、实践回归等方式,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各环节、全过程。

一、教师先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甚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说的就是教师榜样的重要性。党的十报告以高度凝练、具体、简洁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其中既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及其相关要求,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方面。而要在中小学教育之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容,就需要借助学校教育主体—教师。

夸美纽斯曾说过:“德行的实行靠行为,不靠文字。”[1]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成为一种说教,必须化为鲜活的行为实践。这就要求在教师之中倡导“以身作则的敬业精神,和睦相处的友善精神,表里如一的诚信精神,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刻苦钻研的求知精神”等价值观。换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要结合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首先具体化为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教师在践行职业价值观的同时,自觉地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和师生日常交往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只有让学生从教师的敬业行为中去感受什么叫“敬业”的价值观,从教师和蔼可亲的交流中,去感受什么叫“友善”的价值观,才可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价值观的真正含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通过教师的价值行为去感染学生,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一定能够得到切实加强。

二、整体渗透: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氛围

课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课堂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体验价值、建构价值的平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面的内容,贯穿渗透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价值观的引导、情感的塑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同时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墙上的壁画,创设情境,营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让学生一进入课堂,就能身临其境,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

校园文化建设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全面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说,可通过每周一的升旗、周末的主题班会或专题讲座等活动,以及利用校内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校内名言警示牌、校内雕塑、校园网以及校园广播站、班级黑板报、文化墙等组织读书会、演讲会、晨读等活动,以实现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在校园内的传播与普及,让学生在每日的所见、所听、所看之中,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让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一山一石、一室一墙展示出其所蕴涵的价值。另外,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机等新媒介的快速普及,一些消极腐朽性思想价值观念得以传播,对于涉世不深、分辨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学校还必须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使其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努力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网上舆论。

在学校管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实践、管理水平,都会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重要因素。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首先应该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管理和学生的日常管理之中。事实上,得到学校管理者践行的价值观,就不再仅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强大无形的实践力量。

延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空。学生、家长、教师都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网络下的“人”,并且,“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2]。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最为根本的是融入到由学校、家庭、社区三者共同组成的大教育网络中。事实上,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独立自存。只有将三者融合为一个整体,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谐有序的大环境。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社区的功能,让学生“走出去”参与社会活动,实现学校与社区的双向互动,最终构筑起家、校、社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网络。

三、实践回归: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生动的践履

中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发展的他律阶段,情感发展与认知能力也处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单纯地以理论说教为主,而应以具体的实践活动为主。对于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来说,以往所惯用的以教材为主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显然是收效甚微的。

社会实践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形式,也是中小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解、传授,学生只能获得显性层面的认知,要真正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必须实践。社会活动具有情境性、参与性、生动性等特点,与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具有更高的契合度。多年来,各中小学校德育以理想信念、形势政策、国情、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国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民族团结、法制等为内容,都积极采用知识理论教学与社会活动实践结合的形式,实践证明,这些形式都有效促使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的生命体验、生活经验相结合,积淀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理论认知之中。正如有的专家所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育,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大的、抽象的、理论性的、与孩子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甚至是相对较为空洞的观点、理论转化为孩子们乐意接受、能够理解的东西。这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涉及了整体教育观念转变,其核心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少年成长发展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为青少年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3]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成为学校的主旋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在充分考虑中小学生实际的认知能力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相互衔接、层次递进的教育体系。同时,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形成合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惟其如此,才能促进中小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6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3]陆士桢.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人民教育,2007(7):5.

上一篇:大主题需小切口 下一篇:聚合,突围产学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