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名师成长的路径

时间:2022-08-08 09:55:19

探寻名师成长的路径

近日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谈起了他们县里名师评选的事情。为了加快教师的成长进程,让优秀骨干教师早日脱颖而出,他们县里开展了“青蓝工程”的评选活动,通过量化积分,共评出学科带头人、名教师30多人。名师评选出来后,为了扩大名师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教研室组织了“名师示范教学”活动,让评选出来的名师面向全县同学科的教师上示范课,以供教师们学习和借鉴。没想到,在安排上课任务时,一部分名师婉言谢绝了,原因是他们很少上公开课,有的几乎没有上过公开课,没有勇气承担这样的任务。有一部分名师虽然接受了示范教学任务,但是通过实际听课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表现很不理想,有的教学水平还比较低下,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更没有精彩的课堂互动,根本没有名师的风范和精彩。

听到这里我很疑惑,那这些名师是怎么评选出来的?朋友给我解释,原来在名师评选标准里,虽然也有课堂教学和教科研指标,但是所占比重不大,份量最重的是教学质量(学生考试成绩),有了好的教学成绩就可以抵消所有的课堂教学和教科研。于是,那些教学质量突出的教师就榜上有名了,顺利地被评为名教师。而有些教科研能力强、课堂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则因为教学质量不突出而无缘名师。笔者想,如果没有过硬的课堂教学水平,这样的名师又有什么说服力和影响力呢?

新课程呼唤名师,新课改培养名师。名师的发展和成功,不仅是名师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广大普通教师学习的榜样,在教师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普通的一线教师羡慕名师、崇拜名师、效仿名师,希望名师能带领他们一起走向成功。但是,如果名师在教育教学领域没有多少建树,只能通过“死缠硬灌”从学生那里“逼”点分数,名师的形象就会在教师的心里大打折扣,这样的名师还有何价值?教育行政部门评选名师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我们不禁要思考:名师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名师成长的有效路径在哪里?名师如何走好前行之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名师的作用呢?

一、 名师磨练于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发展、教师成长的摇篮。很多名师都是在课堂教学中磨练和成长起来的,课堂就是成长的大熔炉,是教师发展的“制高点”。在教育改革的百花园中,于永正、窦桂梅、王淞舟、孙双金等大批名师,多次为全国一线教师献上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盛宴。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妙的教学设计、纯熟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风格,都成为名师的“名片”,彰显了名师的风采,成为新课程改革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很多名师都有艰苦的磨课经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1992年争取到了一次公开课的机会,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一次次试教,一次次。在上课的前一天,已经下班了,她还一个人对着空荡荡的教室作最后一次演练,连去幼儿园接孩子都忘了。幼儿园老师等不及了,把孩子带到学校交给了她。孩子还在不停地哭,可课还没有讲完。于是,她左手抱着孩子,右手拿着粉笔继续演练。正是由于她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了现在所取得的成就。

名师来源于课堂,成就于课堂,行走于课堂,名师首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大师”。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公开课,让每一节课成为师生生命的狂欢、情感的流淌、精神的绽放,这应该成为名师追求的教学状态。

二、 名师沉潜于研究

教师即研究者,做研究型教师,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否有研究的热情,有没有研究的能力,这是教书匠与名教师的重要区别。教学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发动机”,记得郑金洲教授在《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中说:“教师应具有教育智慧,教师同样需要研究智慧,研究的本领增强了,教学的智慧也就逐渐生成了。”实践证明,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当下的教学实践,并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有效提升理论水平,其教育质量必然会有大的提高。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教育的实践者,还要做教育的研究者、创造者。揭开科研的神秘面纱,推开科研这扇窗户,才能发现教育表象下的美丽风景,真正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和幸福。掌握科研规律,学会科研方法,向科研要质量,以科研促成长,这是教师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名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没有研究的滋润,教育之花就会干枯;没有研究的支撑,名师的道路就会越走越窄。教师的研究并不是要搞发明创造,而是结合自身教育实践的行动研究。课程、课堂、课改、课题、课例都是教师研究的重要内容;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集体备课、同课异构都可以成为教师常用的科研方法。从平时工作中发现问题,在创新性的实践中解决问题,在反思性的总结与写作中提炼规律,这就是研究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换句话说,你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名师,你就要静下心来,在教育教学研究中沉潜下来,在平凡的工作中思考着、探索着、创造着。此时,你就会惊异地发现:原来教育是这么美好,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春暖花开。

三、 名师浸润于书香

“读书,是一个人最好的精神化妆。”一个教师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的深度决定着他文化的底蕴,阅读的厚度决定着他知识的结构,阅读的韧性决定着他行走的距离。苏霍姆林斯基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就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现在虽然大家都知道读书的重要,但是能坚持读书的教师还是不多。有的教师从来不看教学杂志,更别提教育专著了,他们阅读最多的就是课本、教学参考书和教辅资料。由于远离了阅读,远离了教师发展的“源头活水”,久而久之,他们头脑空虚、思想贫乏、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最终被新课程改革所淘汰,成为教育改革的边缘人和落伍者。

优秀教师总是把读书当作“饥饿者的食物”,全身心浸润于书香,迷恋于书海,陶醉于书山。通过读书来丰富自己、温暖自己、强大自己,让读书成为自己精神生活的“后花园”。优秀教师是读出来的,著名特级教师闫学对此有深刻的感悟:“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缺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上的人生境界。而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逐渐地超越自身,在精神上逐渐地从日常生活中突围,从而不断地走向开阔和无限。”与阅读相伴,和经典同行,在阅读中抵达教育的本真,建构起精神的家园。

四、 名师耕耘于心灵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名师不仅要提升教学技艺,更要修炼个人的“德性”,用“人格的长城”和“心心相印”的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名师的教学艺术必须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是情感和情感的共鸣、心灵和心灵的呼应、智慧对智慧的启迪。

曾看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调皮、不守纪律、不爱学习、让班主任头疼的学生,被安排坐在一个特殊的角落――前门靠墙的地方。于是,他也破罐子破摔,更加调皮。后来来了位数学老师,他仿佛特别喜爱这个坐在角落里的孩子,每次出去进来都要摸摸孩子的头。后来,孩子喜欢上了这位数学老师,也爱屋及乌地喜欢上了数学,每天都希望他来上课,成绩自然一天天好起来,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大数学家的陈景润。许多年过去了,功成名就的他仍然记得那温柔的微笑、欣赏的目光和那份特殊的关爱。说起当年的数学老师,他依然泪光闪闪,饱含深情:“他是我的太阳,他让我的前方一片光亮。”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去爱学生。”只有在学生心灵的田野里精心耕耘的教师,才是最有魅力的教师,才是学生无比热爱的教师,他的教育人生才会永葆青春。

名师应该从课堂中走来、从研究中走来、从书香中走来、从心灵中走来,这才是名师成长的有效之路。如果名师从应试中走来、从试卷中走来、从作业中走来、从功利中走来,那只能是学生的梦魇,是教育的悲哀。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名师的期盼越来越高,对名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的名师不仅要有名师之“名”,更要有名师之“实”,要以自己的德、才、情、艺赢得学生的爱戴、教师的信任、社会的美誉,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领头雁和排头兵。

上一篇:教师的教育信仰及其塑造 下一篇:小学生即兴创编舞蹈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