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极度渴望被了解被帮助

时间:2022-10-08 03:09:49

《中国摄影》:在完成“非典后遗症患者”项目后,什么原因使你选择拍摄罕见病患者?

张立洁:我供职的《中国残疾人》杂志社隶属于中国残联,因此有机会接触和残疾人相关的报道题材,这也是我很多摄影项目的线索来源,罕见病患者也是这样。在认识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患者后,他们与众不同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都很吸引我。他们往往过得并不如意,对生的渴望就格外强烈,这也是某种特殊境况下人性的极端状态,这中间有无奈、不屈和妥协等等,我觉得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被感染被触动;从视觉呈现上,罕见病群体也很适合摄影这种表现形式。

《中国摄影》:“罕见病”在医学上是如何界定的?

张立洁:罕见疾病简称“罕见病”,顾名思义,就是指发病率很低、很少见的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的0.65‰―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

《中国摄影》:根据你看到的资料,中国罕见病人的数量大致有多少?

张立洁:世界上每个国家对罕见病的认定标准都不一样,根据现有资料,中国专家对罕见病的共识是:成人患病率低于五十万分之一,新生儿中发病率低于万分之一的遗传病,可定义为罕见遗传病(见《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年3月第6卷第2期)。大多数罕见病都是严重慢性疾病,而且通常会危及生命,比如渐冻人症、肌肉萎缩症等。大约有80%的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引起的,因此罕见病一般是指“罕见性遗传病”,国际上已发现5000多种罕见病。据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院长韩金祥的统计:在确诊前,三成罕见病患者要看5至10个医生,近一半人会被误诊为其他疾病;从最初症状显现到最后确诊大约需要5至30年;75%的患者无法得到科学、规范的治疗。保守估算,中国至少有近千万罕见病患者,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国家对罕见病尚无整体部署,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筛查不完善,基层医生缺乏诊断知识,治疗药物价格高昂且稀缺,社保医保尚未覆盖。

《中国摄影》:联系拍摄第一个病人的过程是否顺利?病人的家人是什么反应?

张立洁:第一个采访是在2009年夏天开始的,先通过瓷娃娃病友组织找到了一些愿意接受采访的患者的线索,再直接电话沟通,整个过程还比较顺利。再后来更多的采访涉及了不同的病种,在约采访的时候会遇到拒绝的情况,这是整个事情的一部分,得客观面对,同时也有很多人同意出镜。最开始他们对我的信任来自记者的身份和我所在的媒体,接着就是在人和人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慢慢地敞开心扉。有时候你坐在板凳上,对面坐的是一大家子人,四五个人同时等着回答你的问题,他们极度渴望了解帮助

《中国摄影》:如何处理肖像权隐私权问题?

张立洁:很多国家相关法律中都有对病人隐私权的规定,尤其是精神疾病患者,比如“未经病人同意,不得对病人录音、录像或摄影,并不得报导其姓名或住(居)所;对于严重病人,应经其保护人同意”。在拍摄“罕见病患者”和后来的“天真者的像―聚焦精神障碍者”的时候,我都会和拍摄对象签一份授权协议,确认“同意作者使用采访中获得的影像、视频、音频”等, 接受采访后又拒绝再发表的极少。没有自主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或精神障碍者,都需要由他们的监护方同时签名。凭经验,在前期沟通比较充分、彼此建立起信任和充分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即便不签协议也不会有太多问题,中国社会还是人情社会,打官司是人们最不愿意的选择,所以像有的国家流行的“发表―诉讼―赔偿”的模式在中国并不多见。

《中国摄影》:所拍摄的病人中,沟通最困难和拍摄过程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位?

张立洁:“难于沟通”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意接受采访的,或者犹豫不决的,这种情况我会尽量解释说服他们,消除他们的顾虑;另一种是技术层面的,比如因为疾病和身体原因不能讲话和交流,但是他们的家人往往能够成为称职的“翻译”。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案例,他是一名四十多岁男性渐冻人患者,因为病情发展得比较重了,已经完全不能说话,饮食和大小便靠呼吸机、胃造瘘和导尿管来完成,他和人沟通一切都要靠眨眼来发出指令,眨一下是“是”,眨两下是“否”。因为常年的相处和了解,丈夫的每个想法,妻子几乎都能第一时间准确地猜中。“喝水?”“关窗?”“看电视?”“痒痒?后背?大腿?”整个过程语速非常快,没有多年的磨合是完全不可能的。他们夫妻之间的不离不弃,妻子的温柔和坚持,真的很感动我,在拍录像的过程中,眼泪会不由自主地流出来。因为你也会见到完全相反的情况,夫妻反目,八十多岁的老人照顾五十多岁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我相信每个人都会问自己:我会怎么做,我能不能做得到?

《中国摄影》:病人与你聊天,聊得最多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希望社会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

张立洁:聊得最多的还是他们的病情、治疗过程中的种种艰难和心理历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社会在政策层面推进对罕见病群体的帮助,提到最多的就是“医保”,但是现行的医保政策主要是针对常见病的,很多罕见病人的基本治疗和用药都没有保障。据我了解,有药可医的就从国外“代购”,没有药可治的就干脆放弃治疗。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即便有药也买不起,也就只能“保守治疗”。这种巨大的困难对于任何一个家庭都难以承担,所以他们最大的希望都寄托于来自国家和政府的支持。至于社会捐助,当然是越多越好,但那个是没法指望的。

《中国摄影》:那么发达国家对罕见病人,社会是如何安排、救助的?

张立洁:简单地说,发达国家因为整体社会福利水平较高,包括罕见病群体在内的弱势人群,能够得到相对更高的生活和基本医疗保障。针对罕见病人,它们在数据统计、政策规划、医药开发、反歧视、社会慈善帮助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对领先的措施。比如在欧盟,Orphanet数据库就记录了5781种罕见病,其中1500多种在欧洲的患病率已有统计数据;在美国,ORDR数据库也涵盖了6800多种罕见疾病。只有专业权威的数据库为罕见病临床诊断和专项研究提供依据,才有可能真正推动罕见病的救治和药物研制等工作。而在中国,还没有明确的罕见病病种、病情的分布状况数据,更无符合国情的罕见病医疗援助计划和研究计划。再比如,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药物更容易获得药厂青睐,而罕见病药物由于市场边缘化和开发成本较高,无人问津。与之相较的是,目前发达国家在罕见病用药管理制度上,采取的都是经济杠杆等各种优惠政策,运用强大的国家经济实力保障鼓励“孤儿药”的研发与生产。如美国根据《罕见病药品法》,使罕见病药物通过研究经费补助、药品申请协议书帮助和税额减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更令美国成为目前罕见病药物的主要出口国。

《中国摄影》:拍摄罕见病人时专门选用了胶片,而且画幅还不统一,出于什么考虑?

张立洁:罕见病人专题的拍摄过程中,我一直在调整,希望和之前的“非典后遗症患者”有所不同,有一些新的尝试,比如使用背景布,所以有些纠结和不统一的地方。后来得了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我用奖金又买了一台玛米亚7Ⅱ,画幅就从哈苏的方画幅变成长方的了,也是希望有一些形式上的区分。我也问过很多人的感受,大多数的反馈还是正面的,建议我用画面风格和气质的一致性来解决“统一性”的问题。

《中国摄影》:非常感谢!

上一篇:简约,让语文课更丰盈 下一篇:上帝的仓库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