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诵读教学

时间:2022-10-08 02:42:33

再谈诵读教学

编号:H1(2014)13-04-01

作者:孙立红

还记得毕业那年应聘工作时,现场授课结束后,评委老师提问,问题是:你认为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年轻的我在当时故作老练地大谈一番,今天看来,那时只是毫无实践的胡言乱语。

而之后多年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诵读教学的作用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但即使如此,我还是会犯错。记得那次公开课上《归园田居》(其五),我朗诵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至“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段,自我感觉好极了!我想:我真棒,背得真流利!这可是我这节课的亮点呀!可是在评课时,一位老师评价说:“老师的示范朗读并没有真正把握诗歌作者的情感,从始至终都是一个调,这样的示范朗读不如不示范,也许我们的学生会读得更好!”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这时回头想想,自己备课时把工夫只是用在了“背”上,却没有花时间仔细地揣摩诗句,只顾着秀自己的本事,却忽略了诵读教学的真正作用。

所以,反思自己这些年在语文诵读教学中的得与失,有了这样一些感悟:

一、诵读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

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把齐读当成整顿课堂秩序的一种方法,有些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完全是为了找到自己所提问题的答案,有些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先把要学的诗文背会,更有甚者,让学生学着古人读书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书,结果学生头晃晕了,书却没读多少。而事实上,诵读是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在丰富生动的语言引领下,在头脑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艺术形象或画面,把学生引领进课文情境,对课文中所塑造的人物,所描绘的景物,所安排的情节,所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把握和理解文章主题,形成个性化阅读,以此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所以,我们应该抛开那些“急功近利”的诵读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极目的,开展有效的诵读教学。

二、诵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语文课堂离不开诵读,不同的诵读方法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1)自由朗读,有利于学生自主理解文章,增强语感,所以在预习课文或学习篇幅长的文章时适合自由朗读。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出生字词,查查词典,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

(2)集体朗读,具有带动作用,能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品味出文章的气势之美,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例如,在读《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些段落时,我就让学生齐读,有些句子甚至让学生反复齐读。

(3)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选择作品中各具个性的人物,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深层次理解人物性格,如《鸿门宴》,文中的语言描写非常精彩,很好地体现了人物性格,所以我在分析人物性格前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然后在不断诵读相关人物语言的过程中感知人物性格,课上先分角色朗读课文,帮助学生尽量还原故事,学生诵读热情很高,读出了各色人等的性格特点,为接下来的分析做了很好的铺垫。

(4)配乐朗诵,适用于情感充沛的诗或散文,能够加强文本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如教学《荷塘月色》时,不妨配上一曲柔和的乐曲,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切莫因要“讲”而放弃“读”

诵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诵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更应让学生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但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教师以课程紧为由,只顾着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还一个劲地催学生作笔记,孰不知学生只是机械地应付,并无实效,也失去了语文课堂应有的魅力。我想:让学生想读,敢读,会读,读出个性,在读中求知,才能使语文教学有声有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上,要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琅琅上口的诵读能调动学生身体的多种感官,是一种更能直接品悟语言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形成良好的语感,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有效的学习思路。为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方式,使语文诵读教学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无声无息!

(作者单位:新疆霍城县江苏中学835200)

上一篇:论自感电动势定量测量的科学性 下一篇:初中英语听力障碍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