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

时间:2022-09-10 12:40:25

再谈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

摘 要: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文章主要从学生在朗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朗读的意义、加强朗读的方法等方面加以阐述,重在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乐趣。

关键词: 朗读 语文 教学 方法

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语感一说,谈到语感就必须和朗读联系起来,原因就在于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语言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完善,他们需要依靠朗读来理解所读的文字,把对书面文字的感知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形成语感。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同时教师能从学生读的语气、节奏中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内心感受。在高中课本里有很多文言文,我在教古文时通常是自己给学生范读一遍,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细讲文章的内容。在上《过秦论》一课时,我一改常规,让学生自学,很多学生提出对古诗的意思不甚理解,我便要求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读完之后还有学生摇头,我仍没有对古文的意思作出讲解,只要求他们再多读几遍这篇课文。读了三五遍之后,很多学生读懂了,并把从读中领悟的意思讲给其他同学听,我笑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意思读懂了,我就让学生讲一讲每一节的意思,翻译每一句话的意思。小结时我只将比较难懂的字词作了解释。这节课我上得很轻松,学生也充分发挥了课堂主人的作用。由此可见,通过朗读,能够从读中理解词语的意义、理解句段的意思,能够从读中体会古人当时写作的心情和处境。这也就是由朗读生成的语言感悟,这样对学生进行语文朗读能力的训练,确实是相当必要的。

二、朗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缀文者情致力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人情。”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的艺术。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不同层次的美,有些是表露于外的,有些是隐藏在内的,但是它们都要求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理解感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发掘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进而以作者的情感熏陶自身,升华自身的感情达到心灵的交流。

学生还可以通过朗读,品味作品的语言形式美。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作品,要求学生首先从朗读来品味它的“外在美”。优美的语句、华丽或者朴实的辞藻、形象贴切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文章行云流水般的格式,对仗工整的长短句,押韵谐调的诗文韵律,这些内容形式让学生去朗读、品味,不仅给学生视觉上的美感,而且能熏陶学生的情感世界。我在一年级教授《春晓》朗读时,引导学生朗读、探讨古诗的押韵问题,当然学生是不会理解什么是“押韵”的,但是他们却能够通过朗读发现诗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o),而且读起来很“顺嘴”……学生说不清古人作诗的道理,但却能够体会到韵律美,这就已经足够了。

三、朗读可以提升学生的书面语水平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朗读有了牢靠的语感,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自然就可以学以致用去写文章了。用心地去读那些语言意境优美的作品,如从小学课本充满童趣的《快乐的节日》、《两只小狮子》、《鸟的天堂》,到高中课本中中国的著名小说、散文、现代诗,再到国外的神话、童话,以及莎士比亚等语言大师的戏剧作品等教材,是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帮助他们丰富、积累语言和写作素材的。课文中词汇丰富,语言优美、意境开阔。学生只有广泛地读,反复地读,才能把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词句储存在自己的脑海里,经过组合、加工,再创造,随时随地流露在自己的笔尖之上。我在上《四个太阳》一课时,通过语言拓展训练“用一个词去描述春天”,很多学生说出了让我既熟悉又感到惊讶的词语,如“万紫千红”、“莺歌燕舞”、“泉水叮咚”、“和风细雨”、“柳绿花红”……这些都是课本中的词语,学生把学过的词语都记在了脑子里,等到要用的时候就可以“脱口而出”,达到学以致用。我想,到了写作文的阶段,学生自然能够把这些优美的词语运用到作文当中去。

鉴于朗读在发展语文素质教育中具有的重要意义,教师在各个学年段的阅读教学中都要重视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四、朗读的目标要明确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课文放声朗读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但是学生读的每一遍课文都要带着一定的目的性,刚接触课文时放声朗读是为了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在对课文有了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师会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更深一步地朗读,深层次的朗读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句子的感知,让学生有所感悟。最后的精细品读就是置学生于情境体会作者的感受和心情,达到情感的升华,心灵的共鸣。升华情感之后的朗读甚至熟读成诵就是为了学习、积累和运用了。

例如:我在教授阅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放声朗读,并确定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他们在读每一遍课文时,都要带着一定的目的性。如,读《乌鸦喝水》时要找到乌鸦想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好方法终于喝到水了;读《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时要读出国王为什么选熊日做继承人;读《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发现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有目的的朗读使学生感到读书不再那么枯燥,使学生敢于读、乐于读,最终可以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五、朗读的层次要清晰

教师必须首先抓住文章的重、难点去确立读的内容,并提出应达到的效果。泛读感知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他读什么,应读懂什么,然后指导学生按要求去读,在细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文章描写生动、意境优美或感情充沛的句段进行细致的品读,使学生读中有思,思中有感,感中有悟,指导学生深化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验。对于精彩片段,可反复地进行准确、流利的读,达到熟读成诵,牢固地记忆在脑海之中。例如,我在上《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时,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首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解决生字词(这是最基础的一步)。接着粗中有细,整体感知――泛读,让学生带着“找出小白兔和小灰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问题再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找,课文读完了,问题也解决了。接下来是品味语言细中有精――字斟句酌的朗读,学生品读小白兔种菜的细节及种菜的辛苦,思考小灰兔的疑问,感受感叹号和问号的读法。面对眼前的这两只兔子,学生心里有着不同的感情,再进行朗读时也会带着感情去读了。最后,小结全文升华感情读,请学生思考:小白兔要菜籽―种白菜―收白菜―送白菜,是因为小白兔懂得一个什么样的道理?而小灰兔要白菜―吃白菜―再要白菜,是因为它不明白什么道理?在学生已经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情感道德教育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六、朗读的行式要多样

教师应创设朗读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避免学生对枯燥的读书产生厌倦的情绪,失去读书的兴趣。(1)深情并茂的泛读。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对文本的了解和把握给学生做作示范。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可以模仿,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从老师的泛读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对于朗读的不同见解。(2)形象逼真的表演读。不同学年段的学生都可以采用这一方式,分角色朗读实际就是创设的课文情境,让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都能在情境中去感受人物(或者动物)的内心情感,读出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读成课本剧。(3)肢体语言辅助读。在朗读一些思想性较强的作品时,(如现代诗,诗体散文)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肢体辅助朗读,充分地把情感表达出来。(4)图文结合读。这一项主要适合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配有图画,学生可以一边看图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例如,在上《快乐的节日》一课时,我就作了充分的示范朗读,读得欢快、轻松。读完之后我请几个学生对我的朗读作评价,有的说我读得很流畅,有的说我读得很有感情,还有的说我错了很多字……我对学生丰富多彩的评价表示感谢,对他们提出的“错误”,我表示真诚地接受。我紧接着说:“那请同学们读给老师听听,我们比比看,看谁读得最好。”一句话激起了学生好胜的心理,他们个个坐得端端正正,跃跃欲试。开始读了,学生读得都很认真,该重读的地方学生读得很到位,该拖音的地方学生也在有意模仿刚才的读法。我对学生的朗读也作出了充分肯定的评价,说他们读得很有感情,很整齐,感叹号和问号读得也很到位。最后,学生分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学生示范读,在读中感悟自己节日的快乐。

综上所述,朗读对于语文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教师应当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切实把朗读这项重要的教学方式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锦珍.如何加强学生“读”的训练[J].陕西教育,2008,(7-8).

[2]薛娇阳.如何指导学生朗读[J].语文教学,2008,(6).

[3]程长城.小学语文朗读之我见[J].素质教育论坛,2008,(9).

[4]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二年级下册[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正确对待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下一篇:探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