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农业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

时间:2022-10-08 02:37:14

两型农业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

【摘要】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信息化则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两型农业)的必然选择。目前,如何实现小农生产的信息化是当前需要面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同时在小农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过程中,信息化如何发挥其促进作用,实现两型农业的发展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信息化建设一个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由此,需要以农业经营模式为基础构建我国两型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经营模式;信息化;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15-02

两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两型农业)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农民素质不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网络成本较高、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但也面临这一系列的有利条件:有了信息迫切需求的社会环境;有了较好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有了农业信息化的人力资源基础;有了一批新型农业企业;建成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撑基础。就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模式而言,叶波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方案和模式应重点发展基于Internet的解决方案,网上、网下服务相结合,重点解决信息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以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电子商务;张向先则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三种模式。但是仍有大部分的农民采取传统的小农经营的生产方式,如何实现小农生产的信息化是当前需要面对的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同时,规模经营生产是不可逆转的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在小农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过程中,信息化如何发挥其促进作用,实现两型农业的发展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信息化建设一个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由此,文章以农业经营模式为基础提出我国两型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构想。

一、指导思想

在两型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现代化为发展方向,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快捷、优质、高效的新型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体系,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资源共享、协作共赢”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两型”社会建设融合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农业信息化需要结合区域各自的农业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状况,统筹规划,坚持地区系统性、发展模式系统性、技术供给系统性、服务体系系统性的原则。

(二)实用性原则

农业信息化需要坚持实用性的原则,包括发展模式要适应先阶段农业发展方式、技术供给要切实给农民带来实际效益、服务体系要切实为农民的农业经营服务。

(三)创新性原则

农业信息化要坚持创新性原则,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以创新增加农业经营的活力,在创新中谋求农业的快速发展、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

目前,农业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小农经营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农户各自以分到户的田地为基础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农户自负盈亏;二是规模进行模式,这是相对于小农经营的一种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模式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企业将农村土地集中起来统一规划,农户为企业提供劳动力,获得相应的报酬。由此,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也需要以这两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基础,文章也正是基于此提出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详见图1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

(一)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

小农经营模式的主体是农户,由此,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的主体也是农户,而这就需要农户持有信息化系统的终端,一方面用于收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原始数据,并将原始数据传输至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另一方面用于接收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处理方案,从而采取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详见图1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小农经营模式)

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需要转变现有的以农业部门为依附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信息收集与处理方案接收的终端都是农户,从而使得现有农业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方案接受终端为政府的情况得到转变;二是减少了信息传播的中间环节,现有的农业信息传播需要通过农业系统的农技推广部门进行传播,而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则将这一环节省略,直接将农业信息传播至农户,从而改变原有的信息——政府——信息的传播模式,实现信息——信息的传播。

诚然,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信息能力,首先,农户持有信息化系统的终端,农民需要具备正确使用各类终端的能力;其次,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各个阶段对信息收集的方式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农户具备农业生产与经营全过程中的信息收集能力;同时,在确保农业智能信息系统能够提供最优处理方案的前提下,农民需要具备按照最优处理方案严格执行的能力。

(二)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

农业规模经营模式的主体是企业,由此,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的主体也是企业,亦即企业是农业生产经营原始数据的收集者,也是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处理方案的接受者,企业一方面将农业生产经营的原始数据收集起来汇总至农业信息系统终端,另一方面将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处理方案传播至雇佣农民(详见图1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规模经营模式)。目前,各企业基本是各自引进农业智能信息系统,这改变了小农经营模式信息——政府——信息的传播模式。

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需要企业承担相当的责任,首先,企业需要承担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引进是否适用的风险,因为农业生产和经营对自然条件十分敏感,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很难说一定适用于企业集中流转过来的土地;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引进需要企业承当初始成本,而且由于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存在边际成本递减的规律,致使企业引进的初试成本相当高昂;其次,农业智能系统引进之后,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财、物对其进行维护和更新,并对农民进行专业的培训:一方面,企业需要拥有一支信息化的专业队伍来保证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农民对于农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方案的执行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培训。

(三)小农经营与规模经营信息化的关系

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与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智能信息系统的重叠;二是规模经营是小农经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农业智能信息系统在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和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中是重叠的(详见图1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构想一重叠部分),因此,二者可以组建一个大规模的集成系统,将农业信息进行统一的终端汇总,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处理,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这一方面可以降低系统引进与建设的初试成本,无论信息化的主体是谁都可以从中受益,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信息化的系统性,在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中,往往将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分开处理,一旦这一集成系统发挥作用将使得农业生产经营形成一个系统整体,联动发展。

无疑,规模经营是小农经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由此,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也会逐步向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转变。在这一发展趋势过程中,农业信息系统因为前述的整体系统得以完全保留下来,从而降低因模式转变带来的系统转变成本;而对于农户而言,小农经营信息化模式中所提高的正确使用终端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方案执行能力将无缝对接到规模经营信息化模式中。对于企业而言,将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农民培养信息化技能。

上一篇:人性化管理的实施方法 下一篇: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