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实在在的题目 扎扎实实的训练

时间:2022-10-08 02:15:31

实实在在的题目 扎扎实实的训练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意识到,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有效拓展语文教学途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切实保证新课程教学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小学语文补充习题》,作为现成的教材资源,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挖掘、开发和利用呢?

关键词:《补充习题》;提高能力;开阔视野

作为一名老师,备课时要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那么,语文老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把握重难点,怎样延伸课外阅读,从哪里找到读写的切入点,对学生又该怎样检测,这些细节方面往往会让我们老师感到头绪繁多,甚至会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把握不准而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小学语文补充习题》由苏教版小学语文编辑部组织编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是语文老师手边的现成的教学资源。它在《使用说明》中明确写道:作为教材的必要补充,它立足课堂,注重基础,依托教材,重点、难点突出,是学生必须完成的课堂作业。因此,《补充习题》无论是在老师的教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的特点,我们可以以《补充 习题》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补充习题》是学生预习的优秀的指导老师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为《补充习题》注重基础,依托教材,重点、难点突出,在学生预习时,就可以以《补充习题》作为学习的指导老师。根据题目的设计,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掌握课文的知识点。

以六年级语文下册《卢沟桥烽火》为例,这一课的《补充习题》的第一题是“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第二题是“选择正确的读音”,第三题辨析词语感彩,第四题是成语使用选择,第五题是“根据提示,摘抄关键词语,把‘卢沟桥事变’的过程讲出来”。第六题是“阅读长篇小说《亮剑》选段,回答问题。”根据这一课补充习题的题目,我们可以制定出这样的导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补充习题》的1、2、4题所体现的)(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补充习题》第5题)(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补充习题》第3题)(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补充习题》每课的练习题都是这样精心安排,因此,老师在备课时,借助《补充习题》的每课练习,都可以将目标定位准确,紧扣重难点,同时可以选择《补充习题》的部分题目作为预习作业,一举多得。

二、《补充习题》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惬意的训练场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鲁迅先生也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阅读能力。

《补充习题》每课都有一道课内阅读题。这些题都是选取课文的重点段落,后面紧跟的习题也紧紧依托段落,设计较多读写训练的切入口。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抓重点句,学会理解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巧,修辞的新颖,用词的精准。

以《补充习题》六年级下册《夹竹桃》的第四题为例:(1)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的原因是 ;(2)“我”把月光下的夹竹桃幻想成了三种事物,分别是 、 、

;(3)这一自然段第一句“夹竹桃的妙处”是指课文上一自然段讲的夹竹桃 的特点,作用是承接上文;“还不止于此”的作用是 。这一段的总起句是 。

这样的习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学生品词析句、精读感悟的“导师”。老师在课堂上,既可以将它用在重点段落品析前,让学生围绕《补充习题》上这些习题自读自悟,完成习题;也可以将习题分配到组内,在组内协作完成,再交流。还可以作为对学生感悟后的一种检测。经过这样每课的练习,学生会在预习、阅读的时候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课文上学会做批注,提高阅读能力。

三、《补充习题》是开阔学生视野的活源泉

我们是农村小学,因为条件所限,学生无论是阅读的量还是阅读的面都很难达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而《补充习题》每课最后,大多一个“阅读短文,完成练习”的题目。这些阅读题,要么是与每课相关的同类课文,如《山谷中的谜底》后面的阅读就是《冰雪的启示》;有是对原文的补充,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后面的阅读题是《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有的是对原文的再现,如《三打白骨精》后是阅读原文片段,《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紧跟的是《鲁滨逊漂流记》片段阅读;有的是和课文的对比,如《三亚落日》后是《海上日出》;还有的则是对作家、事件背景、人物生平等资料的补充,如《钱学森》;还有同类知识、名言名句的积累,如《古诗两首》后的诗句补充,《牛郎织女》后有关牛郎织女的诗句的积累……

我们会通过阅读链接的教学设计,打通课内外、扩大阅读面,让《补充习题》成为学生预习时的工具书,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窗口,激发起学生通过这个“窗口”去探究更多知识的欲望。

四、《补充习题》也是检测学生的规范的范本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命题基本依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基本参照是各年级所用新课标教材,应注意紧密结合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教材。

具体落实到考察试卷中,我们很多老师仍然难以入手。那么,《补充习题》无疑提供了最好的范例。它每课的题目都是精心选择,考察内容上体现了“三维目标”,既体现了知识能力,又有方法和情感态度;考察范围是“内外兼顾”,既有教材内容的考察,又有必要的课外拓展;考试形式上注重“人文性和趣味性”,既考察了知识水平,又激发兴趣;考察的标准上注重“差异性”既兼顾整体,又有个性差异。这些范例既可以当成当堂检测的内容,也可以成为老师作为单元练习和综合练习的范本。老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目标。

在新课改中,鼓励教师合理开发和合理使用课程资源,而作为老师手边的《补充习题》无疑是最好的资源之一。只要我们老师做个有心人,就可以将《补充习题》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

上一篇:人文情感在美术教学中的体现 下一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