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认知转喻识解

时间:2022-10-08 12:40:02

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认知转喻识解

摘 要:认知语言学为很多生僻的语言现象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着重从应用的角度讨论了认知转喻理论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识解。文章指出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介绍认知转喻理论对于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教学;认知语言学;转喻;识解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040-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10

1 .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由于专业性质的不同,研究生入学英语分数线高低不均,导致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部分理工科学生及少数在职研究生英语理解能力较差。分析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值得反思的一点是,大部分研究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还是很难较好理解地道的英语原文。原因之一是不能熟练处理文章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如隐喻、转喻等。综合考察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笔者发现认知转喻理论相对被忽视,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更是如此。中国知网里至今没有一篇文章研究认知转喻理论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着重从应用的角度讨论认知转喻理论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识解,旨在提高研究生英语教学质量以及研究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从而达到研究生英语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阅读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

2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转喻

20世纪80年代Lakoff & Johnson发表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隐喻、转喻认知研究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隐喻在欧美学术界几乎成为一门显学,在国际学术界更是形成了一种对隐喻的狂热。到了90年代,隐喻已经成为认知科学中的重要话题(束定芳,2000: 1)。然而与隐喻研究的狂热相比,转喻研究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相去甚远。Lakoff & Turner(1989: 103)在论述转喻时,仅简单指出关于隐喻的重要论述同样适用于转喻。然而单就转喻研究本身而论,又多侧重理论研究,英语教学中的转喻研究并不多见。

2 . 1 转喻的本质和工作机制

转喻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工具,是一个认知过程。K?vecses & Radden(1999: 39)指出“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在同一领域矩阵(domain matrix)或理想化认知模式(ICM)内一个概念实体(载体)从心理上激活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 Taylor(1995: 124)认为,转喻是意义延伸的最基本的过程,可能比隐喻更基本(张辉、杨波,2009: 81)。文旭和叶狂(2006: 3-7)谈到:“人类经验和感知的显著性是转喻的认知理据。语言本质上就是转喻的,语言起源是人类的转喻思维,应当说我们赖以生存的是转喻而不是隐喻。”

转喻和隐喻都遵循映射规则,不同的是隐喻映射发生在两个域,即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而转喻则发生在同一个域中,属域内映射。Lakoff(1987:288)提出理想化认知模型(ICM),认为“转喻是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的一种认知模式,转喻映射是在同一概念域中发生的”。后来Lakoff和Turner(1989: 103)对隐喻和转喻进行了区分,指出“转喻是同一概念域的映射,而非不同域之间的映射”。与隐喻产生于相似性特点不同的是,转喻一般被认为是建立于邻近性的基础上。Ullmann(1962: 218)认为转喻发生在两个已建立相互联系的词之间,邻近性包括空间邻近、时间邻近和因果邻近(张辉、杨波,2009: 81)。Lakoff & Johnson(1980: 36)曾经指出:“转喻的基本功能是替代,即用一事物来替代另一事物,但转喻不仅仅是一种替代手段,同时也具有提供理解的功能。”如转喻THE HAM SANDWICH IS WAITING FOR HIS CHECK.这是一种ORDER-FOR-CUSTOMER类型的转喻,基于日常生活经验,显然在这个转喻中人们用“所点的食品”来替代正在等待服务的顾客。替代关系类型很多,如部分与整体、物体与功能、容器与其功能或所盛物之间的替代关系等。

2 . 2 转喻的分类

转喻研究的历史虽已久远,但其分类标准不一。迄今为止,语言学界还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转喻分类形式。K?vecses(2002: 144-145)将转喻类型分为:PART FOR WHOLE,PLACE FOR PRODUCT,THE PLACE FOR THE INSTITUTION,THE PRODUCER FOR THE PRODUCT,THE PLACE FOR THE EVENT等;张辉、孙明智(2005: 1-6)从语用功能的角度对转喻进行了分类;毛帅梅(2009: 25-29)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转喻分为常规转喻、半规约化转喻和即时转喻三种;Fass根据各语法规则对概念转喻做了以下分类(转引自徐景亮,2007: 1-6):Agent for Patient:包括PRODUCER FOR PRODUCT, ARTIST FOR ARTFORM; Patient for Agent: 包括INSTITUTION FOR PEOPLE RESPONSIBLE; Location for Patient: 包括THE PLACE FOR THE EVENT等。笔者认为张辉、孙明智以及毛帅梅提及的分类理论性较强,K?vecses和Fass对转喻所做的分类清晰易懂,最符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实际,更适合分析语言教学中存在的转喻现象。

3 . 英语教学中的认知转喻研究现状

语言教学中的认知转喻研究涉及了英语教学的各个层面,既有专业英语教学也有非英语专业教学。涵盖了听力教学、词汇教学、语篇教学和翻译教学等。如:李克、李淑康(2008)、李会琴(2011)探讨了高级英语教学中的转喻;谭业升(2010)、卢卫中(2011)、吴淑琼(2013)研究了翻译中的认知转喻;孙志农(2007)、魏在江(2007)则对语篇转喻进行了研究;曲占祥(2007)、禹丽芳(2012)对转喻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邱雅敏(2008)、朱敏(2010)、刘慧,李美荣(2011)等讨论了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转喻处理;张明杰(2011)、郑家芳(2011)则宏观地研究了转喻与大学英语各模块教学的关系;王敏(2009,2010)从转喻的处理角度探讨了听力教学(均为检索中国知网得到的结果)。截至撰稿此文,没有一篇关于认知转喻与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的文章。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此类研究实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4 . 认知转喻理论与研究生英语教学

语言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性体系,词汇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有些新生意义甚至可能在常见词典里都没有更新收集。在很多情况下,文章中出现的语言单位的意义与学生所了解的意义并不相同。于是导致学生虽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仍不能正确理解原文的尴尬现象。用认知转喻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转喻性思维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前测、中测及后测的形式,即在给新入学研究生讲授英语课前,笔者将教材中含有转喻的句子抽出30个,其中20个设置为选择题,10个为翻译题,对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他们的理解正确率平均只有60%。随后安排一次课专门讲述认知语言学理论,重点讲述转喻、隐喻理论,使他们有一定的语言理论知识。坚持对课文中出现的隐喻、转喻现象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论。之后随机请同学们对含有转喻的句子做翻译,他们的正确率一般在80%以上。最后,安排了一次测试,题目中含有转喻的句子来源于教材之外,他们都能比较熟练地作答,正确率可达到90%。这种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讲述认知语言学理论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本部分主要参考2.2介绍的认知转喻的分类,以第三、四种分类为标准对研究生英语中词汇层面典型的转喻现象进行剖析,以期能帮助学生从认知视角来识解转喻,提高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翻译能力以及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语料均来自外教社2006年出版,王哲等主编的《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不再分别注明出处。

4 . 1 部分―整体(PART FOR WHOLE)

一般认为此类转喻是最基本的转喻形式。认知语言学界普遍认为在亚里士多德给隐喻下的定义中,转喻是隐喻的一种,具有一种替代功能。Lakoff & Johnson(1980: 36)指出:“转喻的基本功能是替代,即用一事物来替代另一事物。”转喻的本质是用突显的、重要的、易感知的、易记忆的、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转喻的理解是建立在用突显的转体激活转喻目标,并为此提供了解该目标的心理通道(邱雅敏,2008)。在例句1)、2)中,heads是人体中最显著、最重要的部分,常常被用来指代人。medicine,是医学领域中最突显、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因此被用来指代医学、医疗事业。

1) He toyed with running for Congress from Houston in 1971 until his parents and other wiser heads discouraged him,...

2) In fact, originally she wanted to become a doctor “primarily for money,” but now she claims other factors are drawing her to medicine.

4 . 2 地点―事件(PLACE FOR EVENT)

3) To volunteer for Vietnam would have required an act of boldness and outright defiance.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并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和语言形式,转喻承载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对体现转喻的词汇,要了解其中承载的文化底蕴,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些词汇。例3)中讲述的美越战争载入美国的历史,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美国侵略越南战争是二战以后美国参战人数最多、影响最重大的战争。该句中Vietnam实指美越战争。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才能正确理解。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建立在相邻性基础上的。相邻性是一个范围广、界限模糊的概念,不限于物体间的空间相邻,还可指事件的时间相邻、关系相邻及概念相邻等。以下4.3~4.8类转喻都可以被认为是基于邻近性产生的隐喻。

4 . 3 容器―所盛之物(CONTAINER FOR CONTENT)

4) …and it was the prodigality of their wealth, the apparently limitless wallets and purses, that seemed most dangerous.

5) If a child reaches adulthood with recollections only of television, Little League and birthday parties, then he has little to draw on when a true test of character comes up…

“容器―所盛之物”是典型的基于相邻性产生的转喻,在4)中,一个简单的常识是钱包是用来装钱的,故我们自然会理解wallets and purses指代里面装的钱,从而可以进一步理解成一种珍贵的财富、资源。例5)中的television是一个物理实体,播放各种各样的节目,人们看电视实际上是欣赏电视里放映的节目。

4 . 4 所有物―所有者(THE POSSESSED

FOR THE OWNER)

6) “We’re gonna get out the M.B.A. vote! M.B.A.s unite! M.B.A.s chain across America!” he cried.

例句中的M.B.A.s属于“所有物―所有者”类型的转喻。基于相邻性,在这个转喻中所有物M.B.A.被用来指代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人。

4 . 5 器官―特质(ORGAN FOR FEATURE)

7) 我赞成这样的理想:人应该各方面都很出色,既要有头脑,也要有健美的体格。

8) “Man for the field and woman for the hearth; Man for the sword and the needle she; Man with the head and woman with the hearth.”――ALFERED, LORD TENNYSON

“头脑”是思考的器官,是智慧的来源,善于思考表明有智慧,头脑代表了理智、理性;“心”有情感功能,这是一种反映转喻认知的派生方式,心代表的是情感、情绪、感性。

4 . 6 商标―产品(MARK―PRODUCT)

9) Laura soon had Bush attending church suppers, and reportedly helped end his drinking by giving him a choice: “Jim Beam or me.”

10) … Simone replied instantly, her eyes shinning: I want to be a model, I want to have a Jacuzzi. I want to have a BIG, BIG house and a BIG family―three boys and two girls.”

在例9)中,Jim Beam是一种威士忌酒的商标名,作者使用了商标名指代威士忌酒,在例10)中,Jacuzzi是一种豪华的浴缸商标名,同样作者使用的是商标名代商品的方法。

4 . 7 作者―作品(THE AUTHOR FOR THE

WORK)

“生产者―产品/作者―作品”也是常见的基于相邻性产生的转喻,例11)中的Shakespeare实际指代的是Shakespeare的著作。汉语中我们常说,“你好好读读鲁迅吧!”而例12)中Miss Manners是用研究对象指代研究主体。

11) She would like to live and act in New England for a time, possibly doing Shakespeare.

12) Flinty Miss Manners doesn’t recognize any holiday from etiquette.

需要指出的是,转喻产生的另一个特点是临时性,语境依赖性。词语的具体意义通常离不开情景与语境,词汇的学习必然要植根于一定的语境之中,言语中出现大量的隐喻表达也正是基于我们的隐喻认知机制。12)中Miss Manners出现在专门谈论礼节的语篇中,所以我们能基于这个语境正确理解Miss Manners的所指。

4 . 8 主体―行为(AGENT FOR ACT)

13) And she is even mouthing the supreme hope of so many women in this age of therapeutic solutions to personal problems…

14) When the matriarch and chief-of-games, grandmother Dorothy, coolly eyed Laura at Walker’s point and inquired, “what do you do?”

在例13)和14)中,作者使用了主体来指代主体的主要功能或动作,mouthing是由主体mouth完成的动作“大发议论”,eyed则是由主体eye完成的动作“看、凝视”等意思,在认知语言学里,也被认为是语言非范畴化的一个例证。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些理论知识,他们在理解和翻译句子时,往往受传统词法所限制,因而倍感困惑。反之,则豁然开朗。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并未(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转喻形式,如地点―机构(PLACE FOR INSTITUTION);机构―成员(ORGANIZATION FOR MEMBER)等,对转喻所做的分类界限也不是截然分明的,因为转喻的产生具有即时性、主观性、随意性及语境依赖性等特点。仅分析了比较典型、常见的转喻形式,旨在说明认知语言学理论对英语的教与学大有裨益。

5 . 结束语

认知语言学为很多生僻的语言现象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解释,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促进了英语教学改革,提高了英语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英语理解和翻译能力,本文从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入手,分析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深入剖析了研究生英语教材中的转喻识解。文章指出,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介绍认知语言学理论,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和翻译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K?vecses, Z. Metaphor[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44-145.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36.

Lakoff, G. & M.Turner.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103.

Radden G & Z. K?vecses.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A]. Panther K-U, G. Radden.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jamins Publication Company, 1999.

毛帅梅.论转喻的分类[J].外语学刊,2009(4):25-28.

邱雅敏.大学英语阅读中转喻的认知与理解[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3):76-80.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3-7.

徐景亮.转喻推理与转喻性习语加工模式的构建[J].外语研究,2007(1):1-5.

张辉、孙明智.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3):1-6.

上一篇:当“偷窥”走起 下一篇:一个惯偷的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