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词中的叙事特色

时间:2022-10-08 12:28:09

试论词中的叙事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2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2-391-02

摘 要 词以短小见长,多以抒情为主,能够将叙述的手法融入词中且成就不朽篇章,中国文人的创造力实属非凡。文章以三首词为主要对象,从叙事学角度,分析它们成为经典的主要原因。全知叙事是中国叙事文章的主要特色,词中的叙事意向大有意义,词中叙述的矛盾冲突,是使词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全知叙事 叙事意向 矛盾冲突

叙事,就是一个叙述者向被叙述者传达叙述内容,中国诗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叙述短小。诗歌贵在含蓄,而词贵在直接,中国词人却能高于此,在短小的词中蕴涵无限深意,使词成为一代之文学,与诗歌分庭抗礼。能够将饱含无数深情的话语融于短小的诗词当中,是中国词人的伟大创造。

一、全知叙事

中国古代诗词皆以短小著称,诗尚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词尚阔达且通俗,能将人物心情毫无保留的展露。柳永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堪低唱。而冯延巳,却以闺中女子口吻,道出人间相思人之相思苦。他的词,以全知叙事为主,其中一首,道尽思妇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捋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冯延巳《谒金门》)

词人从客观环境入手,从主人翁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起笔,描绘出一幅春天美人倚栏思远图。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妇女在思念她爱人时候的复杂感情,叙事方式为全知叙事。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词中的物与景,借与女主人翁一道,染上了我之色彩。“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词人用神来之笔,精确描绘出女主人翁的心情。突然间吹来的一阵春风,池水出现了微波。它犹如破空而来,实为警策之笔。其妙处在于双关,善写春景、又大干人事――风,不知从何而来,忽然刮起,把整个池塘春水,都吹皱了。这自然景物,不仅具有如画般的视觉性,而且具有象征性。因为春风吹皱的不止是满池碧水,也吹动了那本来像春水般平静而有活力的心。接着词人以倒装的笔叙,继续描写女主人翁的行动,寂寞空闺。手捋红杏蕊,走在芳香小径里,引来鸳鸯嬉水。思念使人麻木,可是,思念,却成就了美好的画面。如此幽怨悲伤却美丽,道尽离别相思苦,望眼欲穿,倚楼独守。过尽千帆皆不是,惟见江水斜悠悠。

这首词有两个叙事特点:1、从生活片段入手。2、全知叙事。词中人物一举一动,都在词人的眼皮之下,胸中之竹,终于成了纸上之竹,心中之事,终于换来解脱。由于词写得太出色,还成就了另外一个经典。

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一《冯延巳》传:“元宗乐府词云:‘小楼吹彻玉笙寒’。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皆为警策。元宗戏延巳曰:‘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延巳曰:‘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元宗悦。”到底是哪一首词使得冯延巳对元宗如此佩服?且看南唐中主词的魅力: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李《摊破浣溪沙》)

仿佛是美人与风的组成图,天愁我更愁,稀疏盖天黄叶残,此时就如思妇的心情,秋天的叶,映衬的是思妇的脸,韶光与直共憔悴,不堪看。可是那思念的人儿,依然不在,独自将栏杆倚遍。

中国古代诗歌、辞赋以及词,多以抒情为主,描写作者的真情实感。其实细细研究,发现哪一首诗词中不包含叙事因素,哪一首诗词中没有作者的踪迹。叙事方面的词,多以全知叙事为主。所谓全知叙事,就是叙述者在作品中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人物心理活动等无不在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词人正是站在全知的视角,写下天下间儿女情,一举一动,一笑一颦。温庭筠《梦江南》便是如此: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

女主人翁从清晨起床到梳洗完备后的一切动作,都描绘得栩栩如生,就连倚栏独守的动作,都美的让人心醉。那是因为思念的人儿,过尽千帆皆不是,肠已断。这是一首言简意丰的闺怨词,写思妇登楼远眺,望人不归。短短27字含蓄不尽地描摹出思妇的千般柔情,倾倒古今无数读者。

二、三首词的共同特点

这三首词在叙事方面,有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他们都是从主人翁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展开叙事,并非全部过程,这也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特色,精练却意蕴隽永。其次,作词者虽为男性,却皆以故事中女子口吻写词,诉说闺情与相思。再次,三首词都是采用全知叙事,词作者都是站在全知的角度,观望思妇的一举一动。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是思妇想念之心,又何尝不是游子望归之心,又何尝不是作者心?怎又不是天下有情人之心?用你心,换我心,始知相忆深。

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几首词中都存在一些意象。意象一词,中国首创,却是突出了中国文人的气质。第一、二首词里面皆是莲花,春水,绿波间的水,第三首词换做了栏杆,还有悠悠的江水。李煜有词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中还有一个共同的道具:阑杆。另有词曰休去倚桅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可见,倚栏独守,是古代思妇的象征,更是天下有情人的障碍。千万无限恨,都与泪珠儿,付与空楼台,栏杆上。可怜天下游子思妇心。

第一首词中意象最为多,也最为深刻。风起思念,春水浇起春心,鸳鸯、斗鸭让人想起曾经的人,栏杆又是千古伤心人之伤心事,幸好有喜鹊报喜。短短的一首词,却有六个意象。表达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第二首词中的菡萏、西风本是自然之物,这里却是主人翁心情的象征,西风会发愁么?分明是以我观物,物已经染上了我之色彩。鸡塞是一个地名,却是有情人不得相见的障碍,路途遥远,怎能相见,怎可相见?玉笙,如箫物。箫声悠扬,却怎生寒意!整座小楼只有瑟瑟箫声。阑干,已成为千古伤心人之伤心物,千年桅栏,独自倚遍。

第三首词中江楼西畔望江水,望江水畔望江人。千帆形容往来船只之多,思妇凝望时间之长,可是千帆过后,也不见来人,只见江水水悠悠,肠已经断在白洲。四个意象,把词人之心,思妇之心,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回味无穷,也如词中人,千古凝望,为之叹息。一个平常的意象,却能让人流连往返,思绪万千。

三、叙事中的矛盾冲突

三首叙事词中的矛盾冲突不可忽视。属第一首词最为明显,或许也是它打动读者的重要因素。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越大,收到的效果越好。《诗经》中的诗歌优美且含蓄,而冯延巳的这首《谒金门》明白晓畅令人读来心动,心之相通,让人读来感同深受,引起共鸣。女主人翁日日念君,君却不至,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可是词人笔锋一转,举头闻鹊喜,喜鹊的叫声给她带来了希望。古代诗歌当中运用矛盾冲突,成就千古名句的,比比皆是,且看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与今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去年桃花人面相娇红。花开人正欢,而如今,桃花依旧,美人不在。整首诗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温庭筠《梦江南》中矛盾冲突也很强烈: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我已经在江楼凝望了千百次,也没有等到要等的人,也望不见心上人背影。

四、总结

与全知叙事相对应的,是限知叙事。所谓限知叙事,多以作品中人物自己的眼光打量观察身边的人、事。在中国长篇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用在词中,也可为文章增色,用王国维先生的话来说:“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能写无我之境,此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豪杰之士能高于他人者,善写无我之境者也”。全知叙事尚能写得如此完美,何况限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尚不知吹皱的是春水,还是思妇的思念之水,还是作者的那一江春水矣。以全知的视角,诠释人间最美的真情,悠悠春水,悠悠我心,悠悠君心。

参考文献:

[1]陈永品.唐宋词选讲.北京:中国儿童少年出版社.1982.

[2]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国维.人间词话.北京:中华书局.2009.

[4]辛然.诗经中的美丽与哀愁.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于非.中国古代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7]弓保安.宋词三百首今译.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上一篇: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不容忽视 下一篇:关于我国地方公路管理及损坏赔偿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