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一道例题的探究

时间:2022-10-08 12:19:01

摘 要:通过课本圆锥曲线的例题结合历年高考题谈斜率的一些性质,探求高考试题的联系,认真研究高考试题,从而强化课本的作用,发掘其真正内涵,探索出一般性的结论.

关键词:课本例题;高考;斜率性质

课本是教学之本,考题之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坚持贯彻高考试题“源于课本”的命题原则,一直都很注重强化课本的作用.其中许多题目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是课本上题目的变形和转化,因此课本典型例题、习题值得师生关注与思考.

人教版教材选修2-1有这样一道例题(第41页例3):设点A,B的坐标分别为,直线AM,BM相交于点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求点M的轨迹方程.

我们知道点M的轨迹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该题可变形为:设点A,B是椭圆+=1长轴的端点,点M在椭圆上,求直线AM,BM的斜率之积.在求斜率之积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将其拓展到一般的椭圆.

探究一

推广更一般的结论:

定理一:有心圆锥曲线(圆、椭圆、双曲线都有对称中心,统称为有心圆锥曲线)+=1上任一点与任一直径两端点分别连线,其斜率之积为常数-.

例.(2012年湖北高考)设A是单位圆上x2+y2=1的任意一点,l是过点A与x轴垂直的直线,D是直线l与x轴的交点,点M在直线l上,且满足DM=mDA(m>0,且m≠1)。当点A在圆上运动时,记点M的轨迹为曲线C.

(Ⅰ)求曲线C的方程,判断曲线C为何种圆锥曲线,并求其焦点坐标;

(Ⅱ)过原点且斜率为k的直线交曲线C于P,Q两点,其中P在第一象限,它在y轴上的射影为点N,直线QN交曲线C于另一点H.是否存在m,使得对任意的k>0,都有PQPH?若存在,求m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Ⅰ)略

(Ⅱ)标准答案利用例一的结论可简写为:

本题第一问源于教材选修2-1第41页例2的背景,考查了轨迹的求法,又体现了圆与椭圆的联系,紧扣教材;同时又考查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延续了2011年湖北解析几何题的风格.第二问突显几何味,利用斜率之间的关系及点差法极大的简化运算.

由此可以看到,2012年湖北理科高考解析几何题有如下特点:

(1)突出贴近教材,彰显数学文化.本题取材于数学选修2-1第41页例2和例3的背景等,同时试题的表达方式与语言叙述尽可能与教材保持统一.这种做法可以为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创造宽松的环境,为高考复习提供“依纲靠本”的导向.

(2)与斜率有关的定值问题是解析几何的“几何味”体现之一,也是高考命题热点,且常考常新.

探究二

圆的很多优美性质可以类比推广到有心圆锥曲线中,如圆的“垂径定理”的逆定理:圆的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类比推广到有心圆锥曲线.

将上述性质的条件作改变,仍然可以得到与有关的性质.

通过对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我们深深体会到: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对课本例题和历年高考试题进行变式改造,重新成为高考试题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我们要切实做到重视课本,精读教材,但仅此还不够,有些问题要在数学课本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有所提高.从这一点讲,变式探究符合广大师生提高考试成绩的心理,同时,变式探究也符合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参考文献:

邵贤虎.高考圆锥曲线试题中的恒定问题赏析.中学数学月刊,2010(10).

(作者单位 湖北省罗田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浅谈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