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时间:2022-10-08 12:02:12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数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它始于生活情境,用于生活情境。只要你用心体会,感受生活中多样化的情境,就会发现数学早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是数学,而且非常有趣,并非我们所了解的那样枯燥无味。如今,在新课标的改革下,数学仍为学习的重点,而小学数学内容较为抽象,为此,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已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正因如此,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极为必要的,这也是顺应新课改的需要。

一、情境教学内容介绍

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是指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任课教师对数学家的思维活动进行科学的模仿,对认识问题的动机、知识发展与产生情节以及内在的联系进行挖掘,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具有形象性、色彩性的场景,例如,榜样学习、角色扮演以及课内游戏等情境,来帮助学生在理解教学重难点和较为抽象的概念过程中,获得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继而激发其内在情感和兴趣。当然,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强调学生在情境中的主体地位,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恰恰最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学生参与到问题教学情境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与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

1.围绕小学生的兴趣点来提出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不应仅由任课教师提出,学生在学习时,也难免会遇到问题,这时候,任课教师可以利用某一特定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对学习接触较浅,让他们直接提问问题,也是有点难度的,这时可以适当采用合作的方式,比如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四人小组讨论等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信心,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素质和学生的质疑能力。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与教材内容相契合,而引入的问题情境也要围绕着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在问题情境中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而深化自身对数学公式、概念的记忆和认知,继而使自我的理解能力得到强化。

2.以改进小学生惯性数学思维为主要目标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均是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服务为前提。良好的思维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需要在特定情节中展开才能够实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同时,对数学问题的探讨,继而解决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主要教学方案。即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小学生对思维提升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障碍进行突破,达到其自主活动进行主动激发的目的。

以“角的度量”授课为例,笔者先带领小学生对线段、射线和直接的三种位置关系进行复习,继而列举教鞭、尺子等生活中的常见物体,均可以视为直线的一部分。这时候,笔者创设的问题情境,即射线与射线的位置,存在何种关系?引导学生学习接下来的“角的概念”知识。这样,学生能够理解在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时,需要对线和线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考虑,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知识网络,并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其逻辑思维。

3.积极鼓励小学生自发性探究学习

操作情境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几何教学的拼图、度量、折纸等需要动手操作课程的学习,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能够诱发学生自主的完成探究性学习过程,实现对其学习思路的启发以及新结论的推设。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问题能力,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授课过程中,首先,笔者要引导学生对两个相等的三角形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继而将其组合成一个四边形;其次,笔者要求学生对该四边形的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初步设定结论:两条边分别平行、相等;最后,计算出其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要让小学生有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并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能,主动学习。在问题情境教学中,能够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欢乐,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减少对抽象数学知识的厌恶心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拓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领略数学学习的魅力,这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提高,对教学成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城头大厝小学)

上一篇:我国网络游戏产业SCP范式分析 下一篇:如何培养小学生英文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