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网络使用程度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时间:2022-10-07 11:19:55

不同网络使用程度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生存质量的关系

【摘 要】 目的:探讨网络使用程度不同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中文版(WHOQOL-BREF)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对某市综合性大学1306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然后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 7.0作路径分析。结果:大学生正常使用网络、网络成瘾倾向和网络成瘾的比率分别为86.45%、12.94%和0.61%。正常使用网络组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均高于网络成瘾倾向组和网络成瘾组学生[(66.0±12.6) vs.(61.1±13.8)、(56.6±16.3);(60.5±14.3) vs.(53.8±14.9)、(43.3±28.6);(65.5±15.8) vs.(60.3±17.7)、(49.4±27.9),均P

【关键词】 生存质量;大学生;人格特征;网络成瘾;路径分析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2.014

中图分类号:C913.5,R74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2-0138-05

生存质量又称生命质量、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是指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以及物质生活条件各方面的客观状态和主观感受[1-2]。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高频率人群,也是网络成瘾(亦称网络过度使用)的高发人群之一[3-4]。国内外研究表明,网络过度使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严重的影响[3-5],但很少有研究评估网络过度使用大学生的生存质量状况。研究还表明,人格特征对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存在影响[4,6-7],但人格特征、网络使用程度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路径分析探讨不同网络使用程度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生存质量的关系,为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06年11月方便选取湖南省长沙市某综合性大学。该大学共有在校本科生近20000人,覆盖理科、工科和文科57个专业4个年级。其中理科学生7500人,工科学生9000人,文科学生3500人。一年级学生约5500人,二、三年级学生各5000人左右,四年级学生约4500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先按专业(理科、工科和文科)分层,然后按年级(一、二、三、四年级)分层,用随机数字表法从每一层抽取3~4个班(要求每一层学生人数在100人左右)。共计抽样32个班1350人,其中44人因问卷缺省条目超过5%,予以剔除,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306份。受试学生平均年龄为(19.5±2.1)岁,男女生比例分别为56.3%和43.7%。

1.2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该表包括①社会人口学指标(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所在年级,所学专业);②家庭情况(父母亲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③人际关系(对父母亲关系的评价,与同学、老师相处情况,对学校生活的适应情况,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④网络使用情况[上网时间,上网的目的,每月上网费用(元),对网络使用的态度]。

1.2.2 网络成瘾诊断量表 (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8]

该量表为自评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有5种选择,赋值1~5分,总分为100分。根据总分判定测试者是否网络成瘾及其程度,总分49分及以下为正常使用网络,50~79分判定为网络成瘾倾向,80~100分判定为网络成瘾。该量表目前国内使用较多,未见信度、效度指标报告。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达到0.9234,各条目间的相关系数在0.35~0.87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

1.2.3 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成人版)[9]

该问卷共有85个条目,包括四个分量表三个维度:P量表测量精神质维度、E量表测量内外倾维度、N量表测量神经质维度、L量表测量受试者的“掩饰”倾向和纯朴性。每个条目分“是”与“否”两种选择,其中一部分条目答“是”记“1”分,答“否”记“0”分,另一部分条目记分方式则相反,分别统计各分量表原始总分,再将各分量表原始总分换算成标准分。经验证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各分量表间隔 1个月重测,其相关系数为0.83~0.90,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0.81[9]。

1.2.4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中文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Brief Scale,WHOQOL-BREF)[10]该量表由26个条目组成,包括总的生存质量和总的健康状况(共2个条目)及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4个维度(共24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别按1~5级计分,得分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该量表已被证实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0]。考虑到量表的第21条“您对自己的性生活满意吗?”不适合大学生,胡国清等[11]采用相同量表对高中生调查时将该条目改为“您对自己青春期的变化适应吗?”,考虑到大学生与高中生具有相似之处,本次调查也将该条目作相同替换处理。

将被调查的学生集中在教室,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讲解问卷的正确填写方法后,要求学生在30~40分钟时间内独立完成,所有问卷填写后当场收回。在调查结束后第14天随机抽取1 个班的学生(共30人)进行重复测量,将两次调查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

1.3统计方法

经调查人员核实评分后,用Epi Data3.0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检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F检验),对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者再用最小极差法(LSD)作两两比较。另外,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 (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7.0作路径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

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评分结果显示,1306名大学生中有1129名大学生属于正常使用网络(占86.45%),有169人属于网络成瘾倾向(占12.94%),有8人属于网络成瘾(占0.61%)。

2.2 不同网络使用程度大学生艾森克人格问卷、生存质量量表评分比较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学生的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正常网络使用组学生的神经质、精神质维度得分低于网络成瘾倾向组和网络成瘾组学生,而掩饰维度得分高于网络成瘾倾向组和网络成瘾组学生;三组学生在生存质量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正常使用网络组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领域得分均高于网络成瘾倾向组和网络成瘾组学生(见表1)。

2.3 人格特征对网络使用大学生生存质量影响的路径分析

该分析以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得分为外生显变量,以网络成瘾诊断量表总分、生存质量量表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领域得分为内生显变量,建立路径分析模型。模型通过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s, ML)不断拟合,最终得到拟合较好的路径分析修正模型[ χ2=5.595,df=6,P=0.428;GFI(拟合优度指数)=0.993,AGFI(调整拟合优度指数)=0.982;RMSEA(近似误差均方根)=0.035](图1)。内外倾对生存质量的4 个领域均有直接正向效应,神经质、精神质对生存质量的4 个领域均有直接负向效应,神经质、精神质对网络成瘾分有直接正向效应,掩饰性对网络成瘾分有直接负向效应,神经质、精神质、掩饰性还可通过影响网络成瘾分间接影响生存质量的3个领域(环境领域除外);网络成瘾分对生存质量的3个领域(环境领域除外)有直接负向效应。

艾森克人格问卷 4个分量表得分高低对网络成瘾分及生存质量4 个领域的影响效应大小(包括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见表2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及网络成瘾的比率为13.55%。曾瑾等[12]采用相同量表报告成都市大学生网络成瘾比率(网络成瘾倾向+网络成瘾)为5.8%,中学生网络成瘾比率(网络成瘾倾向+网络成瘾)为20.3%,提示大学生网络成瘾率存在时间、地点、人群差异。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与网络成瘾大学生生存质量的3个领域(环境领域除外)得分均低于正常使用网络大学生,提示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及网络成瘾大学生有较低的生存质量,与Ferraro 等[13]的研究基本一致。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及网络成瘾大学生有较低的掩饰性得分以及较高的神经质得分和精神质得分,与金宇等[14]、CAO等[15]对青少年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国外学者的研究[6-7]也支持这一结论。提示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及网络成瘾大学生在人格特征方面与正常使用网络大学生存在差异。

根据艾森克人格理论,神经质维度得分高的人容易焦虑、担忧, 常郁郁不乐, 忧心忡忡, 有强烈的情绪反应;精神质维度得分高的人具有性格孤僻, 对他人漠不关心, 不近人情, 与人不友好的特点, 具备这些人格特征基础的人群正性情感体验都较低,容易在虚幻的世界中寻求自我,因而也易于沉溺于网络之中[16-17]。 Kim 等[6]研究沉溺于在线网络游戏青年的人格特征,表明具有攻击和自恋性人格特征及自我控制力低的青年容易沉溺于在线网络游戏。Neimz 等[18]的研究表明,沉溺于互联网的学生容易出现社会、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具有较低的自尊和较强的社交性去抑制(sociallydisinhabited)。张翠红等[4]用SCL-90量表比较正常使用网络大学生与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显示网络成瘾倾向大学生有较多的心理问题。可见,神经质、精神质维度分高的学生有较低的生存质量,也易于沉溺于网络,进一步降低其生存质量。研究还显示,内外倾维度分高的学生有较高的生存质量,可能与内外倾分高的人具有外向性格、爱交际、朋友多的特点,能获得较多的社会支持并有较多的正性情感体验有关[19]。

本研究通过横断面研究发现人格特征对网络使用程度不同大学生的生存质量可能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但为了建立人格特征与网络使用程度不同大学生生存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进一步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同时将其他可能相关的因素如个人因素(性别、年龄、学习成绩)、家庭情况(经济状况、教养方式)、学校因素(人文环境)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Orley J, Kuyken W.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 Springer Verlag, Berlin,1994:36-37.

[2]WH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instrument[M].Geneva.1993.

[3]朱克京, 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 18 (11):796-798.

[4]张翠红,刘国伟,谢正,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1):761.

[5]Ozcan NK, Buzlu S. Internet use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 psychosocial situation for a sample of university students[J].Cyberpsychol Behav, 2007,10(6):767-72.

[6]Kim EJ, Namkoong K, Ku T, 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game addiction and aggression, self-control and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traits[J]. Eur Psychiatry, 2008 ,23(3):212-8.

[7]Ko CH, Yen JY, Chen CC, et al. 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of adolescents with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ubstance use experience[J]. Can J Psychiatry, 2006,51(14):887-94.

[8]师建国. 成瘾医学(第1 版)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205-206.

[9]陈仲庚. 艾森克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J]. 心理学报,1983,15(2):211-218.

[10]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118-122.

[11]胡国清,孙振球,黄正南,等.高中生生存质量评定量表的研制与考评[J].中国卫生统计,2002,19(2):71-75.

[12]曾瑾, 陈希宁. 成都市大、中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比较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790-1791.

[13]Ferraro G,Caci B,D'Amico A,et al.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An Italian study[J]. Cyberpsychol Behav, 2007,10(2):170-175.

[14]金宇,苏林雁,曹枫林,等.网络过度使用倾向中学生的人格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2):832-836.

[15]Cao F, Su L.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prevalence 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J]. Child Care Health Dev, 2007,33(3):275-81.

[16]郑日昌. 大学生心理诊断[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第1 版.1996:186-189.

[17]唐洁, 孟宪璋. 大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4) :316-320.

[18]Niemz K, Griffiths M, Banyard P. Prevalence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correlations with self-esteem,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 and disinhibition[J]. Cyberpsychol Behav,2005, 8(6):562-570.

[19]郭永玉. 人格心理学: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30-258.

2008-08-07收稿,2008-10-20修回

上一篇:心理咨询效果评估量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 下一篇:汶川地震灾后心理社会响应高层研讨会在北京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