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不足及对策

时间:2022-10-07 09:02:58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不足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1

摘 要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标准,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产出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是各级政府加强财政资金宏观管理,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和公共支出效果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财政资金 绩效评价 行政事业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考核财政公共支出成效的重要手段。但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操作难度大。各级政府部门在这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效益水平的提高。

一、当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不足之处

1.尚未建立起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完整的绩效评价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得到立法的支持。我国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特别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还处于改革探索阶段,尚未出台一套完整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制度体系,没有明确专门的评价机构,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法制化的要求相距甚远。

2.缺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指标应该与相应的财政支出范围、方向和经济效益紧密相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结果要充分体现客观性与公正性,关键是要制订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与标准。目前,地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侧重于专项资金使用的评价,较少考虑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果等问题,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而制订相关的评价指标必须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但要掌握各类业务指标难度较大,同时,专业的绩效评价人才非常缺乏,要设置科学、规范与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使评价目标与结果产生背离。

3.缺乏绩效评价的监督环境和对评价结果的约束力。一是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监督一般来自人大、审计和财政部门三个方面,目前财政监督的范围仅限财政支出本身以及延伸的单位财务,财政监督的内容也只是注重合法性和合理性审核,未转向经济性、效益性和有效性的评价。二是由于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受评价技术、管理水平的制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尽合理,操作上不够规范,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受到质疑,目前的评价结果仅作为支出项目的档案保存,或者项目中的成效、问题与相关责任,还没有同项目执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责任人形成直接的约束关系,使绩效评价工作容易流于形式,从而影响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不利于该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4.缺乏专职的绩效评价管理机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分散在各管理部门进行,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标准不统一,各部门还没有专门负责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管理机构。

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对策

1.建章立制,完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在财政部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与绩效评价相关配套的工作规范和实施细则,如《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值设定及考核方案》、《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组织管理和工作程序实施细则》等,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依据、内容、范围、对象、方法、工作程序、结果应用等作出规定,并对各行政事业单位为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进行明确界定和规范,使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确保绩效评价的每个环节有章可循,以减少在具体操作和实施中的随意性。

2.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应该综合考虑项目的整体效应,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一般预算支出科目要求,采用定量和定性指标有机结合,同时纳入社会贡献指标和服务绩效指标,最终形成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是经济绩效指标。主要从财务指标出发,采用平衡记分卡原理从财务指标、内部营运流程指标和学习与发展创新能力指标角度分析。二是社会贡献指标。主要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劳动就业、可持续影响等。要以社会声誉指标和资本积累率等考核。三是服务绩效指标。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益和服务效率等问题,应从员工职业道德和服务效果两个方面进行指标设计

3.创新机制,加强监督。建立和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对行政事业单位及管理层评价、选聘、任免和奖惩的一项重要依据。同时,将绩效评价工作纳入公众视线,接受群众监督。一是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要体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原则,绩效评价好的得到奖励,绩效评价差的得到相应限制和处罚,并实行绩效评价结果内部通报制度,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实效。二是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首先,对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众关注度高的公共服务项目,评价指标的选择权交给公众,向社会公开征集重点评价指标;其次,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中介机构、评审专家的作用,由他们共同参与评价,以提高评价结果质量和公信度;第三,实施评价结果公示制。对评价项目,其社会效益指标的评价予以公示,由公众投票打分考核。

4.建立专职的绩效评价管理机构。建议成立由人大、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组成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可设在机构编制部门,办公室要坚持以“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确定评价结果,并定期向社会公示。绩效评价委员会不仅要审查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预决算的合规、合理、合法,而且要研究和制定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管理办法,对评价结果的运用要做出具体规定,以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约束力,逐步将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财预[2009]76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2] 陈才贵,欧东晓.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以张家界市为例.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08).

[3]马忠,罗任飞.四川财政突出评价体系建设.中国财经报.2010.7.10.

上一篇:EVA与实物期权在价值评估方面的比较分析 下一篇:浅谈注册会计师行业低价竞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