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下发体育事业发展六五规划

时间:2022-10-07 08:37:55

市政下发体育事业发展六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振兴,实施富民强省战略的关键5年,也是体育事业实现新发展、新跨越,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体育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满足全省人民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需求,积极为加快中原崛起、振兴和建设体育强国做积极贡献,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十二五”时期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时期我省体育取得显著成绩。“”期间,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政策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省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全省体育战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拼搏,锐意进取,以北京举办奥运会和《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大力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体育发展主题,各项体育工作全面进步,取得了显著成绩。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群众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逐年增加,占全省总人口的38%,各级各类体育健身站点已达13000多个,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5万多人,体育场地设施和活动面积不断增加,五年来利用体彩公益金和社会各项资金已建成16个雪炭工程,126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00多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6万多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增体育场地活动面积1500多万平方米,兴建了一大批综合性体育场馆、体育活动中心和健身场所。

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认真调整项目布局和优化项目结构,切实加强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积极参加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全国运会和第、第届全国体育大会等国内外大型赛事,取得良好成绩。成功举办第十八届亚洲跆拳道锦标赛和省第十、第届运动会。“”期间,我省运动员在国内外大赛上共获得27个世界冠军、67个亚洲冠军、428个全国冠军,为国为省争光添彩。

体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居民体育消费增长迅速,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产业规模和产业链条逐步扩大,体育品牌赛事享誉国内外,中原武术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五年来,全省共销售体育111.7亿元,为国家和省发展体育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体育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省体育发展条例》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重要法规和政策颁布实施,依法行政、依法治体能力明显增强。体育科技、教育、宣传、人才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时期我省体育事业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为“十二五”体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是我省体育发展的重要时期。我省体育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的体育健身热情。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更加强烈,体育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出了推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号召,为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国家“十二五”期间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为体育事业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国家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制定了加大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扶持政策和措施,我省作为中西部省份从中可以获得多项优惠发展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振兴的总体战略,要求各项事业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紧紧抓住“十二五”这一关键发展机遇期,努力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为我省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之时,体育已经成为融经济、政治、文化为一体,提高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不仅上升为国家战略,更将成为加强和改善民生之所需。

机遇与挑战同在。当前我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群众体育活动普及率不高,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重和人均体育场地活动面积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有较大差距;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运动项目布局和结构不够合理,体育科研、训练、医疗资源亟待整合,专业运动队伍厚度不厚、尖子不尖问题突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亟待构建和完善;体育产业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链条短,亟待加快有效的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规范,实施产业品牌战略;体育科技、文化教育、人才队伍和法制建设等相对滞后。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和完善。

面对机遇和挑战,要求我省体育必须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坚定信心,勇于挑战,统筹规划,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正视和解决阻碍事业发展的问题和矛盾,实现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三)“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体育强国的奋斗方向,围绕全省富民强省的中心任务,以增强全省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突出重在为民、重在提升、重在发展、重在持续的实践要领,积极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统筹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与体育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体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体育强省,为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我省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四)“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总体部署,以及对体育工作的任务要求,深刻认识和把握体育发展规律,转变体育发展观念,提高体育发展水平和效益,改善体育发展结构和质量,创设体育发展良好社会环境。经过五年发展,努力使全省的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体育事业和各项工作得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体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为实现体育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建设体育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群众体育科学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省体育发展条例》为契机,积极构建具有中原特点、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到4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5%以上,全民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人数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比例明显增加。继续保持社会体育全国领先水平,参加全国体育大会等国内外非奥运项目大赛成绩位居全国前列。

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水平在全国优势明显,积极与国家优势项目相接轨,田径、游泳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水平不断提高,训练、科研、医疗一体化建设持续加强,竞技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后备人才队伍基础实力明显增强,我省参加全运会、奥运会等国内外大赛运动成绩大幅回升,继续保持全国中上游水平。

体育产业规模和产业链条不断扩大,体育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体育服务业发展迅速,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体育产业从业人数在全社会就业人数中比例明显增加,体育产业在全省GDP中所占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基本形成以市、区(县)为中心、街道(乡镇)为基础,覆盖城乡社区(行政村),方便群众日常锻炼的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建成省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和省网球中心。

承接和举办重大体育赛事能力不断增强,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流大赛、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安阳国际滑翔赛等品牌体育赛事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培育和发展更多地方精品赛事。办好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和第十二届省运会。

体育改革不断深化,运行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理顺和完善,体育科技、教育、法制、外事、宣传、人才队伍、行业作风、精神文明等工作迈上新台阶,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

(五)“十二五”时期发展体育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坚持体育工作为国家和省中心工作任务服务。立足体育,奉献社会,服务全局。促进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对外交往中的综合功能和独特作用,把体育发展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做积极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省人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体育发展为人民,体育发展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探索“十二五”时期各项体育工作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点与规律,努力实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立足省情,创新地方体育特色品牌。进一步转变体育发展观念,拓展体育发展空间,创新体育发展模式,提高体育发展质量,加快体育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体育管理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协调发展。重视和加大对体育基础薄弱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中原城市群和地域性中心城市的体育率先发展。促进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新兴体育项目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协调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开创全省体育发展新局面。

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依法治体。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队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坚持体育科学研究与体育运动实践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体育,加大体教结合力度,提高体育人才队伍素质,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水平,将体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突出重在为民

(六)强化政府发展体育的公共服务职能。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积极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使各级政府为公众参加体育活动创造必要条件,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县级以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用于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和基本建设资金,列入县级以上本级体育主管部门预算。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发展规划、政策保障、宏观调控和公共产品供给等体育方面的责任,发挥社会力量在发展群众体育中的组织发动、投资融资、开发推广、培训指导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创建以政府为主导,体育主管部门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群众体育发展新机制。

(七)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按照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部署和要求,制定并实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年—2015年)》,强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意识,以“五个千万人群”为重点,以全民健身日、省全民健身月和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农闲季节为契机,抓好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网络、场地设施三个重要环节,不断提高群众体育的科学化、组织化水平,积极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原特点、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在资金、场地、机构、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指导等方面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八)积极谋划全民健身新格局。立足省情,注重地域特色,遵循群众体育普及规律,努力探索我省群众发展新模式,对接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区建设格局,积极谋划、建设以中原城市群和地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城乡的全民健身示范区,结合全省规划的“四区两带”生态功能区(桐柏大别山生态区、伏牛山地生态区、太行山生态区、平原生态涵养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和纵贯南北的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大力建设融合体育、文化、旅游、生态四位一体的全民健身生态走廊,努力形成“一群四区两带”全省全民健身新格局。

(九)大力开展科学文明的体育健身活动和竞赛。认真组织省春节系列群体比赛等全省性大型群体活动,积极倡导和推广公园体育、广场体育、街头体育、家庭体育和节假日体育等活动形式,广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全民健身活动和竞赛。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认真落实国家“青少年活动促进计划”,保证在校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打好“终身体育”基础。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作用,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创新社区体育发展新模式。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开创职工体育发展新路子。加强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残疾人和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体育健身活动的组织和领导,重视少数民族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活动的开展。积极组织参加全国体育大会、农民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以及各类全国性全民健身展示活动。

(十)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切实发挥体育与文化、教育等部门合作共建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文化体育指导站(中心)的作用,大力发展、规范管理晨晚练点,充分利用文化站(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共建文化体育活动站(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会同民政、林业部门,依托有条件的体育设施及广场、公园等,积极扶持、引导和建立不同类型的体育组织。进一步加强体育总会、单项运动协会、人群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体育社团工作的领导,在人员、办公条件、活动经费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力争“十二五”时期新创建100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个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城市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的农村社区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全省每年发展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低于4000人。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表彰激励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费用,用于培训、业务交流、表彰奖励和必要的工作补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经常性地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体育院校学生深入城乡基层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力争“十二五”时期,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7万人,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

(十二)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指导。落实国家对城市全民健身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积极推进城乡新建居住区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和广场等公共场所和自然条件,建设室外体育健身设施和户外运动设施。加大向农村和体育基础薄弱地区的资金扶持力度,保证城乡基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经费。发挥省体育场馆协会在全省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运营开发方面的积极作用。力争到2015年,所有省辖市和50%的县(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60%以上的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便捷、实用的体育健身设施。

(十三)继续加强各类全民健身设施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体育优惠政策,完善省、市、县各级配套政策,继续建设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设施工程。努力提高各类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组织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认真总结学校场馆向公众开放的经验,继续扩大学校场馆开放范围。力争“十二五”时期,全省新创建10个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新建20个雪炭工程、1000条全面健身路径工程、100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率总体达到50%以上。

(十四)大力加强社会体育和非奥项目发展。坚持社会体育社会办、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进一步理顺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建立良性互动发展机制,积极创建“中心宏观指导、协会积极开展、俱乐部(单位)和会员热心参与”的社会体育工作体系。加大省运会非奥项目设置比例,以举办省级体育赛事和积极参加、承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为载体,以深化非奥运项目改革为动力,建立非奥运项目初、中、高训练网络,完善社会体育活动组织网络,努力培养非奥项目优秀后备人才,力争在全国体育大会以及国际、国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为省争光。

(十五)加强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积极营造崇尚体育健身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县级国民体质测试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充分发挥体育院校和体育科研机构在全民健身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手段,促进我省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创新群众体育活动新形式、新内容和体育健身新方法、新手段,动员吸引城乡居民坚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普及科学健康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四、加强项目结构调整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突出重在提升

(十六)明晰定位和目标,制定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竞技体育发展水平。面对竞技体育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认真研究影响我省竞技体育发展的问题和制约因素,理清思路,明确发展定位和阶段性发展目标,按照《省竞技体育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部署和要求,继续深入贯彻“改革、调整、创新、提高”八字工作方针,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优化竞技体育资源配置,加快项目布局和项目结构调整,拓宽竞技体育发展渠道,提高发展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坚持和完善举省体制,强化奥运成绩带动全运发展战略,统筹做好竞赛、训练、管理、科研医疗保障等方面工作,努力完成“十二五”阶段性目标,不断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

(十七)做好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赛事的备战和参赛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新周期我省备战工作指导思想,按照既定工作目标和政策举措,加强对备战工作的组织领导,搞好备战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组织,使备战工作常态化。学习借鉴国家队备战奥运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奖惩分明,运转有效的备战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制度,确保备战工作有序进行,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力争我省运动员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有金牌,2013年全国运动会进入全国中上游水平,为下一周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十八)突出重点、优化项目结构,合理调整项目发展布局。坚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加大投入、分类保障的原则,将我省现有项目划分为三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分类保障,分类发展。巩固优势项目发展优势,重点保障。重视开发潜优势项目,加速向优势项目转化,使之成为新的金牌增长点。落后项目压缩编制,减少投入。加大对田径、游泳基础大项和球类集体项目的投入力度,以培养尖子选手为重点,带动项目发展。合理调整全省项目布局,提高效益,发挥各地优势,形成地方特色。鼓励和支持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运动项目。力争通过努力,使重竞技、自行车现代五项、武术等项目全国优势明显,水上、射击、网球成绩有明显回升,田径、游泳基础大项和球类集体项目有良好表现,乒乓球和体操等项目有新的突破。

上一篇:市政下发全民健身实施意见 下一篇:体育局行政职责分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