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货币一体化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2-10-07 06:24:20

亚洲货币一体化可行性研究

[摘要] 欧元的成功运行为通货区理论提供了范例,也引起了人们对亚洲能否建立通货区的思考。本文分别从内部贸易量、资本流动性、生产要素流动、政策的协调性、经济水平的趋同性以及政治条件等方面分析了亚洲建立通货区的可行性,得出了亚洲暂不适宜建立通货区,而只能进行较低层次货币合作的结论。

[关键词] 亚元 货币一体化 最适度通货区理论

一、引言

近年来,欧元的成功运行增强了欧盟的经济政治实力,提高了欧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整个欧洲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有鉴于此,人们不禁会对亚洲建立亚元区产生极大的兴趣。从积极的一方面分析,实行货币一体化,对于减少区域内的贸易费用,降低汇率风险和投资的不确定性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增强整个区域抵御外部冲击的实力。但是,通货区的建立需要有相应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否则,不仅会对经济和政治造成不利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参与国全面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因此,本文分别从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对能否建立亚元区进行了分析。

二、国际货币一体化的概述

一个区域中的各国在货币政策执行中的协调与合作就是货币一体化。根据区域内各国货币合作的程度,可将货币一体化的含义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区域货币合作,指有关国家在货币问题上实行的协商,协调乃至共同行动。二是区域货币联盟,这是区域货币合作形式的深入发展,指通过法律文件就货币金融某些重大问题进行的合作。三是通货区,它是货币一体化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通货区内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比价相互固定,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主导货币和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地自由兑换。存在一个协调和管理机构,因此,成员国的货币政策受到极大削弱。

三、亚洲货币一体化的条件分析

影响最适度通货区的指标错综复杂,本文综合考虑了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从内部贸易量、资本流动性、生产要素流动、政策的协调性、经济水平的趋同性以及政治条件等方面对亚洲建立通货区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1.内部贸易量分析

区域内贸易量越大,实行货币一体化所能降低的贸易费用越多,且有助于保持国内物价稳定和实现汇率对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作用。2006年亚洲地区区内贸易额,与欧盟在欧元启动之前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过,亚洲区内贸易额占地区GDP的比重及区内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近年均呈增长态势,贸易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关税优惠的范围与幅度也在不断扩大。因此,总的趋势是越来越满足更高层次的货币合作要求。

2.资本流动性分析

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的条件下,资本能够在各成员国间自由流动,是实现货币一体化的重要条件之一。亚洲各国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低,目前资本自由流动这个条件基本不存在。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各国都认识到了过早开放金融与资本项目的害处,加强了资本管制,以防范国际游资的冲击。

3.生产要素流动性

根据蒙代尔所提出的以生产要素高度流动性为标准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理论,在同一通货区,如果无法利用汇率政策来调整本国的需求变化,来保持各成员国的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就必须要有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调节需求转移。如果生产要素流动不能及时有效地调节本国需求变化,则会影响到货币一体化进程中各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和经济稳定。亚洲生产要素市场的融合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仅从劳动力的流动方面看,就存在着很大的限制。

4.政策的协调性分析

在实行货币一体化的过程中,各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协调起着关键作用。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一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有溢出效应,如果两国的政策目标不同,一国为实现本国目标所执行的政策就会给别国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其货币合作关系的顺利发展。亚洲各国目前在政策协调性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5.经济水平的趋同性分析

如果在实行货币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大体相同,这样,外界冲击对于区域内各国的影响将是对称的,因此,可以采取同样或类似的货币政策来抵消外界冲击,从而减少整个区域成员国的压力。但是,如果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过大,则不同国家所承担的加入通货区以后的成本就不一样,通货区的稳定运行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亚洲各国的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一旦采取同一货币政策,不同国家将会出现较大的成本和收益差异,从而会出现国家间的冲突。

6.政治条件分析

健康协调的国际关系是进行经济合作的必要客观条件,实现货币一体化,必然要以一定程度的政治合作为必要条件。但是,民族、宗教与文化的多元性和巨大差异性增大了亚洲国家之间相互了解、增进信任的难度,导致很多问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但是,为了本区域的发展,各国还是做了大量的努力工作,如东盟的经济合作以及中日韩的加入。在不久的未来,相信政治合作会越来越多。

四、结论

本文依次从内部贸易量、资本流动性、生产要素流动、政策的协调性、经济水平的趋同性以及政治条件方面分析了亚洲建立通货区的可行性。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在经济一体化、货币一体化过程中,各国有不同的需求,很难实现完全平等的合作。从政治条件方面看,由于东亚事务的复杂性,国际关系的发展水平远不能满足经济合作实行货币一体化的要求,极大地影响了经济合作和货币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结论,亚洲建立通货区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现阶段基本不具备条件,因而目前只能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区域货币合作水平上。

参考文献: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朱青:欧元与欧洲经货联盟――欧洲货统一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黄梅波: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的可能性分析[J].世界经济,2001,(10):41~461

上一篇:财务管理中财务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基于粒子群神经网络的股票价格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