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漫谈 10期

时间:2022-10-07 06:22:09

色彩漫谈 10期

色彩的传达方式是视觉,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感觉经验80%以上来自于视觉。作为视觉形式的物质媒介之一,色彩与视觉形式的其他因素一样,是人类表达情感、与自然沟通的有效手段。人类的视觉印象是色彩经验的重要来源,古往今来,人类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积累,并经过科学而客观的理性分析将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归纳为理论。可以这样说,色彩的进化与人类文明的脚步并驾齐驱。自1666年牛顿在实验室利用三棱镜观察到光的色散,把白光分解为彩色光谱后,世界各学科的专家开始从物理、生理、化学和心理等方面对色彩现象进行深入地综合研究。到了19世纪,基本形成以光色原理为主线的色彩视觉体系,并证实了人的视觉是与物体对色光的反射光相联系。

色彩在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同样在艺术方面有所反映。从自然科学角度入手所建立的西方色彩学理论,促成了西方绘画色彩的一个明显特征:追求色彩视觉上的真实,强调客观自然色彩和理性的、纯审美性的色彩应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莱斯等人为代表的法国印象主义,成为绘画色彩的一个重要转折,开启了现代艺术的色彩之门。印象主义依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光学理论,主张以日光七色来表达对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其对光色瞬间印象的快速表现方式,提高了油画色彩的亮度,突破了西方几百年来精细描绘人物或景物的方法,开辟了西方现代艺术中反对模仿再现而追求变形、表现抽象的新道路。

如果说印象主义所表现的是主观化的客观事实,后印象主义则表现了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由分割主义画家所组成的新印象主义吸取了法国化学家欧仁·谢弗雷尔《论色彩并存对比法则》中关于色彩对比和颜色、色调并列所产生的混合效果的相关理论,以及美国物理学家奥格登·鲁特《现代色彩学》中有关单纯色彩通过视觉混合比色彩色素混合更有艺术效果的理论。后印象主义修拉、西涅克等在有关线分割为色彩的基础理论上,创立了“点彩派技法”,主张将自然中存在的色彩分割为构成色,用微小的笔触或斑点,画到画布上,保持纯粹的原色状态,由观众视觉重组色彩为“光学混合物”。新印象主义作品所呈现的视觉色彩设计及色块结构构成的特征,将被印象主义解放的色彩感觉重新置于理性统辖,其追求的技法带有准机械性的新程式和色彩概念化倾向。

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对于光色的科学探讨及对绘画艺术的发展,架构了西方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历史桥梁,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为现代主义的艺术家蒙德里安、毕加索、莱热等人的绘画风格奠定了基础。从塞尚的“归纳”自然色彩到马蒂斯的“突破”自然色彩,再到蒙德里安的“抽象”自然色彩,其对色彩的应用无一不体现着画家对人类精神强烈的关注以及对色彩更趋主观的运用,在绘画中逐渐呈现对色彩的设计倾向,从而使绘画色彩与设计应用色彩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由于设计与日常生活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设计逐渐在美术领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至20世纪20—30年代臻于成熟。

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形成。作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打破了陈旧的学院式美术教育的既定框架,其基础课程体系及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为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包豪斯通过立体、平面以及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训练,要求学生掌握视觉形象原理,理解形式与色彩构成的主客观关系,通过理性思考,探索与检验艺术设计的本质。包豪斯早期色彩教学由伊顿、康定斯基和克利担任教师。伊顿主张“形色统协论”,认为色彩与图形有着密切的关联,没有色彩,图形就无法存在。“形色统协论”对视觉艺术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康定斯基在伊顿“形色统协论”的理论基础上,开创了“色声统协论”,认为某种音高的声音必定与某种明度、纯度、形状的颜色相吻合。克利则强调视觉要素对比后所呈现的相对性,认为艺术作品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创造出视觉的和谐,“和谐论”的核心是找寻某个可以和谐的天平,以此为依据,评价线与颜色、图形与色调是否均衡。

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设计风格进入美国大众市场后,设计色彩应用开始呈现单纯、富有魅力以及功能性的色彩体系。追溯产品设计的历史,从远古到19世纪末,设计应用色彩一直受伦理道德影响,产品基本以棕色和灰色为主色调。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和19-20世纪之交欧洲大陆“新艺术”设计风格影响下,产品开始披上柔和的彩色外衣。20世纪初受日本浮世绘、埃及、波斯的细密画影响,设计应用色彩出现了一个具有折中意味的、过渡性的、以金色为主的装饰色彩时期,包括克里姆特的壁画以及维也纳分离派设计师设计的家具餐具,无不尽显金碧辉煌的色彩效果。进入20世纪后的前30年,设计应用色彩进入体现科学本质的灰色时期,产品抹去自然物像的多样性,以性能为本位,颜色偏向理性与功能性,隐喻客观的科学原理或真谛。20世纪30年代,在包豪斯设计风格设计影响下,设计师围绕色彩本体论在色彩应用中逐步采用差异化手段,产品多数以原色调红、蓝、白、绿等鲜艳色彩出现。20世纪60年代,设计应用色彩进入大众消费的流行色时期,色彩趋向淡雅宜人的中间色,反叛原色与强烈色调,重视品牌印象战略,全面创造流行。20世纪80年代,设计应用色彩进入后现代主义的多色时期,设计师在设计中注重传达自己的思想,讲究运用美学原则,提倡实用性,采用多样的色彩方案面向不同消费群。

色彩理论历经百年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在色彩特性、色彩组织、色彩搭配规律以及色彩心理和生理反应规律等方面形成了成熟的、为设计行业所认可的基础理论,并在雕塑、建筑、家具、印刷、摄影、服装、工业等诸多领域内被广泛应用。由于色彩比形状具有更为直接、强烈和吸引人的魅力,现代设计中关于色彩因素与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系尤为各行业所重视,人们开始进一步思考、探索色彩和生产、消费、科技、商业之间的关系。据日本立邦涂料有限公司设计中心研究发现,色彩可以为产品、品牌的信息传播扩展40%的受众,-提升人们的认知理解力达到75%。在不增加成本的基础上,成功的色彩设计可以为产品增加15%30%的附加值,这是改变产品面貌最为直接同时成本也最低的方式。

21世纪随着彩色印刷、摄影、影视以及计算机图形的诞生,色彩发展开始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RGB模式和CMYK模式研究日趋成熟。CMYK模式(减色法原则)普遍用于印刷、打印等被动发光的场合,RGB模式(加色法原理)则普遍应用于各种主动发光的屏幕产品。基于RGB模式的全彩LED显示系统,由红、绿、蓝三原色组,成最小的显示单位,能构成10.73亿种颜色,实时显示色彩丰富的静态图片和图像,在亮度、视角、色彩还原和色彩一致性等方面具有传统设备不可比拟的显示效果。

数字化色彩的发展和技术革新赋予色彩应用全新前景。以舞台设计为例,20世纪初俄罗斯芭蕾以绿、蓝、红、橘黄等布景、阿拉伯式装饰纹样标志着舞台色彩的解放;以苔丝狄蒙娜服装纯洁的白,奥赛罗服装勇敢、冲动、流血的红,埃古服装邪恶和阴谋的黑,寓意《奥赛罗》的主导旋律;以能动、可变、多彩的光,改变布景、道具和服装的固有色,使光与色浑然一体,成为舞台美术家的调色板。时至今日,由于LED、3D技术的发展,现代舞台设计可以全面再现二维、三维影像,传统由布景、道具、灯光和服装等视觉因素构成的舞台色彩构成遭到空前的冲击。

以运用投影、多屏幕以及多媒介综合而著称的捷克斯洛伐克舞台艺术家斯沃博达曾不无夸张地说“利用灯光和投影代替颜料画的布景,这就是未来。”在英国国家剧院演出的《大雷雨》中,斯沃博达在舞台侧幕位置、高平台与斜坡之间以及天幕位置加装三道投影屏幕,使用树木、河水、天空、神像等照相投影,使舞台再现真实场景的丰富色彩。这种轰动一时的舞台设计在今日看来甚为简单。2013年中国春节晚会展示的全息LED技术、纱幕投影技术和建筑投影技术,真正保障了舞台设计的新飞跃。从那英的《春暖花开》、杂技的《冰与火》、席琳-迪昂的《我心永恒》到孙俪的《风吹麦浪》,由数字化技术控制的舞台对于色彩的应用与把握,臻于随心所欲,令人叹为观止。

不可否认,从某种意义上,色彩的发展史亦是世界人文表征的进化史。自19世纪光与色的奥秘被揭开以后,人们开始用不同的目光重新审视色彩。从绘画、设计到应用,以光学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的色彩学,在两百余年内的发展中呈现出更为精彩和广阔的意义。有理由相信,未来关于色彩原理、规律、范畴的丰富,设计色彩应用体系的充实、发展和完善,将在人类对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基础上,进入下一个崭新时代。

论文作者:程海铭

(上海人口和计划生育宣教中心)

(上海人口试听国际交流中心)

上一篇:玉佛手 10期 下一篇:爱是世间惟一的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