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07 06:18:20

浅析农村小学低段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而小学阶段,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技能莫过于计算教学。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老师发现,小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造成的错误,也有一些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导致作业的质量不高,阻碍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一、学生计算能力的基本现状和成因

通过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现阶段农村小学生的计算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学生不良学习习惯造成计算失误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纲》对数学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关系计算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数学这门课,由于它自身严密的特点,就容不得学生丝毫的马虎与粗心。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题,究其原因,与不良的学习习惯不无关系。

1. 审题不认真。算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但学生对它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因此经常有些同学做完题目了可能连题目的要求是什么也不清楚。一旦出现问题,往往简单地归结为马虎或不认真等原因,以至于屡次出现同样的计算错误。

2. 书写不规范。书写不规范也会给学生的计算带来一些影响。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都发现这一现象,一些学生在抄数字时把“6”写成“0”,把“7”写成“1”,直接改变了算式的原样,从而导致错误的出现。

3. 做完不检查。我们在调查时也发现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检查习惯,许多学生在做完题目以后就直接上交或者做其他的事情了。其实许多题目只需要稍稍仔细地检查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些错误或失误的地方。

(二)学生不明算理够造成计算错误

我们对一年级的计算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20以内加减计算出错占39.3%,十位上进位退位出错点24.5%,加减或减出错的占22.5%,其他看错数字、笔误等原因出错的占13.7%。由此可见学生计算出错的原因除了不良学习习惯造成以外,还有许多学生是由于对算理算法的掌握不够导致计算出错。

究其原因,在教学中,只注重了让学生模仿练习,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体验,学生有了一定的算理知识,在实践中,没有很好地使其与自己的表达思维相联系,致使知识在掌握上出现异常。

二、对策研究

(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从小学生的计算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口算能力较强,对于计算的方法也已经掌握,但仍有学生在练习、考试中计算出现失误,经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对数字的书写不规范;审题不认真,看题不仔细,导致看错,抄错题目;计算过程未按要求进行;做完不检查,不验算。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细心观察,认真审题,仔细抄题,题做完后从多角度进行验算,并检查。对阿拉伯数字,运算符号严格要求,规范书写。经常这样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出现,才能真正地为学生的计算“保驾护航”。

(二)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明白算理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

例如,“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9加4”,出示一个有10格的盒子,其中已经装了9个皮球,盒子的外面有4个皮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摆,知道为了能很快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只要把盒子外面的4个皮球,拿出一个放在盒子的空格里,凑成一整盒10个,盒子外面的皮球由于拿走1个,还剩下3个,即把4分为1和3。进而说出9个和1个凑成10个,10个再加剩下来的3个就是13个,接着列出下列算式:9+ 4=13。

(三)加强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虽然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熟能生巧,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可以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提高练习的操作性,寓学于做,教、学、做合一;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因此,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引导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逐步达到教学要求。

1. 进行经常性的基本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它具有花时少,容量大、形式活、速度快的特点。因此,通过口算训练,可以促使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口算教学时也应注重算理和算法的教学,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口算训练的基本形式是视算和听算。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和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2. 加强课堂练习的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掌握计算法则,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力求在课堂上多练,完成课堂作业,特别是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应及时指导。

3. 重视运算过程的检查。在批改混合运算的计算题时,如果得数不对,先让学生检查运算过程,找出问题,及时纠正运算程序中的错误。这样,学生就会养成主动检查的习惯,从而不断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4. 练习的形式多样化。教学时要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要我练”为现 “我要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技巧的探索,我发现,我总结,我成功;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此外,学生的小组听算检查、比赛、自编计算题都是很好的练习形式。这样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来巩固计算技能,学生的计算技能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5. 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速算的技巧。虽然我们反对教师一味地把一些计算技巧塞给学生,但是仍然认为学生有必要适当了解一些计算的技巧。任何事物都会有潜在的规律,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去琢磨其中的一些技巧,学生也不例外。

在计算题中,数与数之间有许多紧密的联系。掌握了这些关系,也就抓住了其中的规律,使得许多大规模的运算简化起来,提高了运算速度,同时也增加了解题的趣味性和灵活性。正是由于许多学生缺乏这种灵活解题的能力,才使得计算变得既枯燥又低效。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与生物学教学整合的研究 下一篇:美术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