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探微

时间:2022-10-07 05:57:04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探微

摘 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通过受教育者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受教育者产生一定的品德情感、品德信念、品德意志,从而形成一定的品德行为的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隐性知识的来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受教育者的无意识思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结果是人的文化心理层的改变。根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析,我们认为它具有导向——同化功能、激励——完善功能和发展——规范功能。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不断增强。

关键词:高校;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作用机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4-0084-03

“人的思想品德一般是按照心理—思想—行为的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逐步发展。”“思想品德结构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综合系统,是心理、思想、行为及其要素和功能相互联结而构成的三维立体结构。”[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合理运用各种教育资源,精心选择教育载体,构筑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世界、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受教育者产生无意识接受的自我教育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文化心理层的改变,并且这种改变是通过无意识的影响实现的。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隐性知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能动的反映。“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隐性知识的物质基础,主要表现物质形态、制度形态、传媒形态、精神形态和行为形态等五种存在形态。因而,隐性知识也相应地呈现出这样五种形态。

高校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大学生活动中心、实验研究基地、食堂、宿舍等教育教学设施风格迥异,校门道路、操场广场、山丘湖泊、塔桥亭榭、喷泉雕塑等校园景观生态美丽,承载了建筑设计知识、生态知识、美育知识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情趣、情感。高校党、政、工、团、学等组织建设配置合理,各组织部门的会议制度、学习制度、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服务型行政管理体制、勤政廉洁制度等不断完善,承载着组织制度的建设、管理知识等,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高校丰厚的历史文化,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宿风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等校园精神文化负载着精神形态的隐性知识能使受教育者产生一定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的变化。报纸杂志、校园广播、校园网等现代大众传媒负载着传播形态的隐性知识,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更好地扎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接受;能促进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并较好地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在一定意义上实现受教育者客体主体化,有助于扩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围。行为形态的隐性知识,影响着受教育者的行为方式。

二、教育过程的核心是受教育者的无意识思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3]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理性因素发挥着主要作用,但是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非理性因素包含的人的意识形式有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次。“意识即自觉,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前意识又称下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是实现和阻止潜意识向意识转化的中介机制。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4]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受教育者的无意识思维过程完成的。受教育者通过人体感官系统感知到隐性知识,在受教育者的经验、经历等显性知识的引导下,形成自觉的意识,从而引起受教育者的文化心理层的改变。

三、作用结果是人文化心理层的改变

所谓文化心理,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为基础,在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文化环境相互交融和作用下,文化内化于国民心理所凝结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5]文化心理学家认为,文化心理可按层次划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即器物文化心理层、制度文化心理层和民族文化心理层。文化心理的三个层次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化成员都能感觉到这种无形规则的存在,并且在无意识中被其吸引、诱导和约束,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控制和规范着人们有意识的行为活动。[6]

受教育者通过无意识思维,在自觉自省状态下,使自己文化心理层发生变化。人的文化心理层涉及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心理结构和内心认同的行为规范等方面,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导致人的个性思想品质的社会化。在人的个性思想品质指导下,人的行为方式随之发生变化。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合理运用各种形态的教育资源,将隐性知识隐含在精心选择和构筑的教育载体、教育环境中;需要教育者在显性知识的引导下,将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受到的影响引向深入,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心理世界、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积极变化。这种变化是在教育者引导教育和受教育者无意识接受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的,趋向于个性思想品质的社会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和大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推进的重要体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使得受教育者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教育,因此,它又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完整的图示(图1)表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过程,揭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

值得强调的是,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一方面,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念在一部分受教育者头脑中产生一定印象,但尚未深入人心转化为实际行动。这就需要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推进下继续强化,进而内化并表现在外在行为上。另一方面,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社会价值观念,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产生的积极效果。根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析,笔者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同化功能、激励——完善功能、发展——规范功能。

1.导向——同化功能

导向——同化功能是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的政治信仰、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以达到受教育者个性思想品质社会化的趋同效应。它表征的是思想层面的作用效果。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灌输式的方法,以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主渠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的作用功不可没。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完善。高品位集体主义的校园文化形成了一种现代文明的氛围:有着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进取意识,有着尊重科学、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青年学生对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不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规避了青年学生的逆反心理,顺应了青年学生的精神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使青年学生融入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层面的导向——同化功能,必然会进一步辐射到社会生活当中去。

2.激励——完善功能

激励——完善功能是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各种各样的外部刺激,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达到塑造受教育者稳定的心理结构、独立的个性品质、健全的人格特征的积极效用。它表征的是心理层面的作用效果。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根据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合理运用民主激励、榜样激励、情感激励、奖惩激励等方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激励受教育者掌握和强化特定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并融入个人文化心理层,从而塑造自己稳定的心理结构、独立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形成受教育者个体的健全人格。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完善功能,一方面显现在个人情感、性格、气质、心态、意志等方面,塑造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健全人格,必然带来受教育者文化心理层的改变。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文化心理层的改变,成就了一个民族优良的心理素质和健全完善的人格精神,使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顽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3.发展——规范功能

发展——规范功能是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受教育者智力的开发、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智力水平和行为能力,以达到制约和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方式的积极效用。它表征的是行为层面的作用效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教育载体的。受教育者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各种形态的隐性资源中获取隐性知识,通过引导、感知和内化,丰富知识存储量,提高智力水平。在实践过程中,隐性知识以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新行为的强化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行为能力,也促使新行为方式的形成。新的行为方式对原有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制约和规范的作用,使原有的行为方式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因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行为方式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范功能,通过受教育者的智力改造,在思想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下,达到行为规范的作用,实现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

这三种功能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在思想、心理、行为层面的表现,统一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中,导向——同化功能是核心,体现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任务,即提高素质、培养人才。激励——完善功能强调的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机制,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在驱动力。发展——规范功能强调的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机制,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三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循环往复,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3]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81.

[4]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11-217.

[5] 李炳全,叶浩生.文化心理学的基本内涵辨析[J].心理科学,2004(1):62-65.

[6] 李炳全.人性彰显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与复兴——文化心理学研究与建构[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

上一篇:基于PRA和GIS的新农村建设规划 下一篇: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