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县公共气象服务与气象防灾减灾探讨

时间:2022-10-03 05:34:49

旗县公共气象服务与气象防灾减灾探讨

摘要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是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就旗县公共气象服务与气象防灾减灾情况进行探讨,以促进国内公共气象服务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公共气象服务;防灾减灾;监测预测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35-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公共权益保障强化,公共服务需求增长,公共服务政策的透明度提高,亟需对现阶段公共气象服务进行充分的认识和研究,以指导公共气象服务的科学发展[1]。以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从公共气象服务的目标、现存的机遇和挑战及如何促进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对公共气象服务展开研究,从注重气象服务中的灾害监测、预测水平的提升及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进行了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研究。

1 公共气象服务概述

1.1 公共气象服务的目标

所谓公共气象服务是指社会上存在的各种媒体以广大人民为服务对象进行的气象信息提示。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的重要前提是社会上存在的媒体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正确的气象信息。公共气象服务的目标主要有2个:一是要为民众提供正确的气象服务信息,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醒群众对即将到来的灾害进行预防,进而保障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提供正确的公共气象信息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幸福指数的重要的方法[2]。

1.2 公共气象服务现存的挑战及机会

内蒙古属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风沙较多,面对这种情况,公共气象服务要重新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气象服务体系,同时要注重对公共气象服务队伍中的人才建设,提升气象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1.3 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的措施

要发展公共气象服务首先就要注重气象服务中的技术投入,要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武装气象服务。一是要建立完整的气象服务体系,该体系是包含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系统、气象观测系统以及科技支撑系统在内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气象服务体制。4个系统是密不可分的,第4个系统是必须要服从于前面3个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二是要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为民的特性,即将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以及国内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作为其存在的意义及目标。三是要保证气象服务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提高气象服务系统对灾难的预报以及预测性能。

2 增强公共气象服务的防灾减灾能力

2.1 注重气象服务中的灾害监测、预测水平的提升

2.1.1 注重气象服务系统的灾害监测水平的提升。对自然中经常会出现的灾害次衍生灾害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就要立即发出警报。对自然中的进行预测,旗县内的各个区域之间要加强合作,尤其是旗县内部的农村或者沿海地区、山区地带等地形地貌较为特殊的地方要特别加强气象的监测以及预报。

2.1.2 注重对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能力的提升。要求建立较为完整的气象预报体系,要提升气象预报的及时性、高效性,特别是对一些较为严重、摧毁能力较强的灾情的预测更要及时准确。要对旗县内部的各个地区的气象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一旦有灾难发生的征兆就要立即告知当地民众,督促他们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力将灾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旗县内经常发生洪涝以及冰雹等灾害,气象部门要对这些灾害进行更为详尽和集中的预报以及预测[3]。

2.1.3 对于可能发生的灾害要及时进行预警信息的。要注重建立一个全面、高效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该系统较之以往的气象灾害系统而言,在预警频道以及灾难信息功能、内容上都应当有所改进。并且该系统和气象卫星广播、气象信息服务网络等系统之间的联系都要进一步加强。

2.2 加强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能力

2.2.1 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的预备应急处理方案。按照国内相关部门的气象灾害应急处理方案内的相关要求,对已有的气象灾害的预备应急处理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对于有些可能进一步引发其他类型的灾难的灾害来讲,要特别注重应急方案的设计。

2.2.2 注重灾难应急处理的队伍建设[4]。对于灾难应急处理队伍中的队员要定期进行培训,特别是新进的员工,要进行实训,增加他们的实战经验,灾害应急处理队伍中的员工应该对各种灾害都能够有一套应急处理方法。

2.2.3 重视抗击灾害以及救灾的实际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灾害可能会引发其他类型的灾害,如滑坡、山洪等灾害的发生就是由于其他的一些灾害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所以,提升队员的实际抗灾、救灾能力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3 参考文献

[1] 王莘.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海气象2011(4):2-10.

[2] 唐军奎.基层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探讨[J].陕西气象,2011(6):37-39.

[3] 严晓岚.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增强防灾减灾能力[J].科技,2009(3):54-56.

[4] 肖佳萍.新一代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及方法探讨[J].贵州气象,1999(5):38-41.

上一篇:连云港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基于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的新农村景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