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困境中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析

时间:2022-10-07 04:24:03

就业困境中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就业困境中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及内涵,提出了“三位一体”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实现“三方共赢”的策略。即:通过大学生自我培养、高校培养及社会资源培养“三位一体”协同配合,从而达到“三方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困境;职业素养;培育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过去几年,每次临近毕业季,我们就会一次次的听到“史上最难就业季”之说。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比去年又增加了16万人,就业压力真的很大。而要实现高校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对其职业素养的培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就业困境中的大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山大”。重要原因之一便是用人单位日趋看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但同时现状却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普遍缺失,不容乐观。调查显示,90%的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职业素养普遍缺失,80%的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两年内难以适应和胜任工作岗位。根据对部分外资企业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的调查发现,现代企业的用人观念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也优先考虑的是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至于专业知识,企业的培训和未来工作的实践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反映一部分大学生职业素养意识缺乏,具体表现在不能吃苦耐劳、对企业忠诚度不够、表达力和沟通力欠缺、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独立能力差、不懂分享、欠缺感恩意识、不愿担责、没有使命感等,因此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大学生职业素养欠缺。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要以职业素养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紧缺的高技能或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校必须培养出职业素养高的学生才能充分满足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用人挝蝗瞬殴娓竦囊求,掌握变化中的职场新趋势和新要求;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科学的职业理想,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助于解决困扰多年的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供求结构性矛盾难题,使得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更加相符,解决高校教育制度和市场需求脱节或慢半拍难题,实现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匹配,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全社会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已经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就是在遵循职业素质养成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大学生自我培养、高校教育培养和社会资源实践培养等途径帮助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在其未来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综合品质。

《易经》云:“厚德载物”,告诫我们要先做人,后做事,道德品质是基础。孔子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孔子把自身的修养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美国心理学家LyleM.Spencer,PH.D博士在《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提出了素质是在工作或情境中产生高效率或高绩效所必需的人的潜在特征,同时只有当这种特征能够在现实中带来可衡量的成果时,才能成为素质。他把素质分解成知识与技能、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特点、动机等五部分。Hay Group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冰山模型”,他认为水上面的知识与技能仅代表表层的特征,比较容易把握,但很难解释绩优者的成功,而水下潜在的部分,即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特点、动机等潜能比较难以把握与改变,但往往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同样,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也可以借用“素质冰山模型”来诠释:浮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冰山代表大学生职业素养中的职业资质、职业技能部分,这属于表层特征,容易理解把握,这可以通过大学生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知识技能测试等来证明,属于显性职业素养;而隐身在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冰山部分则代表的是大学生职业素养中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伦理、职业理想、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这是人们很难理解把握的,不容易改变,属于隐性职业素养。

四、“三位一体”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实现“三方共赢”

鉴于此,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应着眼于整座“素质冰山模型”,要把培养容易理解把握的显性职业素养作为基础,把很难理解把握改变的隐性职业素养作为关键来培养。当然,这个过程需要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资源等“三位一体”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完成,缺一不可。

1、大学生自我培养

大学生要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新浪网“大学生职前调查大行动”显示,高达86%的大学生反映前途迷茫没信心;78%的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大,主要表现为自卑和自负;在回答“作为大学生,你认为自身所具有的优势有哪些?”这一问题时,近50%的大学生回答不出来自身的优势;26%的大学生回答好像没有什么优势;20%的大学生回答自身仅具有一两条优势,只有14%的大学生能够回答出自身具有3条以上的优势。由于缺乏对自身定位和职业目标的理解把握,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上大学期间该考什么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迷茫无助,随波逐流,什么热考什么,流行什么考什么,别人考我也去考,别人有我也要有,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没有针对性和前瞻性,考证一大堆却说不出所以然,变成了考证机器人。因此,大学期间,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清晰的掌握以下五个概念:我自己到底是谁一自身定位?我将来想做什么一职业定位?我能够做什么,能力技能?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环境资源条件约束?自己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一职业理想?通过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技能、性格、气质、价值观、态度、意志等因素综合分析和权衡取舍,并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和环境资源条件约束,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确定自身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主动培养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基础。在校期间,大学生应努力刻苦学习,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获得再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做好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把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隐性职业素养作为重点和关键来加以有意识的培养。在校期间,大学生应学会独立、吃苦耐劳、忠诚、具有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分享、懂得感恩、勇于承担,强化思考力、执行力、沟通力、抗压抗挫力的训练,学会从危机中发现转机,提升自我修养,以道驭术干事业。

2、高校培养

高校要把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并且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为重点;成立大学生职业素养拓展中心,开设相应的课程,各个年级都应该开设且有各自的侧重点:重视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调研,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素质能力评估工具;借鉴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加强课堂内外的团队训练,向大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学科信息。

3、社会资源培养

学校要与社会资源有机结合,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可以通过订单和定向联合培养,提供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企业高管走进高校课堂现身说法,直接提供实践知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前置到大学课堂上,通过引进企业专业的培训讲师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确保大学生就业后能够马上上手,早点进入角色,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总之,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高校目前不容回避也不能回避、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法宝之一。而这一任务的开展和完成,必须要通过大学生自身、高校及社会资源“三位一体”协同配合才能有效,从而达到“三方共赢”。

上一篇: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下一篇: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东道国制度环境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