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行为时代性及影响成因的探讨研究

时间:2022-10-07 03:07:10

网络学习行为时代性及影响成因的探讨研究

摘 要:随着信息科技的深层次发展,网络潜移默化中渗透于日常学习生活,推促我们学习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尤其以共享丰富平台资源与无限学习空间所演绎出的网络学习全新模式,成就了一道时代浓郁学习氛围中得天独厚的靓丽“风景”。毋庸置疑,作为新时期大学生如何端正时代性网络学习行为,切合实际找准影响网络学习行为根源,对于良好学习行为的养成、网络教育质量的提升,责任重大且意义深远。

关键词:网络教育;学习行为时代性;影响成因;探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7-0015-04

一、引言

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突破7个亿,网络普及率达到51.7%,较上年底提高近1.3个百分点[1],增幅、普及率依然保持一如既往的递进态势。纵观整体网民结构,学生群体占比为较大,其发展势头备颇受研究者关注。当下,伴随着高校校园数字化建设的稳步介入,网络愈来愈成为就读大学生猎取真知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形势喜人但效果却不容乐观,众多学生只是热衷于信息资源的简单收集与存储,深层次学习再结合无力。由此道出新r期大学生端正网络学习行为的时代性要求。

二、网络学习行为时代性的界定发展历程

目前,有关网络学习行为时代性及影响成因的探讨研究,主要围绕网络学习行为阐述、影响成因剖析及相关的监控软件综合开发与应用等系统展开。研究的形式涵盖了文献研究、网络问卷调查、受众访谈、实地分析等。如,谢维奇(2004)结合Web服务器的日志采集与后台数据库的深度挖掘,在第一时间为院校执教者提供学习者访问的时间、次数及教学资源利用的基础上,突出为网管提供具体用户的参与模式信息,详尽分析浏览者具体的访问路径,达成执教者对学习者的参与全过程的有效监控,实现对学习者的预定性考核,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平台设计[2];宋江春等(2005)基于挖掘技术,进一步提出综合分析学习者的浏览方式、访问内容、参与频度与停留时间等具体内容,从而总结出学习者浏览行为与方式的通常模式,据此向学习者展现个性化服务的一面(周次统计登录率,如图1所示)[3];袁明等(2006)兵出奇招,以一所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以参与者的学习记录作为具体对象予以挖掘,详尽量化上网人数与课程页面点击率的双轨参数,综合地段与时间特征,分析研究每天上网量、浏览网络课程比率,基此,分别汇总出其月平均值、浏览量时段性、各地段参与者造访比例与应试情况等[4];更有研究人员将关联规则的挖掘技术纵深应用于访问浏览数据库的具体序列环节的极致挖掘,通过深度透视,揭示参与者浏览此内容同时,可能浏览其他方面的哪些内容,据此提供相关网页的跟进服务,从而能够科学地组织好课程页面与相关的推荐页面,以简洁的相关内容寸进视野距离或便捷路径的指引等(如Wang,2002;Ha et al.,2000);Romero等曾依托可视化的统计、分类与聚类等关联数据的规则挖掘方式,实现了Moodle 平台的综合数据分析科学化,由此参考得出学习者了解自身学习状况、执教者洞悉学习者的认知状况,为超前网络教学决策总结第一手资料。

互联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同时作为猎取知识能量难能可贵的重要工具,新时代的求知者不可能会远离其左右,准确驾驭它实是学生的本分。时代信息的潮汐中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很艰巨,如何既保证学习者依托好网络工具促进自身学业学有所成,也要最大可能地规避一些不积极因素给学生带来的成长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话题。

三、时代背景下网络学习行为影响成因的量化探究

近些年来,紧随多维度、全方位信息量的扑面而来,网络学习作为走出传统课堂引领时代潮流的新生事物,其行为以无可匹敌的能量诠释出求知领域的全新内涵,网络学习行为于各类学习中的占比凸显增长。而如何成就网络学习效果,问题还很多。本研究认为,基于上述学习行为的分析还应更加深入细致,不仅仅限于学习时间、师生交互、学习资源等多视角全面分析,也不能盲目于内在因素的突出强调,可以从网络学习行为影响成因予以辩证地探讨研究。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模型”足以透视出这样一个道理:网络学习行为影响成因并不是简单来自某个个体特质及外部环境的一蹴而就,而是行为、个体特质与环境的三者相互下的影响、作用与渗透[5]。因此,我们研究的重点应落实在网络学习行为内外影响成因的量化辩证之上。

1.裂变升华个体特质的内在影响成因分析

所谓个体特质涵盖个体传记特征与个体心理特征两个层面。作为“写实性”的个体传记层面,其特征是可直观感受、直接获区的个性部分 ,如年龄、性别及学业背景等,为眼能所见、触手可及的东西;作为“抽象性”的个体心理层面,其特征只能是心理感应、间接认知的个性部分,如意志、动机及自我效能感等,属于意识形态的领域。

(1)“岁月”中的感性认知

透过世界知名学者皮亚杰所作认知发展理论,我们不难有所感悟:与年龄生长一样,人类降生到成年的成长认知历程 ,不是一个不经“岁月”风雨简单垒积数量的平淡经历,而是伴随年龄增长认知图式的不断再建过程。皮亚杰的儿童少年认知历程既饱含连续性,有富有分阶段性,把人类的认知历程划分为“三过程”、“四阶段”。所谓“三过程”阐述的是“图示、顺应与同化、平衡”三个过程;所谓“四阶段”指的是2岁以下感知运动、介于2至7岁前运算、7至11岁具体运算及步入中学生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6]。不同年龄段学习者具有形态各异的认知兴趣、认知能力及认知注意力,这些也都不同程度会影响着学习者的网络学习行为。田纳西州的诺克斯维尔大学就做出成功的范例,将Kirby 与Bila使用Yahooligans!引导不同年龄段求知者完成区别对待的学习实验,并取得显著成效。研究表明,不同的年龄层次导致求知者的认知行为差异事出必然、势在必然。

(2)“感受变化”内的情绪自制

如同心理学家津巴多与格里格共同认为的那样,情绪不仅情结于心理上的感受,还情结于生理上的肢体变化,组成个体对他人与事件的综合反应 。情绪的患得患失或喜怒哀乐都会对网络学习行为影响更直接、最一语中的。积极情绪自然是好的一面、能够促进正确的网络学习行为 ,相反消极情绪必然陷入另一极端、极易导致系列问题发生。尤其作为中小学生 ,他们情绪极具跌宕性、两极性的特征,稍有不慎极易感受来自外部的环境波及,客观上很不稳定。网络学习中,求知者难免要遭受各种学习上的困扰,情绪波动事出有因,而情绪不稳定导致的诸多厌学心理,或者网页浏览中无关新闻与信息的干扰中所选择习惯性逃离,一旦类似状况出现,正确的行为控制需要通过强大意志力稳住阵脚,并于随时不定的摆动中及时敲响警钟、准确予以调整。否则,如若单靠微弱的情绪自制于事无补,只能导致求知者置身网络学习的半途而废、学习模式走样变形。

(3)“需求刺激”下的动机思考

动机的产生事出有因:在于内在需求与外部刺激,紧随动机的产生是个体的表现行为。相形而言,学习动机的具体状况直接关乎学习者活动学习的选择 、参与程度的高低及所获成效的优劣,其至关性的决定作用不可小觑。龚志武(2004)曾鲜明提出,网络结构课程w系倘若完整,则学习者忙碌于网上的学习时间与频率相应增长;同样师生网上互动频率的节奏快慢与学习者上网学习时间、频率成正比,进一步讲师生互动几率越高,学习者上网频率越高,学习时间越长[7]。如,华东师范大学网络云平台上本科、硕士生不同运作模式可作为成功的范例,作为教育硕士已经是从学校踏入社会 ,再腾出精力与时间深造学习动机,目标显而易见,动机非常明确 ,是在于更高文凭目标的冲刺或者猎取工作难题的“治病良药”。而相形而言,本科生处于学习动机上的差异不论求知态度或认知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同时,求知者学习动机与效率的二者关系也并非完全贴合一致的,结合心理学“多德森――叶克斯定律”我们不难看出,学习效率与动机强度描绘倒U 形曲线规律。一定界域内,二者正比例关系成立,学习效率则跟随学习动机增强得以提升 ;但达到一定层次水平后,学习效率反而随着动机增强却“势”得其反,成效有违学习动机初衷。细作甄别,过强的动机背后徒增只能是学习者忙乱中的紧张与焦虑。不过 ,二者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也会因求知者的个性差异而略显不同。

(4)熟能生巧中的素质养成

求知者信息素养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网络学习影响行为的因素之一。网络学习中,作为执教者应端正意识、始终如一地致力于求知者信息素质的养成。正应“熟能生巧”那句老话,较高品位信息素质的养成依赖于求知者置身网络学习的熟练程度,如互联网的检索、加工与网络等能否及时到位,能否体现简洁直观的时代优势等。相对而言,信息时代性技术知识与能力的相应缺乏难免造成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饱尝困惑与无助的艰辛,学习成效难遂人意也在情理当中,也在所难免。

(5)主观意念上的自我效能

所谓自我效能感,简单一句话为求知者对某项任务成功与否主观上的自我判断。其中,个体成败重要的两项影响成因莫过于经验与成因的归结方式。倘若求知者久经各种学习的过程“洗礼”,每次均能够出入得体、完美达标,说明这类求知者自我效能较为强烈,学习困难或困扰面前时不气馁、不低头,这应该是意志的磨练,始终能以平常心善待万物,始终能以昂扬的斗志面对一切难题。倘若求知者学业上跌过跟头,有过多次痛苦体验的经历,其自我效能则会明显被削弱,此种情况下学习者极易情绪波动,极易心生自我怀疑,任务面前畏手畏脚,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无助挣扎于紧张与焦虑之中。如应试焦虑,极度紧张心情下的思维混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最终导致正常水平的难以发挥。班杜拉认为,凡是成败的经验、可替代性的经验、语言说服力及生理状态等系列影响构成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成因。

2.万象更新行为环境的外部成因思考

时展到今天,网络学习外部环境可谓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与传统学习环境有其天壤之别,难以同日而语。刻意深远的行为环境不仅涵盖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及资源等物理特征的显性一面(如图2所示),又囊括社会人文大环境的隐性一面,综合考虑网络学习行为环境的外部影响成因,以具备物理特征显性一面尤为突出。

(1)立意为本的网络设施“基石”

万丈高楼平地起,说的就是基础的重要性,同理,作为网络学习硬件保证的网络设施基础建设,其基础的“基石”作用何其重要。它不仅为计算机设备与网络通讯提供了“硬环境”保证,尤其打造了求知者置身网络学习的“软流程”条件。如若离开网络基础设施的扶助,一旦偶遇网络故障等情况发生,举手无措的求知者情绪难免出现波动,紧张、焦虑一切于事无补,短期内学习的效果影响在所难免,关键将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

(2)广为开源的网络资源“储备”

网络资源储备做的是“信息库”的文章,较之前为求知者提供网络学习保证的硬件环境而言 ,作为网络资源则侧重于相关数字与非数字网络学习材料的“课件”建设,隶属引导网络学习“软作为”范畴。其涉猎的网络课程、案例库与学习网站等内容包罗万象,研究的是多维度、全方位的课题。基于多样性特征于一身的网络资源学习,对于教育资源的开发者应锐意创新、目当存高远,考虑问题要独到全面、广为开源,解决问题一切要紧紧围绕为求知者最大可能提供有价值网络学习资源作为前提目标。但也不可盲目开发,学习成效的优劣并不仅仅取决于资源的多少及其资源价值性的大小,应是批判接受的东西,否则资源盲目将会走入困境、适得其反。传统教学模式下执教者所关注的不是仅限于求知者知识灌输的多少,还重在考虑学习学习效率的高低,重在考虑知识如何传授、知识怎样传授系统性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网络学习行为影响成因主要存在于网络资源与服务支持学习两个层面。赵丕元(2002)汇总2000 余名电大网络教育试点学生调查问卷洞悉,影响学生参与网上学习的不利因素形形:有的是资源表面上的问题。如资源内容简陋单一、网页设置呆板乏味;有的属于服务理念深层次的问题。如课程辅导欠缺互动性、学习服务支持无力。由此可见,网络学习同样容不得马虎,也是需要把系列化的问题整合纳入系统考虑的课题,必须从资源的设计形式 、呈现模式与功能强化等予以全方位通盘考虑[8]。

(3)拓展进取的网络系统“支持”

综合网络学习行为系统分析,一个重要讨论热点应落实在网络学习行为的实时系统监控。为此,邵艳丽(2008)、毛利杰(2009)曾做出鲜明的阐述。现以杨金来 (2008)的开发设计为例予以说明。其设计的监控系统不仅广域统计出浏览客户端的前卫信息,而且分门别类做出差异性地域浏览者的不同在线分布统计与求知者实时性在线人数的综合统计,以此形成求知者个体行为的实时监控。由于时空分离情形下执教者与求知者个体差异性的不同演绎,时代网络推促中这种亟需学习平台网络支持的强烈愿望日益凸显,亟需资源开发者识时务准确做出判断与抉择。常言道规矩成就方圆,跟进服务就是最大的“支持”。

四、结束语

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很艰巨,如何既保证求知者依托好网络工具促进其学业学有所成,也要最大可能地规避一些不积极因素给学生带来的成长影响,很值得探讨研究。因此,识时务、顾大局成为网络教育当务之急,应结合实际、设身处地做出研究与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

[2]谢维奇.基于“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的Web数据挖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4(10):62-56.

[3]宋江春,陈文林.Web使用挖掘及其在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5(7):62-64.

[4]袁明,陈伟杰. 现代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环境的构建[J].远程教育杂志,2006(3):29-31.

[5]李运福,傅钢善. 网络学习中反思性学习及模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99-102.

[6]程智.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认知发展模型的构建及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4(1):32-47.

[7]龚志武.关于成人学生网上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8):32-35.

[8]赵丕元.影响学生远程学习行为因素的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2(8):50-52+79.

[9]沈霞娟,马颖峰,高东怀.基于学习风格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7):51-53.

[10]龚志武.关于成人学生网上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4(8):32-35.

[11]王丽娜.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9.

[12]张燕南,力,周涛,章国英.学习风格对网络学习的影响:一项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3):160-166.

[13]彭文辉,杨宗凯,涂山青,李念.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调查及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52-56.

[14]毛利杰,曹效英.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监控功能研究与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9):79-81.

上一篇:常规血脂检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下一篇:社区卫生对2型糖尿病患者口腔卫生保健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