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读教材的五个“准度”

时间:2022-10-07 02:36:50

教师研读教材的五个“准度”

一节语文课,教师研读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的“精准度”决定着学生习得的“有效性”。字词学到什么程度,表达方式哪些需要渗透,什么时机训练学生写,什么时机训练学生表达等,这些都要通盘考虑。所以,教师研读教材成为了实现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只有准备充分,研读到位,课堂才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一、找准关键词

首先,要清楚抓住关键词的目的是什么?抓住它们,就是要通过认真品悟这些词语,包括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的作用和效果,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怎么运用语言的?如,教科版本小学二年级下册“一群光头男孩儿”这一课,从文题上分析它的关键词是什么?是“光头”还是“一群”?教师在拿到一篇课文之后,在第一时间能读懂多少?能把握多少?有时候认为的关键,是不是文章作者和教材编写者所设置的教学关键呢?这样经过深度思考,经过认真研读教材之后,教师就会尽快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研究这些关键词,要不要把更深层次的含义以及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交代给学生呢?诸如这些问题的确立和定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质量的高低。

二、切中目标准

确立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学段目标和年段目标,这一目标尺度一定要把握好。这就是所谓的“击中靶心”的问题。然后就要考虑课时目标,如,这一堂课,目标的侧重点是学语言还是学修辞,学文法还是学语法,细化到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哪些问题要让学生自读感悟,哪些问题需要讨论、合作才可以完成?还在考虑哪些内容需要让学生概述?哪些内容需要复述?还有哪些内容得让学生背诵积累等。如果学段目标把握不到位,课时目标就会有偏差;课时目标确立不好,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越位;越位之后呢,可能会对教学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

课堂上,教师为了达到所谓的目标,会坚持自己的教学预设,学生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会很费力气地去完成提问。有些时候,极容易造成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

有些知识,学生能明白的,教师可以去要求;学生不能明白的,以后再说也可以。这样态度的选择来自哪里,就来自教师对学段目标,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三、语言训练准

每节语文课,教师一定会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的东西。如,字词的运用、语言的积累、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这些都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通过每一节语文课,每一篇课文去渗透。

就拿阅读感悟来说,用什么方法学习和阅读文章,你先要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如,“读—悟—揣摩—体味—理解—运用”等。这样,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开始读的时候注意什么,阅读的时候怎么找关键,怎么总结概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特点从哪里看得出来,这些方法如果让学生早一天掌握了,那么,语文课堂想要降低学习的含量、知识的含量都难。

四、语言实践准

学语文就是要学习课文中那些有特色的,独具语文特点的知识。如,字、词、句子及文体的特点。课堂一定要唱响语文学习的主旋律,课堂始终流淌着语文的本级味道。这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训练点一定要准确。不能什么都想让学生会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

就像语文素养的形成一样,它强调日积月累和长期修习,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谁也不能强求立竿见影。这是语文素养内涵的丰富性和汉语文的特点所决定的。阅读与表达的能力,也不能指望向学生传授了阅读与表达的文法,他就能很快地提高阅读与表达的能力。这还是要靠长期的学习实践,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表达中学会表达,不能急功近利。

所以,语文素养应该在学生积极主动地语言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其实属于一个人的“修养”,包含人几个方面的“智能”,这种修养和智能靠外在的“灌输”和机械的“训练”是难以形成的,必须靠人自身的长期主动、积极地学习、实践、探索才能逐步形成和发展。举一个不尽恰当的比方:人学会游泳的动作要领和口诀没有用,必须下水去实践才能学会游泳。热闹的课堂不一定主动,那只是教师的“牵引”效果好一点而已。

课堂上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实践点让学生去实践?这个选择必须精准。正如“传授”之于“知识”,“训练”之于“技能”,“养成”之于“素养”,这个点的选择决定着你能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的基本能力。

五、文法渗透准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注意文法的渗透,要通过那些语言的现象分析语言的表达。结合年段特点,要渗透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能够接受的文法知识。而且这个渗透要切合学生实践的文法进行。

如,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知道记叙文有哪几个要素,所以遇到这样文体的文章,他就会主动地去寻找这6个要素隐藏在文章的哪里。

教师如果不借助每一篇文本加以渗透,那么学生的阅读永远也不会得法。它不会明白什么样的文章应该怎么去读,不会阅读,也就不会模仿文法学表达。

所以,知道渗透文法很重要,那么渗透的准度就更重要了。我认为,那些自然的、贴切的、易于学生接受的文法会更有效果。而且依据学生情况,应该点到为止的,我们一定要点到为止,而应该深入挖掘的,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习得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会、会学、会灵活运用打基础。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胡吉吐莫镇中心学校)

上一篇: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如何合作 下一篇:互动式培养模式在中学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