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浅析

时间:2022-10-07 01:40:30

甘肃省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浅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日益尖锐,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全国及甘肃省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背景入手,借助人力资本理论、社区就业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及可持续生计理论等相关理论对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结合甘肃省失地农民抽样调查,分析了影响甘肃省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外在和内在原因,并借鉴国内外失地农民再就业相关成功经验,最后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从实施保护性就业措施,集体推动鼓励农村经济的发展几方面对策来促进甘肃省失地农民再就业。

关键词:失地农民 城市化 再就业 甘肃省

一、研究背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背景

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长期存在而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或超过50%,在未来十年中,将有2亿农民踏上转变身份的历程。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当前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失地农民处于社会保障的漏洞中,成为中国最弱势的群体。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失地农民

城市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1],是指随着我国城市扩展和小城镇建设的深入,基于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因耕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之所以说失地农民是一个特殊群体,是因为与普通农民相比,他们失去了作为身份标志之一的且赖以生存的土地。

2.城市化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思想观念由农村向城市演变的历史过程,是一个经济、社会、文化、景观由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的空间转变过程。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市一元化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农民城市化是其实质。

二、失地农民再就业相关研究及其评价

国内对失地农民的研究从2002年以后逐渐多起来,高勇[2] (2004)指出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0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

吕志强(2005)指出,有些地方由于征用土地时简单化地一次性给点土地征用补偿费后就了事,致使失地农民成了无地、无业、无依靠的“三无”游民,严重导致民心不稳、社会不稳,己经发生多起严重事件,并成为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和行政管理难题。

刘伯正认为要很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必须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即失地农民享受与城镇劳动力相同的就业服务和就业优惠政策,企业吸纳失地农民与吸纳下岗人员一样,都可视作吸纳失业人员,可以申请减免营业税、教育附加、城市建设维护费、所得税等。

(二)社区就业理论

就业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最灵敏的指标和晴雨表。就业状况还直接关系到家庭生活的质量,影响社会秩序。就业问题的性质也在社会经济问题转变为政治议题。而社区就业概念既是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新的话题。

三、甘肃省失地农民及其再就业的基本情况

(一)甘肃省失地农民抽样调查的基本情况

2003年,甘肃省农调队在全省抽选了五个县区的十个乡镇,对100户农户进行了“失地农民现状”的专题调查[5]。调查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失地前后的人均耕地、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情况对比,失地补偿及安置情况,失地后现从业情况;占用耕地对农户收入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二)失地农民再就业现状

现阶段,土地仍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对农民起着重要的就业保障作用,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就业岗位。就业直接影响着失地农民的生活状况,成为失地农民面临的最大困境。

四、甘肃省失地农民再就业影响因素

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失地农民难以就业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外部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政府向农民征用土地时是按农业生产的边际收益支付补偿安置费,而向社会拍卖时按土地的市场价格成交,形成了价格上的巨大差距,大部分被中间商或地方政府所获取。对于这种“低征高卖”,农民意见很大,表示难以接受。 补偿标准不一,安置费偏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也影响着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对于离市区较近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产业结构相对合理,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和不同的就业渠道,为失地后的再就业创造条件。

社会的外部因素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农民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是限制失地农民就业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失地农民的依赖土的传统观念不改变直接的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就业。就全国而言,农村的教育水平总体不高,很多地区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全普及,失地农民的总体文化水平偏低。

五、促进甘肃省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对策

(一)实施保护性就业措施

政府主导,首先确立“就业优先”的政策目标,实施保护性就业措施。“就业是民生之本”。一方面,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结合甘肃省当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城区建设,对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要作为回报、补偿,优先录用、安排因城市建设扩张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另一方面,政府要发挥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功能,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金。

(二)集体推动鼓励农村经济的发展

根据社区就业理论,我们要集体推动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带动就业的增长,实现失地农民的再就业。特别是鼓励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推动无地农民就业的主要途径。政府的各种政策都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给予乡镇企业一定的经济地位。

参考文献:

[1]黄建伟.失地农民的概念界定[J].经济研究参考,2009,(8).

[2]王慧博.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J].乡镇经济,2008,(2).

[3]李放主编.沈吾爵、陈晓红副主编.劳动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0).

[4]汤沛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的政府责任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8, (8).

[5]甘肃省统计局.2008年省市统计公报[Z].2003,(14).

[6]唐爱玲.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调研与思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7]甘肃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256).

[8]徐培华.失地农民三盼[J].中国土地,2009,(2).

[9]赵蓓蓓.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N].人民日报, 2005(16).

[10]邓雅丁.浅析失地农民再就业过程中的政府责任[J].人口与经济,2009,(S1).

[11刘勇、马新颖.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甘肃农业,2006,(3).

[12]魏敏.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4).

上一篇:凯里市旅游形象塑造及传播策略研究 下一篇:利用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创新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