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化学实验过程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时间:2022-10-07 12:38:31

注重化学实验过程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摘 要]初中的化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过程,通过有效设问和引导,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动手实验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意识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版)》特别重视实验在学生科学探究中的作用,以“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和“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两个二级主题来强化学生对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并且增加了实验技能学习的内容。但是,由于过分重视“高分”和“高升学率”,在农村初中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很多教师只重视演示实验的教学,甚至将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简化成演示实验,用“讲实验”替代“做实验”,试图通过化学实验习题的训练代替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这种实验教学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自己不同见解的意识和能力。

一、注重问题设计与提问技巧,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有效提问。恰当的问题设计与提问时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对问题的设计,应该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熟悉和常见的情景设问,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1]。例如,在进行“燃烧的条件”分组探究时,教师用这样的问题导入新课:

师:大家在今天早上生炉火时是怎样把火生着的?

生:先点燃纸,再放小的木条,然后加大的木头/木块,最后放煤。

师:你们的做法太繁琐了,为什么不直接点煤呢?

生:点不着。

师:为什么点不着?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师:大家的想法可能不同,那么我们就通过分组探究来了解这个问题的究竟。

这样的情境对话,使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并带着问题投入探究活动。

二、注重探究过程中的引导,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中学化学实验虽然是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本质上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是一样的。由于农村学生的课外知识贫乏,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时,必须注重合理引导,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解决发现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知道了“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澄清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有相似的性质,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能不能发生反应?现象相同吗?由于有了“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验现象的知识铺垫,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讨论会形成几种不同观点:不会发生反应;会发生反应,现象不同;会发生反应,现象相同等。这时,就可以展示表1,让学生来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必须借助辅助实验来确认反应能发生”,从而得出了结论。这时教师可以继续追问:有哪些其它方式或实验方法能直观地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反应了?

在实验教学中,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可以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思考,并提出新的问题;并使学生能自觉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化学探索,对提高学生问题意识有积极影响[2]。

三、注重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善于利用学生易忽视的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在这些细节处发现问题,引发探究的动机。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学生在实验之前就已经明确原理并知道结果了,在实际的实验探究中,物质总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变化会有大于、小于、等于三种情况,这会使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困惑,加以有效的引导,激发他们产生这样的提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到底是如何改变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还是杂乱无章的?”如此引导他们认真P注并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细节现象,积极讨论与总结,就一定可以发现造成这三种情况的原因,以及“要验证质量守恒实验就必须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的结论。这正是由于在实验探究中,注意了实验的细节,多问了为什么,使得学生能够从一个本来很简单的实验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培养起对化学的兴趣。

四、注重生成性教学资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生成性教育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教学过程,在师生互动过程中由学生产生的,如思维的碰撞、意见的分歧等。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现对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捕捉,注重生成性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往往能使教学过程更富于创造性和趣味性。在农村中学,由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少,对于生成性的教育资源不敏感,那么教师的引导以及教师本身对生成性资源的敏感性就显得更加重要。

例如,学习“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什么不同”时,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制定方案,用排水法分别收集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进行探究。其中有一个小组的讨论很激烈,原来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伸入两个集气瓶的燃着的木条几乎同时熄灭了。有的学生兴奋地说:“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几乎没有区别。”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机会,与学生展开了以下对话。

师: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真的几乎没有区别吗?(学生们经过思考,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1:从实验结果看,就是证明没有区别,即使有,也可以忽略不计。

生2:应该是有区别的,我记得在七年级生物课学到过,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的。

生3:但是实验结果为什么显示是伸入两个集气瓶的燃着的木条几乎同时熄灭了呢?

生4:是不是我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出现了问题,或者操作不当呢?

师:那么,到底是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几乎没有区别,还是你们的实验步骤和操作出现了问题或操作不当?这就需要大家认真分析,结合实验过程,查找原因了。最好再进行一次验证。

最后,学生通过讨论、再次用实验验证、对比,找到了燃着的木条几乎同时熄灭的原因是:在伸入集气瓶时,燃着的木条本来就快要熄灭了,放入集气瓶中也几乎同时熄灭了。而要保证实验的结论准确,就必须要保证两支小木条燃烧旺盛且程度相同。

以上,教师通过合理运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就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验证方法,解决了问题[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及时发现了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突发性问题或思维误区,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五、注重实验后的问题拓展,

促使问题意识延伸与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学生学习应该由“去问题学习过程”转变为“用一个问题的结论去解决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针对农村学生自主学习性不高、不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实际,在每一次实验探究完成后,留给学生几个与实验相关的思考题,可以使学生的问题思维持续,又对实验进行了延伸和总结。这样,就可以把教学中的实验内容带到课外,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查阅资料、自主实践等形式,进行再研究、再探索,促进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也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在完成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活动后,教师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些问题:

(1)在检验装置的气密性时,除了用手紧握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2)你能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设计出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吗?请试一试。

(3)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雪碧或可乐(碳酸型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实验的课堂,能够使学生将课内实验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拓宽探究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促使自主学习的产生和升华,达到问题意识的形成、强化、发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总之,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更是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机会,有效设问,合理引导,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索研究中捕捉灵感,主动解决自己l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跃飞.基于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6(8):31-31.

[2]张跃飞.实验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的作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5):78-78.

[3]陆卫秀等.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5(2):91-92.

上一篇:聚焦知行课程 提升综合素养 下一篇:“立德树人”视角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与...